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臨終視角:如果生命只剩一年,你會做什麽?

社長說

死亡的想法對我們的影響或許就是引領我們去追求任何對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

●●●

臨終視角:如果生命只剩一年,你會做什麽?

“如果生命只剩一年,你想試試嗎?”

“大年三十,我正式從製藥公司辭職,準備搬回上海,全職做兒童癌症公益。”

朋友說:“你這個彎拐得有點猛呀。”

確實,這意味著我要離開美國,也要離開一線科研。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我和太太在美國學習和生活了10多年,非常習慣。工作穩定,有房有車。居住的城市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對小孩來說,海洋世界,樂高遊樂場,甚至迪斯尼都是周末隨時可以去的後花園。

從中國到美國,從本科到博士,從學校到公司,我已經做了10多年的科研,我喜歡挑戰未知世界,喜歡試驗成功時刻的驚喜。父母也可以很驕傲地對周圍人說:“我兒子是美國一線科學家,在世界最好的藥廠之一研究抗癌新藥。”

突然全部放棄,搬回國做公益?這個彎確實轉得很猛。但下決心並沒有想象那麽難。

太太說:“我支持你,或許真能回去改變一些事兒呢。”我知道沒有後顧之憂。

捐贈者說:“不著急,我們要做一個長線的公益!”我知道這是事業而非工作。

很多好朋友說:“挑戰很大,但如果你要做,我肯定全力支持!“我知道有人同行。

最重要的,是自己內心說:“如果生命只剩一年,你想試試麽?”

答案非常清楚。

我相信,對任何人來說,回到國內與待在美國,從事公益與做一線科學家,意味著的都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而這個抉擇可謂事關重大。

隨著我們年齡日漲,做決定的機會成本也變得越來越高,我們常常會有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危機感。尤其是在如此重大的抉擇面前,就更會產生“萬一錯了怎麽辦”的恐懼感。

菠蘿最終選擇了“回國做公益”,為什麽?因為他問了自己一句話 - “如果生命只剩一年,你想試試嗎?”

這句話就是被我稱為“臨終視角”的抉擇方法。

什麽是“臨終視角”?

一般來說,大多數人在做選擇時都會從兩個方向的視角出發,一個是過去的經驗,一個是未來的可能。一旦遇到兩難選擇,就會進退維谷。然而,如果我們把“時間”想象成一根橫軸,起點是出生之日,終點是生命結束之時。然後,再試想把我們觀察和思考事物的時間點拉動到“生命結束”的那個時刻,我們究竟會看到些什麽?

我們將看到一個與平時觀察和思考截然不同的視角,這就是被我稱做“臨終視角”的特殊視角。

這個視角之所以與眾不同,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它打破了我們平時觀察和思考的狹窄維度。你會發現,只有站在了這個特別的時間節點之上,我們才能清晰的看到哪些事物才是我們真正珍視的?哪些事物才是我們真正在意的?沒做什麽會讓我們感到特別遺憾?做了什麽能讓我們感到由衷滿足?或者覺得此生沒有虛度?

打個比方來說:這種感覺就像是站在潮水剛剛退去的海灘之上,破碎的、完整的、漂亮的貝殼在一瞬間全都露了出來,一覽無遺,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這時,我們不再尋找答案,因為答案就在眼前。

這就是“臨終視角”,當伴隨了一生的喧囂終於褪去,虛假的繁華終於落幕,人生的真相才能顯現,而它們就像是留在沙灘上的貝殼一樣,清晰而簡單。原來,我們真正在乎的、珍視的,不過就是那麽幾樣。

就像菠蘿,在向自己發問之後,他看到了極為清晰的答案。這個答案就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比賺得金錢、聲譽、安逸日子更加重要。我想,在這場自問自答之後,他不會再疑惑自己的價值觀究竟為何,他已然用決定給出了答案。

當我們把自己放在“臨終”這樣一個時間節點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切都不再一樣。一直解答不了的“價值觀”問題終於浮出了水面,一直無法取捨的兩難抉擇瞬間變得清晰。也許我們還會發現,自己正在做的事與那個時間節點上真正在意的事是南轅北轍;也許我們還會發現,自己一直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正是那個時間節點上最在意的事。

