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逆周期調控,2019年固投怎麽走?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郭曉蓓 王潤/文國家發改委2月26日發布2018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發展趨勢監測報告及2019年投資形勢展望。報告稱,據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擬建項目(指已經辦理審批、核準或備案手續的項目)數量增勢較好,同比增長15.5%,為2019年投資平穩運行提供堅實的項目儲備基礎。總體來看,2018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呈現三大特徵:

一是分三大投資板塊看,製造業投資回暖,基建投資增速回落,房地產投資熱度不減。

本輪製造業投資增速回升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於產能的抑製作用減弱,環保及設備自身的更新周期也可能導致企業更新設備;二是前期出口投資增速回升的滯後反應。隨著企業盈利放緩與內外需的走弱,2019年製造業投資增速面臨下行壓力。不過,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或從做減法到做加法,鋼鐵、煤炭等受抑製的產能可能繼續釋放,從而形成對衝。綜合來看,預計2019年製造業投資增速小幅回落,結構分化。

基建投資作為逆周期調控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佔投資的比重明顯上升。在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佔比從2012年的21%持續上升到2016年的25.5%,2017年進一步上升至27%,逐漸接近製造業投資的佔比。然而,近年來,我國基建投資增速呈現逐年下滑態勢,單純依靠基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難以持續。一方面,我國主觀上正逐步摒棄大乾快上的基建投資拉動模式。另一方面,受企業稅收增長乏力、地方政府財長收支壓力加大、非標融資渠道收窄、PPP短期內難挑大梁等因素影響,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在未來一段時間還將繼續受到較大的限制,投資增速下行壓力較大。

從區域角度看,基建投資在以下區域具有較大的可持續發展空間。一是中西部地區。根據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將以傳統的“鐵公機”為主。此外,從扶貧的重點區域來看,目前共有592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陝西、甘肅等中西部地區。二是農村地區。十九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升高,必然要求農村的公路、水利、電力、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三是雄安新區。交通運輸和環保是雄安新區建設的重點。粗略計算,短期內雄安新區建設每年將產生約200萬噸的鋼材需求。這對相關區域內鋼鐵企業的拉動作用巨大。四是粵港澳大灣區。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大灣區建設的六大方向之一。包括銜接內地與港澳的交通設施,建設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優化高速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布局等。

從行業角度看,交通運輸、水利、環保以及新基建領域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從結構看,“十一五”時期,主導基建投資的主要是交通,在大規模推動交通建設的階段過後,2013年以來,水利環保等公共設施投資佔比已超過交通,成為基建投資的主導力量。此外,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發展現階段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未來新基建將與傳統基建形成互補,共同助力我國經濟轉型。

房地產擬建項目數量高速增長。房地產擬建項目數量較上年增長32.8%應該說是2018年該行業表現較好的數據,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全國房地產銷售端管控如此嚴厲的情況下,供給端表現反而非常好,不但沒有下跌,反而處於高位。第二、擬建項目數量依然位於兩位數的水準,這多少說明了一點,即房地產開發投資表現略偏熱。從長期看,城鎮化空間為房地產市場帶來了穩定增長的剛性需求,但短期內的調整不可避免。當前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趨嚴,房地產需求不斷放緩,地產開發投資正逐步步入下行周期。

二是2018年我國投資結構有所好轉,創新驅動型、產業轉型升級成投資熱點方向。近年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向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轉型。一是加快發展智能製造。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化水準的普遍提高,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智能技術日益滲透到產品研發、設計、製造的全過程,傳統製造正加速向智能製造轉變;二是生產製造和服務環節加速融合。隨著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程度的加深,服務化已經成為製造業走向高級化的重要標誌。製造企業將從單一產品提供商向產品與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產業價值鏈重心由生產端向研發設計、行銷服務等轉移;三是生產過程加速綠色化。隨著製造業發展與資源環境製約矛盾的日益突出,為實現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綠色製造”等清潔生產過程日益普及。

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服務業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現代服務業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統計數據顯示,服務業佔GDP比重從2005年的41.3%提升至2017年的51.6%,再到2018年上半年的54.3%。對GDP的貢獻度從2005年的44.3%提升至2017年的58.4%。此外,服務業生產經營效益擺脫了近年來低迷狀況。2017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利潤23644.9億元,同比增長24.5%,比上年提高25.6個百分點。隨著各項扶持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實施,人才紅利、改革紅利不斷釋放,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將會進一步增強。預計我國服務業佔GDP比重還將持續提升,到2020年,服務業佔GDP比重將達到55%以上,我國將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三是投資區域分化明顯,中西部投資增長較快,東北地區投資增速持續下滑。當前,隨著內需市場的擴大及產業結構的整體提升,產業轉移呈現新的特點:第一,東部地區對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不僅僅局限於傳統低端產業,已逐步擴展到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新能源等高端產業。第二,國內產業轉移逐步呈現石化、有色金屬等部分產業沿海化布局的趨勢,部分中西部龍頭優勢企業開始將總部和研發基地遷往東部地區。第三,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正從能源資源的傳統驅動形式向能源資源驅動、市場驅動、技術驅動等多種投資驅動格局轉變,對外投資主體也逐步從以國有企業為主導轉變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並駕齊驅發展。2018年,中部、西部地區擬建項目數量分別較上年增長30.1%、26.3%,東部地區增長3.1%,東北地區下降14.5%。究其原因,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資形勢相對較好。東部地區是我國對外貿易集中區域,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擬建項目數量增速相對較低。東北地區仍處在產業轉型關口,疊加經濟增速較慢、人口外流、政府債務高企等問題,投資增長壓力較大。

展望未來,中國產業發展將呈現六大趨勢:高端製造業較快發展,傳統落後工業逐步淘汰;服務業佔比穩步提升,現代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綠色經濟成為新常態下的戰略選擇;基建投資出現結構性分化;國內重點區域及“一帶一路”沿線產業轉移提速。在經濟增長方式加速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背景下,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運行將呈現企穩態勢,中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投資成為主要拉動力,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情況略有好轉,中西部投資增速繼續領先。

(郭曉蓓、王潤均系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