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漆藝神了,八條魚的《九魚圖》3年後“跑”出第九條

對漆藝生活產生興趣,緣自一位藏家關於她的藏品講述的一個故事。

專注於漆藝推廣的那米星創始人譚彤燕,曾經收藏過一幅漆藝條屏,叫《九魚圖》。但畫面中的魚明明只有八條,她一直為此很納悶:第九條呢?

三年後的某天,她無意中往漆屏上掃了一眼,陡然發現第九條魚緩緩從畫面中浮出了一個輪廓。半年後,她驚喜地發現這條魚每天都在起一些細微的變化。直到三年後,第九魚終於清晰現身漆面,達到實至名歸的圓滿。

這個故事裡神秘又神奇的介質,或者說是一種藝術語言,就是大漆。也因為這個故事,自此開啟對漆藝生活的探尋。

樹立一個中國的漆藝概念

說到漆藝生活,首先要說漆藝的概念。

8000 年的弓、7000 年的碗,世界上再無一個國度如中國一般鍾愛漆器。

中國以世界上最古老的漆器證明——中國的祖先用天然大漆的歷史超過1 萬年絕不是虛言。

但是現在漆器在我們身邊留下來的痕跡僅在成語中可見。如膠似“漆”、“漆”黑一片……有著悠久歷史的漆藝,也可以在這些古典的詞組中尋找曾經輝煌的痕跡。

漆藝的基礎在於漆,也稱生漆、大漆、天然漆等,是大自然賦予中國及周邊國家的寶貴資源。漆藝概念源自中國,通常可以看作是漆工藝和漆藝術的統稱,既指“手藝活”,又指“藝術創造”,同時涵蓋了技術性表現與精神性表現兩個方面。

這種先天生成的特性界定了漆這種介質就是一種兼容度非常高的語言。只有真正理解了這種語言,才能結束時至今日為工藝和藝術的孰高孰低而爭論不休的局面。

“漆藝”一詞最早出現在20 個世紀30 年代,當時的漆藝先驅雷奎元先生首先提出了“中國漆藝”概念,並得到了漆藝家們的認可。在“漆藝”一詞誕生之前,中國史書典籍裡通常用“漆器”“漆工”“髹飾”等來表述。

“漆工藝”之漆,嚴格地說是專指從漆樹上割取下來的天然生漆。生漆塗刷形成的漆膜具有耐磨、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性能,人們最初是用它來作為器物的保護層。而“工藝”一詞,在我國古代常與工、巧、藝等詞相聯繫。

“工”是指有技藝的人,也有“工巧”“工藝”之意。《說文》:“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凡執藝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謂之工。”在古代,漆工藝是同社會生活直接聯繫在一起,生產生活用具由於得到了漆的髹飾和描繪,在實用的功能上平添了些許審美情趣。

而“漆藝”作為概念的使用是“工”到“藝”的轉變,意味著人們更加重視以漆造物的人文構建和藝術含量,實用性漆器的主流地位逐漸讓位於觀賞性漆器,同時開創了漆藝平面形態、立體形態的新格局。喬十光、陳恩深、葛培等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都一直在證實這個方向。尤其是在20 世紀70 年代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文化部派遣蔡克振等藝術家留學越南,經過學習和研究帶回了漆畫,漆藝中“藝”的觀賞性日漸被強調。喬十光說到他的漆畫創作時說,“要有詩情、畫意,還要有漆趣”。

因為“藝”的強調,對古代漆藝的歸納也多是對審美的判斷:漸成熟的商周漆藝,華麗浪漫的春秋戰國漆藝,鼎盛繁榮的秦漢漆藝,日臻完美的魏晉漆藝,富麗堂皇的隋唐漆藝,工藝精良的宋元漆藝,千文萬華的明清漆藝……中國漆藝,成為了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載體。

但漆藝的發展,遠不止於此。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發展與傳承了幾千年,中國漆藝經歷了由輝煌到谷底的歷史演變。當下,隨著社會歷史和時代文化的重大轉變,中國漆藝再度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漆藝回歸“日用之美”

漆藝以純藝術和傳統手工藝的雙重身份在當今社會為恢復文化自信和審美自信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尤其是漆藝作為純藝術,從1984 年第六屆全國美展將漆畫定為獨立畫種以來,中國漆藝才真正意義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與關注,慢慢地走向復甦。漆藝術在當下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知和認可,漆畫藝術、漆立體藝術共同作為中國漆藝發展新生力量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漆藝的含義中,除了漆藝術之外,還有漆工藝。只有兩者的完美結合,才能讓這古老的藝術語言煥發出青春的活力。而漆世界提出“中國漆藝生活化”觀念,是一條回歸的路徑,指的是讓中國漆藝重新回到人們的日常生產與生活中來。其覆蓋面之廣泛,甚至可以說是一件需要幾代人為之共同努力與付出的事業。

就如日本美學大師柳宗悅曾經提出過一個“日用之美”的觀念,他認為“美並非超脫了實用價值才具有美感,而實實在在的用也具有高度的美感。美不應該是一種由視覺引發的感官判斷,而應該是與人的生活相契合的諧調”。

漆藝三大價值

第一,雖然漆是一個塗料,但是其中包含了很多其他材料,兼容性承載了人類對自然條件材料的駕馭,在材料學裡是一種非常值得研究的種類。

第二,漆藝是中國最早的製造學。在2000 多年前的漢代,漆器工藝的管理已非常先進,它由朝廷派下來的官吏進行生產管理,而銷售則由朝廷官吏直接

上貢到朝廷,由朝廷來分配,或為朝廷自己使用,或作為地方官員的獎賞,或為高階層群體日常生活使用。那時候的日用之美已經達到一個巔峰。

第三,漆藝後來承載起文化價值。比如人們對美的需求、對美的自然現象的概括。從戰國、漢代至明清代,漆器首先承載實用性,其次在造型上承載文化符號。中國很早起就有抽象的概念,在實用器物上則體現為對大自然現象的概括,對人、獸、鳥等概念的概括,其承載的歷史文化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中國漆藝的生活化發展,需要人們在對傳統漆藝審美需求和現代漆藝審美需求之上,進一步發展適用化的漆藝,滿足人們對漆藝的實用與精神需求。

