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廣發銀行沒落史——三十年走不完上市路

來源:新金融圈(ID:New_Finance)

歷來關鍵位置的人事變動往往也伴隨著公司經營管理的一輪新布局。日前,廣發銀行公告顯示,王濱接任楊明生董事長職位。在此之前,廣發行便已經歷了一輪人事的調整。如今的廣發銀行甚至不及八年前剛剛籌備起上市之時的風光,在錯過了數次上市的時點,深陷僑興債以外,廣發行更淪為“罰單大戶”。“國壽時代”下半場,王濱的到來能夠給廣發行帶來怎樣的改變?這一次調整之後,廣發行又能否迎來新的一輪上市契機?

2018年12月26日,廣發銀行發布了董事長變更的公告,由王濱接任楊明生擔任廣發銀行董事長。楊明生因個人年齡原因已於2018年12月25日提出辭任董事長及董事職務。

這也是廣發銀行三年間第二次換帥,2016年9月,中國人壽入主廣發銀行,公司高管全部更換為國壽人馬。原廣發銀行原董事長、行長辭呈,接任的楊明生、劉家德均出自中國人壽。

彼時,業界普遍看好廣發銀行與中國人壽能實現客戶覆蓋、交叉銷售等優勢互補。特別是,期望在進入“國壽時代”後,大股東能幫助廣發銀行拓寬融資途徑,突破長期製約廣發銀行發展的資本不足瓶頸。

不過,中國人壽入主廣發銀行不久就遭遇“僑興債”風波。2017年,廣發銀行更是因為“僑興債”遭受銀監會破記錄的7億元天價罰單。此後,廣發銀行接連收到處罰,成為銀行界“罰單大戶”。

此外,廣發銀行“補血計劃”也遲遲未能實施。自2018年12月7日證監會核準後,尚無新的公告披露。2017年4月,廣發銀行擬定增300億元,截至目前仍沒有完成。定增遲遲沒有實施,IPO也沒有進展,根據2017年7月廣東證監局公告顯示,廣發銀行IPO處於“暫時中止”狀態。

人事“震蕩”不休,未來路在何方

一年多前,原銀監會網站的首頁,用醒目的紅字通報了對廣發銀行所涉僑興案的處理結果。“7億天價罰單”成為廣發銀行無法擺脫的年度關鍵字。僑興案對廣發銀行的影響從2016年末持續至2018年初,年內接連的處罰令廣發銀行成為業內“罰單大戶”。

在令監管側目的同時,到了2018下半年,廣發銀行整體又一度經歷人事的調整,從高管到監事皆在範圍之內。據媒體報導,2018年8月份以來,廣發銀行的高管團隊陸續進行了調整。聘任該行北京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徐紅霞為該行副行長;聘任該行信用卡中心黨委書記、總裁林德明,以及該行深圳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方琦為該行行長助理。

此外,2018年11月,股東監事翟鋒因工作原因向廣發銀行提出辭呈,申請辭去該行第七屆監事會股東監事。根據有關規定,翟鋒的辭任自辭職報告送達該行監事會時生效。

隨著年末最後的公告,廣發銀行的董事長也由楊明生換成了王濱,對於廣發銀行而言,又一度的人事調整之後,未來的路終將走向何方?

資本“補血”遲遲未見進展

坐落在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713號的廣發銀行,距離成立已有30年歷史。1988年,廣東發展銀行作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試點銀行而成立,注冊資本35億元人民幣,總部在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農林下路83號。

廣發銀行已到了“而立之年”,卻仍然歷經風波不斷,業績雖有所增長,資本充足率指標卻已低於監管要求。

截至2017年末,廣發銀行總資產20729.51億元,實現營業收入505.31億元,淨利潤102.04億元,同比增長7.37%。雖說年報中廣發銀行於2017年尚實現百億淨利潤,但根據麥肯錫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若以風險調整後資本收益(RAROC)來考量,2017年廣發銀行經濟利潤為-105億元,居第36名,RAROC僅7.8%,於報告中所列出的40家銀行中排名末位。

此外,廣發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指標也並不樂觀。截至2017年末,廣發銀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71%、8.01%和8.01%,已低於監管所要求的非系統重要性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8.5%。

