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文言文知識梳理

文言文基礎練習

一、選擇題

1.下面句子朗讀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B.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C.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D.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2.下列句子不屬於倒裝句的是( )

A.問所從來

B.全石以為底

C.日光下澈

D.又用篆章一

二、填空題

1.根據拚音寫漢字或給畫線字注音。

儼然( ) 垂髫( )間隔( )

qiān mò交通( )( )huáng竹( )

清liè( )為坻( )qiǎo愴幽suì( )( )

為嵁( )俶爾( )翕忽( )

峨冠( )差互( ) zhuàn章( )

yǎo tiǎo( )( )溯洄從之( )( )

2.解釋下面畫線的詞語。

(1)屋舍儼然( )

(2)餘人各複延至其家( )

(3)俶爾遠逝( )

(4)日光下澈( )

(5)能以徑寸之木( )

(6)石青糝之( )

(7)左右芼之( )

(8)白露未晞(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釋義。

(1)便要還家 ____同____ _________

(2)詘右臂支船 ____同____ _________

(3)左手倚一衡木 ____同____ _________

4.寫出下列句子中畫線詞的古今義。

(1)阡陌交通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3)無論魏晉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4)尋向所志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5)不足為外人道也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6)乃記之而去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7)以其境過清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8)崔氏二小生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9)高可二黍許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10)其兩膝相比者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1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12)左右流之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漁人甚異之 __________

(2)欲窮其林 ___________

(3)處處志之 ___________

(4)鬥折蛇行 ___________

(5)下見小潭 ___________

(6)似與遊者相樂 _________

(7)而豎其左膝 __________

(8)居右者椎髻仰面 _________

(9)琴瑟友之 ___________

(10)道阻且右 __________

6.解釋下列多義詞。

(1)尋:尋向所志:_________ 尋病終:____________

(2)舍:便舍船:________ 房屋儼然:____________

(3)聞:雞犬相聞:_______ 聞有此人:____________

(4)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 隸而從者:____________

(5)端:東坡右手執卷端:_______ 其人視端容寂:____________

(6)木:能以徑寸之木:______ 以至鳥獸、木石:____________

(7)居:不可久居:_______ 居右者椎髻仰面:____________

7.“而”作為連詞有五種用法,即表示前後詞句的並列、順承、遞進、修飾和轉折關係。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1)潭西南而望( )

(2)隸而從者( )

(3)乃記之而去( )

(4)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

8.閱讀課文《桃花源記用文中原句回答問題。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的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的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無人問津”這一成語出自本文“_____________”一句。

9.閱讀課文《核舟記》,用文中原詞句回答問題。

(1)課文在介紹核舟時選用“________”一詞總結,結尾再用“_______”一句相照應,高度評價了王叔遠高超的技藝。

(2)按照括號內的提示,用相關詞句填空。

蘇東坡:__________________。(肖像特徵)

佛印:_______________。(神態特徵)

(3)描寫核舟時交代舟人遊覽的地點及周圍景物、環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

(5)蘇、黃二人的友好關係可以通過“______”這一動作和“______”的神態看出來。

10.《桃花源記》的作者________,一名________,字________,自號“_________”,_________著名詩人,本文選自《_________》。

11.柳宗元,字_________,河東人,世稱_________,又稱_________。唐代文學家,傑出的散文家,是“_________”之一。柳宗元與_________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強調文章內容和現實作用。

12.《核舟記》的作者是_________朝的_________,字_________。本文選自_________編的《_________》。

13.《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_________,收錄了從_________到_________時期的詩歌_________篇。這些詩歌分為_________、雅、_________三個部分。

三、閱讀題

(一)閱讀下列文段,回答下面問題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1.對這首詩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

