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恆瑞醫藥們熱衷行銷不愛研發?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國強 | 北京報導

自“4+7”帶量採購政策實施以來,醫藥行業又迎來一隻“黑天鵝”。

6月4日上午,財政部發布消息稱,會同國家醫保局對隨機抽取的77戶醫藥企業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剖析藥品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的成本利潤構成,為綜合治理藥價虛高、解決人民群眾“看病貴”問題提供第一手資料。

這份名單中,包括賽諾菲(SNF.O)、百時美施貴寶(BMY.N)等國際知名藥企以及複星醫藥(600196.SH)、恆瑞醫藥(600276.SH)、步長製藥(603858.SH)、華潤三九(000999.SZ)等多家醫藥上市企業榜上有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整理發現,相比外資藥企,進入名單的國內藥企在資本市場上受到的利空影響更大,在6月4日至5日兩個交易日,恆瑞醫藥跌了6.87%,市值蒸發192.4億元;複星醫藥跌了7.5%,市值蒸發47.42億元等。

藥企毛利率、淨利率存在較大懸殊

這不是財政部第一次對藥價虛高現象動刀了。

早在2014年,財政部就曾組織33個財政廳(局)選擇轄區內有代表性的醫藥生產流通企業和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檢查,剖析藥品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的成本和利潤構成。

一位醫藥觀察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說:“從這兩次檢查來看,2014年那次的檢查以地方監管部門為主,看起來像是試試水;2019年這次檢查是財政部直接出手,所涉及的藥企知名度更高,數量多達77家,相對而言,更加針對銷售費用的真實性與合規性。”

財政部官網2015年刊登的名為《從藥企銷售費用分析藥價虛高現象》的文章中指出:“藥企的毛利率和淨利率驚人懸殊,實際上高企的銷售費用吞噬了企業利潤,一些公司的銷售費用甚至超過了其成本支出,形成了一種病態的增長機制。”

通過比較恆瑞醫藥等4家藥企2018年年報的毛利率、淨利率兩個指標情況,《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發現,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較大懸殊:如步長製藥毛利率82.79%,淨利率僅13.94%,相差近70個百分點;恆瑞醫藥毛利率高達86.6%,可與貴州茅台同期毛利率(91.14%)相媲美,淨利率卻只有23.32%;華潤三九的淨利率低達僅10.98%,但毛利率達到了69.02。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藥企毛利率高,反映的是企業生產藥品所使用的原材料成本很低,表明公司藥品的盈利能力強;但藥企淨利率又較低,說明企業在期間費用(指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等不計入有關核算對象的成本),特別是銷售費用付出成本很高,導致實際的利潤率反而不高。

在大部分藥企的銷售費用構成中,市場推廣費等行銷費用常常佔比很高。以恆瑞醫藥為例,該企業2018年銷售費用64.64億元,市場推廣費54.24億元,市場推廣費佔比高達83.91%。

為何市場推廣費絕對值大且佔比高?醫藥市場行銷專家劉檢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解釋說:“這與醫療行業的帶金銷售模式有直接關係。現在國內的仿製藥企業太多,產品重複化率太高,以氟呱酸為例,全國有200多家藥企生產,產品療效並無太大差距。而對醫生來說,他們面臨眾多的同一種藥物,只是商品名稱不同,這就有了較大的選擇空間。而一些藥企就會通過帶金銷售模式來公關醫生,刺激醫生開處方使用自家產品從而帶來巨大的銷售量。”

所謂帶金銷售,簡而言之,就是藥企針對醫院醫生促銷的手段,醫生在開處方藥時基本都會從藥品生產廠家得到好處,多開多得。

恆瑞醫藥4家藥企2018年毛利率等指標情況

證券名稱

銷售毛利率(%)

銷售淨利率(%)

銷售費用(億元)

市場推廣費(億元)

研發費用(億元)

恆瑞醫藥

86.6

23.32

64.64

54.24

26.7

複星醫藥

58.4

12.12

80.36

66.23

14.8

步長製藥

82.79

13.94

84.88

74.86

0.48

華潤三九

69.02

10.98

64.69

50.08

3.56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數據整理:《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國強

注:鑒於有的藥企稱“廣告費”“會議費”,有的藥企稱“市場推廣費”,本文統一為“市場推廣費”。

國內藥企為何熱衷行銷而不愛研發?

相比在市場推廣方面的大手筆投入,國內藥企在研發費用支出方面卻很“吝嗇”。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注意到,一些醫藥企業雖也在喊要向華為學習,要做醫藥界的華為,但兩者的發展路徑相差甚遠。

以複星醫藥為例,公司2018年市場推廣費高達66.32億元,而研發費用卻只有14.8億元。

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思民曾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說,2017年全球新藥研發總投入在1500億美元,我國的新藥研發總計加起來也不到100億美元,僅相當於美國諾華一家企業的投入。

在劉檢看來,相比國外藥企龍頭在新藥研發的巨額投入,國內不少藥企更重視行銷,投入研發資金少,喜歡仿製那種專利期失效、技術低端、周期較短且市場需求量大的產品,這種現象長期累積造成國內藥企研發能力差,只能在“窩裡鬥”,很難與國際醫藥巨頭競爭。

“無論是‘4+7’,還是此次對知名藥企核查,都說明政府已下定決心,要淘汰低端產能,引導企業走向高端仿製,或者獨家原研創新,這是一個大的趨勢,相關藥企要有一個明確的判斷,不能去觀望等待。”劉檢說。

編輯:張燕

編審:張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