上市作為銀行常見的“補血”途徑之一,廣發銀行又何曾未考慮過IPO這一條路。遺憾的是,自2011年首度將上市納入計劃後,廣發銀行的IPO之路便充滿了坎坷,三度發力,兩度“擱淺”從A股換到了港股,卻至今仍未能如願。

值得一提的是,同批成立的銀行早已實現了上市,在A股當中,有20家已上市銀行成立時間晚於廣發銀行,在港股這一數字為23家。甚至是2014年末成立的中原銀行也已於2017年於港交所首發上市。

或因遲遲未能上市,廣發銀行股東也開始拋售公司股權。在北互動聯網站上至今掛著廣發銀行367.84萬股股權轉讓公告,截至1月2日有183次圍觀記錄。交易披露時間自2018年07月18日起持續至2019年01月15日。轉讓方為中海投資,遲遲未能IPO的廣發銀行讓中海投資看不到希望。

把廣發銀行的股權賣出的也不止有中海投資,早於2018年8月23日,申華控股也將其持有的1.45%廣發銀行2.23億股股票轉讓給了華晨集團。

花旗時代:國資、外資之爭

目前,“零售之王”招商銀行在國內風頭正盛。其實,廣發銀行零售業務在發展初期,甚至略勝招商銀行。據悉,廣發銀行是國內首個髮夾量突破100萬張且盈利的銀行,在中國信用卡的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而第一張堪稱真正意義上的visa信用卡也源自於廣發行。

然而精於信用卡業務的花旗銀行進入後,廣發銀行發展勢頭反而漸緩。2006年國壽股份加入花旗集團牽頭的財團,出資56.7億元,與國家電網公司、中信信託共同參與廣發銀行重組,成為其並列第一大股東,分別持股20%。

2006年11月,廣發行完成重組,花旗管理團隊進駐。根據股東協定,銀行的日常經營和管理由花旗集團主導。為此,花旗集團派出了多達11人的管理團隊,在16位董事中獨佔6席。

不過,花旗管理團隊的進駐,卻引發國資、外資之爭。彼時,廣發銀行董事長由廣東方面的李若虹擔任,行長則由花旗集團派出的外籍行長辛邁豪擔任。此後的人事改革與基層機構改革一度進展緩慢,曾有人指出問題正是出在當年廣發行的董事長李若虹的身上。

2009年,中國銀行北京分行行長董建嶽空降廣發行,接替李若虹成為新董事長。在此前董建嶽已有數十載中行工作經歷,更是因其2003年間-2008年間主掌遼寧分行時令從虧轉盈21億而一舉走紅。在此前的媒體報導中,這一人事變更被歸於:中國人壽為代表的中資股東與監管部門達成一致的結果。

2010年,廣發銀行啟動增資,國壽股份、與國家電網公司、中信信託等四大股東各自再次出資30億元,持股比例保持不變。

董建嶽是廣發上市的積極助推者,在其空降廣發擔任董事長後,廣發行的進程明顯快了起來。2011年4月8日,“廣東發展銀行”更名為“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發銀行”。並於當年就啟動了上市進程,據廣東證監局的進度表顯示,廣發銀行的備案時間為2011年5月31日。

不僅上市進程加快,廣發銀行在2011-2015年間確立了五年戰略規劃“中國最高效中小企業銀行”的戰略目標。到2013年,廣發銀行已在全國建立了超220家“小企業金融中心”,配備1300人的小企業專營團隊。

2013年12月廣發銀行暫擱A股上市計劃,發力H股,彼時廣發銀行預期將於2014年6-8月間完成港股掛牌。

2015年,廣發銀行於小微領域貸款發力所獲成效顯著,小微企業貸款在廣發行新增對公貸款佔比達到60%。到了2015年年報中,廣發銀行再次表達了在A股IPO的願望。

直至2016年,董建嶽離任時仍對廣發銀行未能達成的IPO顯得耿耿於懷,對上市的努力貫穿了董建嶽的任期,在告別信中他寫道,“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中外方文化的差異以及更主要的我個人能力所限,有一些工作的成效尚未達到我預期的目標,有些工作存在疏漏,還有很多工作在推進的過程中,特別是IPO,幾經努力,使出洪荒之力,也未達成”。

