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口腔頜面外科學的執著開拓者——訪上海交大九院邱蔚六

邱蔚六是我國口腔頜面外科事業的開創者之一

邱蔚六是中國抗癌協會頭頸腫瘤外科專業委員會和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的主要創建人,在口腔頜面部腫瘤、口腔頜面部畸形與缺損的整復及顳下頜關節外科等方面造詣深厚。1978年,成功完成國內首例晚期頜面部惡性腫瘤顱頜面聯合切除術,為晚期頜面惡性腫瘤病例開闢了一條有希望治癒的途徑;並率先將顯微外科技術應用於口腔頜面外科整復畸形與缺損,開展了一系列大面積複合組織缺損一期整復和舌、齶、頜等器官成形術。1981年,與同事們一起成功建立了我國第一株人舌癌細胞系-Tca8ll3,並廣泛應用於口腔癌的實驗研究。在口腔癌外科治療的基礎上,倡導綜合序列治療,顯著提高了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與生存質量。創造性地提出經顳下頜關節鏡滑膜下硬化療法治療複發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及關節紊亂病以及率先開展顳下頜關節強直伴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外科治療。

邱蔚六從事口腔頜面外科醫教研工作60餘年,曾30多次出訪國外講學,先後培養博士研究生30多名、碩士生研究生20多名。主編出版《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頜面外科理論與實踐》等教材和專著14部;參編《整復外科學》《頭頸腫瘤學》等20多部;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論文300多篇。曾任《上海口腔醫學》主編、《中華口腔醫學雜誌》副主編和《Oral Oncology》編委。現任《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誌》主編及《Chines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副主編。先後獲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獎3項;部市級一、二、三等科技進步獎23項25次;2004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9年獲中國口腔頜面外科華佗獎及由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頒發的最高獎項——傑出會士獎(Distinguished Fellow Award)。

我國口腔頜面外科學歷史悠久,《內經》《千金方》均有相關記載

口腔頜面外科學是一門以外科治療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頰、舌、齶、咽等)、面部軟組織、頜面諸骨(上頜骨、下頜骨、顴骨等)、顳下頜關節、唾液腺以及頸部某些疾病的防治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口腔頜面外科學是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形成的一個醫學分科,是口腔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醫學領域中,口腔頜面外科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是,有關口腔頜面外科疾病防治的實踐卻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公元前3世紀,《內經》中就有過口腔生理、病理及其與全身關係的記述。公元265年~316年,西晉史書已有關於唇裂修復術的記載,也是迄今為止有記載的首例唇裂修復術,被國外著名整形外科專家D Ralph Millard收入其專著《Cleft Craft》中。公元652年,唐朝醫書《千金方》對口腔膿腫切開引流和顳下頜關節脫位整復手法進行了介紹。回顧這些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古代的醫學科學工作者在同疾病作鬥爭的實踐中,對口腔頜面外科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我國口腔頜面外科蹣跚起步

現代「口腔頜面外科」的概念最早由前蘇聯傳入我國。1941年~1945年,蘇聯衛國戰爭期間,醫護工作者在處理大量因戰爭所致的頜面創傷時,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口腔頜面外科學因此得以發展,並被確立為口腔醫學的重要分支學科(40年代末期)。

我國的現代口腔頜面外科起步相對較晚。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尚未設置口腔頜面外科專業,有關口腔頜面外科疾病的診療主要分散在普外科以及耳鼻咽喉科進行。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國內的口腔科醫生(包括一些整形外科醫生)開始大量接觸頜面創傷患者。1951年,原華西醫科大學首先建立了口腔頜面外科病房;1953年,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在張錫澤教授的帶領下也建立了專科病房;隨後,北京醫科大學也於1955年正式建立了口腔頜面外科病房。除了開設口腔頜面外科病房,上述醫科院校還相繼成立了口腔醫學系,並在臨床口腔醫學中正式建立了口腔頜面外科學專業,開展口腔頜面外科疾病的防治、教學和科研工作。此為我國口腔頜面外科的起步階段。

1959年,由夏良才教授主編的我國第一本口腔頜面外科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口腔頜面外科學》正式出版。

改革開放,迎來口腔頜面外科發展的春天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口腔頜面外科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上世紀80年代初,邱蔚六協助張錫澤教授在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建立了口腔頜面腫瘤實驗室,並從臨床調入三位醫師專門從事口腔癌細胞系的培養和建株,於1981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舌癌細胞系Tca-8113,隨後又相繼建立了腺樣囊性癌的細胞系和肺高轉移細胞株等動物模型等。上述細胞株和動物模型不但在國內被廣泛應用於口腔癌實驗研究,而且還為一些國外實驗室所採用。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邱蔚六提出經顳下頜關節鏡滑膜下硬化療法治療顳下頜關節習慣性脫位,並獲國家發明獎。該療法還被美國學者Clark & Sunders的專著《TMJ Arthroscopy》所引用。

1986年,在邱蔚六的發起下,中華醫學會口腔分會口腔頜面外科學組成立,邱蔚六任學組組長。

1998年,中華口腔醫學會從中華醫學會分離,成為一級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學組也改為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學專業委員會,並於21世紀初創建了專業學會刊物《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誌》。

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會」成功加入「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大家庭

