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部國內最早的醫療紀錄片 用5年時間探討生死之觀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說到當下紀錄片市場中較為主流的題材,在“美食”之後,人們會將眼光放到“醫療”這一題材之中。的確,《人間世》、《生門》等紀錄片的陸續走紅,讓業內看到了這個題材中蘊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如若說到最早一批的醫療紀實類紀錄片,那不得不談到《生命緣》。

6月初,《生命緣》第八季與觀眾見面。該紀錄片從2014年開播伊始,陸續播出已有5年的時間,被不少網友被評為國內目前最“長壽”的紀錄片。作為早期的試水者,《生命緣》可以說見證了醫療題材在國內紀錄片市場的逐步成熟,也在無意中推動著潮流。“在早期,其實少有醫院願意配合紀錄片的拍攝,但是在《生命緣》播出之後帶來了正面的效果,解除了不少醫院的顧慮,醫療類紀錄片也在近幾年達到了一個比較頂峰的狀態。”北京電視台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生命緣》欄目監製邵晶說。

廢片率高達50% 真實記錄生死瞬間

從2014年到2019年,從第一季到第八季,5年對於一檔影視作品來說,的確是漫長的時光。而且在《生命緣》開播之時,國內同題材的紀錄片寥寥無幾,無作品可以參考借鑒。更重要的是,如何說服北京協和醫院等國內頂尖的醫院消除顧慮、接受拍攝,是最棘手的問題。“我們的主創人員,在醫院呆了2個月,每天陪著醫生上下班,才逐漸讓醫院看到了我們的誠意,最終同意拍攝。”

邵晶不僅一次地說道,醫院是人生的長廊。這裡有人生的百態和社會現狀的折射,也有芸芸眾生對生死的不同考量。而《生命緣》每期節目的主題,似乎也正體現了這一點。譬如身患癌症、在生命僅剩4個月時給自己舉辦“人生告別會”的女孩王越;決定割肝救女的母親,在ICU病房與女兒牽手相望;還有經過12個小時後依舊離開了人世的患者。每一個故事因為真實而更具有力量,也主人公在生死之際的不同選擇和所流露出的真情,也讓觀眾紅了眼眶。

5年的時間長度,也讓該紀錄片見證了不少人生命的轉折與延續。隨著片中“3年後”、“5年後”字幕的浮現,當時生命垂危的小小嬰兒已經成長健康愛笑的兒童,也讓主創團隊欣慰不已。除此之外,《生命緣》更大的意義在於,對現實的醫療環境也產生了影響。邵晶講到,在第二季節目中,真實記錄了一個6歲女孩丹丹突發腦瘤,父母在她生命垂危的時刻,選擇將她身體裡所有有用的器官捐獻出來的故事。最終,丹丹留下了兩個腎髒、一個肝髒、兩個眼球,延續了3個孩子的生命,幫助2個孩子重見光明。“我記得這是當年北京第一例兒童器官移植的案例,並且在同年,北京的兒童器官捐獻率提高了20%。”談到這個故事時,邵晶語氣中有了些許哽咽。

“《生命緣》之所以能夠堅持那麽長的時間,我覺得是因為節目的立意是很有生命力的。我們每季都有對於生死觀念的普及和衍生,這是我們不變的主題。”哪怕到現在,該紀錄片的“廢片率”依舊還有50%,但是更證明了拍攝時的無劇本、反作秀。

浪潮下的思考 “最早”的醫療紀錄片如何創新?

近幾年,醫療紀實類的紀錄片可謂迎來了高潮,且該題材的內容也被不斷細分。譬如注重生死故事的《人間世》;聚焦於當代生育問題的《生門》、還有類型為急救紀實的《急診室故事》……對於邵晶以及《生命緣》的主創團隊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如何讓這個醫療紀錄片中的“長者”在浪潮下的衝擊下,而不被後起之秀刷下,是極大的挑戰,團隊也需要緊跟時代的熱點來調整選題。

“在醫療這個板塊,每一年的話題和熱點都是不同的。像前幾年醫患關係比較能引起關注,後來醫療技術發達之後,我們又探討醫療資源的匹配問題,和其帶來的對道德倫理的挑戰。”除了內容的選擇,怎樣挖掘醫療紀錄片的更多形態也是邵晶思考的方向。“紀錄片其實有很多的形態可以開拓,我們也可以找到單一類型的疾病,並設置一個場景,做一檔純觀察類的節目。”

邵晶也談到,最近讓她印象最為深刻的作品,並不是紀錄片,而是綜藝《忘不了餐廳》。“這檔綜藝就為觀眾很好的科普了阿爾茲海默症,明星藝人的加入也為其帶來了‘自來水’流量。可能未來,我們也會朝著這個方向好好創新,提高作品的傳播度和認知能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