“國壽時代”:僑興債風波

2016年9月30日,廣發銀行公告,中國人壽董事長楊明生正式就任廣發銀行董事長,同時聘任中國人壽副總裁劉家德為行長、聘任國壽資產副總裁尹矣為副行長。楊明生的就任,標誌著廣發銀行正式步入“國壽時代”。

從2007年廣發行與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全面長期戰略合作協定,正式確立雙方的全面戰略合作關係之時起,到2018年中國人壽耗資233億,接手花旗集團和IBM所持廣發銀行股權,使其在廣發銀行持股比例達到43.686%,歷經近10年,中國人壽終於成為廣發銀行第一最大股東。

國壽的入主伴隨著一輪廣發銀行內部結構的調整,廣發行經營思路也隨之而改變,對公業務從過去的小企業為主轉而增加流量對大公司業務的重視程度,在部門上小企業金融部和公司銀行部合並,並劃出了戰略客戶部,專為大公司客戶而生。

在2011-2015的五年戰略規劃“中國最高效中小企業銀行”的戰略目標,自此告一段落。

而在中國人壽成為廣發銀行單一最大股東後的第一份年報中,上市計劃卻未再提及。這一年,廣發銀行的年報不甚樂觀,不良雙升資本充足率下滑,或也是其未再提及上市的原因之一。

從廣發銀行歷年年報中,卻可見自2013年至2016年期間,廣發銀行的不良貸款連續四年“雙升”。資本充足率指標也較2015年之時有所下滑。2015年,廣發銀行資本充足率11.43%,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及一級資本充足率8.02%;2016年廣發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0.54%,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及一級資本充足率為7.75%。

為夯實基礎,2017年4月,廣發銀行發布了2017年度股份增發公告,募集資金規模不超過人民幣300億元。

2017年6月6日,廣東證監局發布的《廣東轄區已報備擬上市公司輔導工作進度表》顯示,由中信證券輔導IPO的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狀態為“暫時中止”,進度時間停留在2017年4月26日。

對於IPO進程的再度暫停,廣發銀行表示,該行是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指導意見,為了保障股權變更過渡期的經營管理穩定,導致上市輔導工作暫時中止。

2017年末,廣發銀行亦進行了一輪組織架構的調整與中高層的人事變更,整體部門精簡後,欲著力推動公司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場三大業務板塊協調發展。

“罰單大戶”如何“絕地求生”?

大股東易主、高層變動不僅對上市推進有較大影響,在持續穩健經營方面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僑興債案件毋庸置疑是廣發行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2017年12月,廣發銀行因僑興債“真假保函”案被罰7.22億引起廣泛關注,曾有人稱這一次事件為史詩級的信任坍塌。僑興債違約事件的爆發,顯露出廣發銀行內控不足的弊端暴露。

在阜興系的衍生“雷潮”裡,廣發銀行也現身其間。2018年9月4日,廣發銀行將阜興實業、朱一棟等告上法庭,大業信託計劃終止後,廣發銀行在大業信託計劃項下獲取的現金收益,不足以覆蓋原告全部信託利益(本金5億元、預期收益率5.6%/年)。廣發銀行的主要訴訟請求為,請求判令被告共同承擔差額補足義務,以現金方式支付給原告,補足金額約1.57億元。

更不用提這一年來,廣發銀行所收的多張罰單。據不完全統計,廣發銀行今年以來所收罰單涉及金額就有近千萬元,至少5起“百萬級別”的罰單,其間仍有數張罰單涉及內控問題。

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廣發銀行資產總額21454.88億元。2018年1~6月,實現營業收入274.17億元,實現營業利潤67.70億元,利潤總額為68.30億元,實現淨利潤52.06億元。

過去三十年,廣發銀行從15億資產起步到2兆規模,也從珠江之畔走向了全國。卻也從率先發力信用卡,到錯失零售大時代。從花旗領銜的重組,到中國人壽的控股,幾度歷經人事更迭,始終未能成就一個“上市夢”。而走過銀行的黃金年代,如今金融科技的賽道已是競爭激烈。王濱就任,人事調整過後,多半便是戰略的調整。面對著已是“而立之年”卻落於人後的廣發銀行,作為新任董事長的王濱,可能要好好想一想,廣發銀行接下來的路到底該怎麽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