1989年,邱蔚六被邀請參加美國第71屆口腔頜面外科年會。會上,邱蔚六作了題為《頭頸部腫瘤的處理——中國的經驗》的專題報告,向與會同行介紹了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在處理頭頸部腫瘤方面的經驗和體會,引起了國際上的注意。這也是中國醫師第一次在美國的口腔頜面外科年會上作專題報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時任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IAOMS)主席Robest M Cook,John F Helfrick等訪問中國。他們對中國口腔頜面外科的發展水準感到非常振奮,一致認為,中國的口腔頜面外科是國際口腔頜面外科學界不可忽視的一支隊伍。

隨後,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正式邀請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會加入國際大家庭。1997年,時任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主席的Rudolf Fries 在給邱蔚六的信中寫道:「中國的口腔頜面外科在亞洲地區具有最廣泛的影響。我們認為,在亞洲,沒有來自中國的同仁們,沒有他們的學識,他們的才能和影響,要提高其它亞洲國家的口腔頜面外科水準前景不容樂觀……」在另一封信裡他同樣寫道:「與中國同行相互合作,交流思想,使其參與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活動,將對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及口腔頜面外科專業的未來至關重要……」

但是,由於台灣地區的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已經是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的正式成員,如果中國要加入,台灣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必須退出或更名。從1995年開始一直到1999年,經過無數次的通信和商討,並由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執委會出面,按奧林匹克方式,「台灣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更名為「中華台北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至此,我國才以「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會(Chinese Society of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的名稱正式加入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成為國際口腔頜面外科學界大家庭中的一員。邱蔚六也代表中國成為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的首任理事。「能夠完成我國口腔頜面外科人走向世界的心願,我感到十分欣慰,因為這是我事業的主要部分。」

2008年9月,距第一次隻身前往美國參會的19年後,應美國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協會邀請,由邱蔚六及他的學生張志願帶隊,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的35名代表抵達美國西雅圖,參加由美國主辦並和中國聯合舉辦的第90屆口腔頜面外科年會。

從一個人到一個團隊,我國口腔頜面外科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成功舉辦大型國際口腔頜面外科會議,中國的口腔頜面外科在國際舞台異軍突起

對外交流與合作對學科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008年5月22日至25日,邱蔚六作為主席組織了第12屆國際口腔癌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ral Cancer,ICOOC),大會吸引了27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外賓來到中國上海。

「這次大會為我們今年舉辦的大會積累了經驗。」今年的大會即指2009年5月23日至27日在上海舉辦的第19屆國際口腔頜面外科大會。此次會議是迄今為止國內舉辦的口腔頜面外科真正的國際性會議,相當於口腔頜面外科學領域的「奧運會」。2003年希臘舉行的第16屆國際口腔頜面外科會議上,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與香港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協會聯手提出承辦申請,並成功獲得大會舉辦權。這次會議的成功申辦說明「世界不但歡迎而且承認我國的口腔頜面外科。」此次大會共吸引了國外7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名外賓和我國的近500名專家參加。

在本次大會上,邱蔚六教授因其對口腔頜面外科事業的傑出貢獻,被授予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協會「傑出會士獎」。這是目前世界口腔頜面外科領域的最高榮譽獎項,此前全球只有4人獲此殊榮。「我是第5個,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全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醫師的榮譽,它還表示我國口腔頜面外科已為世界接受和承認」。

風雨五十年——見證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的發展歷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創建於1953年,當時還是上海第二醫學院口腔系,建在原廣慈(現瑞金)醫院內。第一任科主任為國內知名整形外科專家張滌生教授,副主任為著名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張錫澤教授。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科室組成人員包括,黃文義、楊增年、王善昌、盧士南、袁文化、哈綨、陸昌語、譚毓釧、劉世勛、林國礎、李士忠、潘可風、潘家琛、劉善學、邱蔚六等。

1979年,張錫澤、邱蔚六等在國內首創顱面聯合根治術治療晚期頜面部惡性腫瘤,同年開始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各類組織瓣遊離移植整復腫瘤術後缺損。1980年,張錫澤、邱蔚六主編的全國五年製口腔醫學統編教材《口腔頜面外科學》(第一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81年,科室成功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舌鱗癌細胞系Tca-8113,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2年,口腔頜面外科被列為上海市高教局首批重點建設學科之一。1986年,科室組建了國內一流的口腔頜面外科監護室;1989年又建成了鈷60放射治療室和冷凍雷射治療室。

1984年~1993年,邱蔚六任口腔頜面外科主任。

1993年至今,張志願任科主任。

2001年,邱蔚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幾代學科帶頭人的創導下,口腔頜面外科現已建立起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唇齶裂治療研究中心、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正頜正畸聯合診治中心和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睡眠呼吸暫停診治中心等3個中心以及腫瘤生物實驗室、實驗外科實驗室、生物圖像實驗室、語音病理實驗室、新技術實驗室等5個實驗室。

此外,口腔頜面外科學還是國家級(教育部)重點學科,教育部「211工程」第一、二、三批重點建設學科以及上海市重點學科。學科現分為腫瘤組、整復組和口外組三個專業小組,主攻方向分別為:口腔癌細胞增殖轉移相關基因的克隆和鑒定、晚期口腔癌綜合序列治療的臨床研究和腫瘤術後缺損立即修復重建、牙頜面畸形的功能和外形重建臨床研究、口腔頜面部微創外科的實驗與臨床應用、組織工程技術構建口腔頜面部骨組織的應用研究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