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分,晝夜平分:美術史中,常以燕子表達春日

《中國美術報》第143期 美術副刊

《春分》詩雲:“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

春分,在古代又被稱為“日中”或“日夜分”。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就發現,每年春分的這一天,晝夜長短相等。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就提到“至於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明史·歷一》也提到“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自春分以後,陽光直射點位置北移,北半球白天時間開始變長,夜間時間變短。民間有諺:“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春分也有“季節平分”之意。春者,指春季;分者,乃是一半。在古代的歷法中,立春與立夏分別是春季的開始與結束,因此一個春季有九十天,而春分正好位於中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春分之日的祭日儀式,早在周代就有進行。《儀禮》記載“周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於壇……”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道“春分祭日……乃國之大典”。每逢甲、丙、戊、庚、壬年的春分日,明清兩代的皇帝親自祭日,其余年歲由官員代祭。明代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便記載了“聖駕春分躬詣朝日壇”舉行祭日儀式事。

民間祭日則是在春分這日,吃“太陽糕”,祈求一年安康。太陽糕是由大米面和綿白糖蒸成的圓形小餅,上印一隻引頸長啼的朱紅色神雞。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市人以米麵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

春分的十五天分為三候。據《逸周書·時訓解》的記載,初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玄鳥說的便是燕子。春分之後,燕子自南方飛來,回來北方的屋簷下。也由此,燕子被古人認為是掌管春分的玄鳥,時常入得畫中。

日本奈良的大和文華館所藏《竹燕圖》,據傳為“南宋四家”之一、翰林圖畫院待詔馬遠所作。他擅畫人物、山水、花鳥,山水始承家學,後學李唐而自出新意,有“馬一角”之稱。這幅《竹燕圖》的構圖也不例外,隻取一叢竹石,遒勁的竹枝上,兩隻小燕左顧右盼,玲瓏可愛,另有一隻小燕輕盈地滑翔而過,欲帶出幾分水墨色的春意。

美術史中以燕子表達春日的作品總是帶有清麗的詩意,元代晚期畫家盛昌年唯一傳世的畫作《柳燕圖》便是如此。這幅作品用色清雅,意境渾樸,兩隻燕兒鮮活靈動,纖細的柳枝與柳葉逸散如淡影,仿佛被清風拂動般搖曳姿態,滿紙春氣勃勃而來。

清末畫家任頤的《風柳群燕圖軸》將春天萬物萌動、春風拂面的景象定格在了畫面中。此幅作品明快清新,不同於歷代的春燕畫作。畫面中幾隻小燕兒齊齊迎風而上,柳葉飛揚舒展,以實托虛,足以令觀者“看”見畫中春風。

只是春分的日頭離得確有些遠,少了儀具輔助,人們也感知不清此日竟晝夜平分得毫不偏頗。反倒是這小燕兒仗著一雙翅膀翻飛,常人出門抬眼一望,便瞧見那深色的尾翼在空中、在樹梢,顯出生機滿滿的快活,這才叫人有了詩意的誤會,以為是簷下成群的燕兒協力銜來此間的春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