於我而言,則是在一次很悲傷的事件後終於意識到“臨終視角”的存在,而且在那件事發生之後,“臨終視角”就成為了我一直踐行的決策方法。

幾年前,我的一位前同事因病離世。他那時年僅35歲,正是青春正好的年華,而他本人也是英姿勃發的青年,不但有才華,而且還很帥氣。就在美好人生徐徐展開的時候,卻聽到了他猝然離世的消息,令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覺得仿佛做夢一般,不願相信。

記得他在離開公司時,對我說:“我並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所有生活都被工作佔滿。但還得繼續做,等以後再看是否有機會去做真正熱愛的事吧。”後來他去了另外一家同樣類型的公司,從事著同樣類型的工作。

在聽聞噩耗之時,腦海中不由浮現起他跟我說那句話時的情景。在公司的茶水間裡,他斜倚在牆上對我說:“等以後再看是否有機會去做真正熱愛的事吧。”

很多次,我都忍不住去想:如果時光倒流,他當時做了另一個選擇,不再從事自己不愛的工作,而是去做自己熱愛的工作,也許不但有可能依然健康活潑(他的去世與那個類型工作的超大壓力及超長工作時間密切相關),還可能生活的非常幸福滿足。

然而,時光從不倒流。

而我,除了永久的懷念與惋惜之外,在這件事後便養成了用“臨終視角”去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

如果生命只剩一年,你會做什麽?

運用“臨終視角”時,除了可以像菠蘿那樣假想“如果生命只剩一年”,還可以假想自己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已經處在生命的彌留之際。

然後再來回顧自己的一生,看現在的你想對年輕時的自己做出何種指導;如果時光倒流,你希望那個時刻,做出的選擇究竟為何。

英倫才子阿蘭·德伯頓曾說“思考死亡能使我們追求減少世俗的成分而增加精神的內容。死亡的想法對我們的影響或許就是引領我們去追求任何對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同時鼓勵我們漠視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因為他人的評價畢竟與我們的死亡沒有絲毫關係,對死亡的遇見能夠使我們追求我們內心中最渴望的生活方式。”

無獨有偶,美國心理學家歐文·亞隆曾提出過一種治療技術 - 設想自己的墓志銘,用來概括自己的一生。即當你設想自己墓志銘的時候,你希望這句話是什麽?

其實,“設想自己的墓志銘”與“臨終視角”的本質是一樣的。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些偉大人物的墓志銘,這些墓志銘上的文字描述的正是他們一生中為重視的事情。

科幻小說家克拉克的墓志銘是:

這裡埋藏著阿瑟·克拉克。

他一直沒有長大,

卻從未停止過成長。

《紅與黑》的作者、法國小說家司湯達的墓志銘是:

米蘭人亨利·貝爾安眠於此。他活過,寫過,愛過。

伏爾泰的墓志銘是:

他的身體存放於此,思想遍布世界。

對於克拉克而言,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成長”;對於司湯達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寫和愛”;而對於伏爾泰呢,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則是“向更多人傳遞了自己的思想”。

也許,我們也可以想想,希望在自己墓志銘上寫下怎樣的話,然後用這些話來重新審視我們現在的生活與前進的方向。

如果發現自己想要寫上的話與現在正在過得生活完全無關,那恐怕就得想想該如何調整現在的生活了。如果發現想要寫上的話與現在所過的生活完全一致,那就說明自己正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

布朗尼·維爾是一位曾經做過多年臨終關懷的作家。她的病人承受著無法治愈的疾病,也知道自己即將死亡。她在他們生命的最後3-12周裡照顧他們。她說,人之將死,會成長很多。當維爾問那些臨終病人,他們人生裡是否有什麽遺憾,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他們想要改變些什麽時,他們的回答出奇的相似。

“我希望我當初有勇氣去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他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臨終視角”是一種非常有用的,能幫我們做出重大抉擇的方法,也是一種看待時間的特別視角。當我們困於當下,難以判斷之時,可以試著用這種方法去觀察和思考,從而獲得“真知灼見”。

願我們都能找到度過一生的最美路徑。注意:不是最成功,而是最美。因為最美就意味著,順從自己內心真實的向往,而這向往常常並不是顯性的,而是隱性的。所以就需要運用“臨終視角”這一方法去發現它,面對它,認識它。

●●●

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