在這樣的語境中,漆藝應該化身為時代符號和時尚先鋒。讓以新的文化身份通過傳播更多更大量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豐富漆藝自身文化魅力和審美魅力才是發展正道,最終形成屬於中國漆藝生活化的精神內核,作為中國漆藝生活化之靈魂出現在日常運用的場景和器物中去。

混搭出來的漆藝日用之美

中國漆藝的日用之美,必須要順應多元化需求,讓古老的變得時尚。要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將現代的時尚元素、色彩、造型與傳統漆藝技法進行“混搭”,實用與審美並重,使漆藝真正走出博物館、美術館的圍牆,走入大眾生活。

融於家居

由於自身的優質耐久,防腐防潮適於裝飾,從周代至南北朝,漆家具就一直是中國家具體系的主流,並一直保持到清朝。代表著中國最高的製造水準。隨著現代高科技的不斷發展,漆藝家具逐漸走出傳統單一手工製作的技術局限,漆藝家具的現代化工藝技術的應用,能有效提高傳統漆藝家具製作繁複緩慢的工序效率問題。

雖然無法實現傳統手工藝繪製所具有的不可複製的藝術性,但是對於現代漆藝家具生產製作過程中的生產周期的縮短和整體視覺效果的展現的確是提供了良好的解決對策。彩繪是現代漆藝家具常用的漆藝裝飾手法之一。例如UV 噴墨技術的應用,使漆藝家具表面彩繪裝飾的工藝形式更加多樣、生產技術更加高效。

多年來,家居家具設計師們喜歡將漆藝等中式元素應用到現代設計中來,有時是純粹的中式風格,有時是將漆藝元素等傳統符號混搭現代的新型材料、技法表現出來。

在家居設計中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將現代空間結構與漆藝裝飾有機融合在一起? 解決方案是可以采取將不同的漆藝家具組合在一起,保證整體結構的連貫性。這種組合型的漆藝家具在應用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混搭出有序的美感,這樣就可以實現陳設設計的協調統一。

耀於飾品

漆藝作為中國傳統元素之一,將它運用在首飾、配飾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湖北鳳凰山出土的漆木梳、漆篦子就是其代表作。

如同大漆一樣,珠寶首飾是一門包容性十足的藝術,除了金銀、鑽石、珍珠等貴金屬和稀有寶石外,或許是由於這種美太過耀眼而有些單一,設計師們也把目光放到了更廣的領域,尤其是同樣具備兼容性的大漆。

大漆工藝與各式材料的巧妙結合,不但體現了質感的美妙、技法的精湛,更能在首飾中增添一絲藝術的魅力。無論華麗,還是典雅,即使是古樸的,大漆工藝的特性給首飾設計帶來了豐富的表現空間。近年文玩市場的珠子熱,也讓深具各種創意表現力的漆珠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

時至今日,不但傳統的女性飾品,男性飾品也有著發展的廣闊天地,比如領帶夾、煙盒、打火機,此外還有鑰匙扣、皮帶扣、袖扣、鋼筆、手錶等。

精於器具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長江流域的古人已經認識了漆的性能,並開始用天然漆來裝飾器物並用於生活。

大漆指的就是天然生漆,能沿用至今,其特性一定具有優異的地方,首先是它的耐久性,很多出土的西漢漆器漆膜仍然鮮豔完整,連描金都宛如新生,這印證了大漆的耐水和耐潮濕從而導致經過髹漆的器物能夠長久保存。大漆漆膜同時還具備堅硬、附著力強、絕緣性好、耐熱性高、耐油、耐有機溶劑、耐磨強度大等特性。

這些特性使漆工藝最先被考慮用來製造漆器,這些漆器都呈現出光澤明亮、易洗、輕便、隔熱、耐久等性質。而追求美,可以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之一,何為美?克萊夫·貝爾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漆器美在於形式與實用相結合。大漆耐久、易清理的特性決定了漆器能很好地完成“用”的功能。

所以漆藝的生活器皿基本上囊括了我們日常所見的生活器具,包括餐具、茶具、酒具、文具等。因為最會生活與享受的中國人,早把飲食、茶、酒等中華文化同漆文化融為一體。而在當下更是融合創新,在體現東方文化特質的同時,又能將傳統漆器藝術重新給現代人的日常帶來漆趣。

全於包裝

現代包裝設計的基本功用就是保護產品的完好、便於做產品的介紹。這兩點傳統漆藝不僅能夠做到,而且還能做得更美觀,提升產品的等級和品位。漆藝自身具有防水防高溫、堅硬耐久的品質,本身就可以成為藝術品或者紀念品;此外,漆工藝具有綠色環保的天性,這點是很多現代化工材料無法替代的。

實際上,我們的現代生活中尚有許多可以與傳統漆藝相應用的領域,比如公共藝術(如主題公園雕塑、座椅、裝置藝術等應用漆藝)、室內空間(如家居裝飾及擺件)、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外殼及內部電子元件)、交通工具(如高鐵桌飾、汽車儀表盤裝飾、飛機與遊船內裝)、旅遊紀念品、兒童玩具、教育熱點等等……真正美好的生活,就是享受傳統工藝之美的同時,也擁抱現代設計之美。

文/菡閣

圖/廣州那米星

今日編輯/裡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後台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