A.全詩分為三章,每章前兩句以淒清冷寂的景致起興,形成一種沉鬱悲涼的氛圍,同時又暗寓了時間的推移,後六句描寫訪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是說“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環繞,仿佛置身於州島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抒情主人公訪求的對象,是美的化身,在抒情主人公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猶如強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這首詩描寫了“伊人”生活的環境和抒情主人公在不同時間不懈地尋找“伊人”的過程,因此,從詩的內容看,它應是一首敘事詩。

2.這首詩共三章,每章開頭都寫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這是《詩經》中常見的什麽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見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動?由此你能看出他的什麽性格特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中人的蹤跡飄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詩歌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小節結尾句中的“宛”是什麽意思?在詩中反覆使用,有什麽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列文段,回答下面問題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飴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雇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讀全文後,選用原文中的相關文字填空。

(1)“伐竹取道”與上文的“_______”呼應,又為下文的“_______”埋下伏筆。

(2)既表現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岸來觀賞景物的,這可從文中“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兩處句子得到印證。

2.本文是按什麽順序來寫的?文中突出表現了小石潭的什麽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潭水清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觀景賞物時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試結合寫作背景,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選擇題

1.D

2.C

二、填空題

1.yǎn tiáo jiàn 阡陌 篁 冽chí 悄 邃 kān chù xī guān cī 篆 窈窕sù huí

2.(1)整齊的樣子(2)邀請(3)忽然(4)穿透(5)直徑(6)用顏料等塗上(7)挑選(8)乾

3.(1)要 邀 邀請。(2)詘 屈 彎曲。(3)衡 橫 橫放著。

4.(1)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2)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3)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示條件的連詞,“不管”的意思。

(4)古義:先前的。今義:方向。

(5)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6)古義:離開。今義:往。

(7)古義:淒清。今義:清澈。

(8)古義:年輕人。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9)古義:大約。今義:表示許可、可能等。

(10)古義:靠近。今義:對兩個事物進行比較。

(11)古義:挑選。今義:簡直、簡單。

(12)古義:撈取。今義:流動、流傳等。

5.(1)異:形容詞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2)窮:形容詞用作動詞,走到……盡頭。

(3)志:名詞用作動詞,做記號。

(4)鬥、蛇:名詞做狀語,像北斗星一樣、像蛇一樣。

(5)下:方位名詞做狀語,向下。

(6)樂:形容詞用作動詞,嬉戲,逗樂。

(7)豎: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豎起。

(8)椎髻:名詞用作動詞,梳成椎形發髻。

(9)琴瑟:名詞用作動詞,彈琴鼓瑟。

(10)右:方位名詞做狀語,向右。

6.(1)動詞,尋找。 副詞,隨即,不久。

(2)捨棄,拋開。 名詞,房屋。

(3)動詞,聽見。 動詞,聽說。

(4)介詞,由,自。 動詞,跟隨,隨從。

(5)名詞,一頭。 形容詞,端正。

(6)木頭,木料。 樹木。

(7)停留。 居於,位於。

7.(1)表修飾(2)表並列(3)表順承(4)表轉折

8.(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2)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3)避秦時亂 (4)後遂無問津者

9.(1)奇巧 技亦靈怪矣哉

(2)峨冠而多髯絕類彌勒(矯首昂視)

(3)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4)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5)左手撫魯直背 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10.陶淵明 陶潛 元亮 五柳先生 東晉 陶淵明集

11.子厚 柳河東 河東先生 唐宋八大家 韓愈

12.明 魏學洢 子敬 張潮 虞初新志

13.詩歌總集 西周 春秋 305 風 頌

三、閱讀題

(一)

1.D

2.托物起興(比興手法)。描寫深秋的景色,渲染淒清的氣氛,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設置背景。

3.他不顧霜露濃重與路途險阻、漫長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尋找意中人。不怕艱難險阻,勇於追求愛情,感情執著專一。

4.營造了縹渺朦朧的意境,這種意境與蒼蒼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協調,把主人公迷茫而傷感的情思襯托得生動感人。

5.“宛”是“仿佛”的意思,寫出了“伊人”的若隱若現,可望而不可即,表現了主人公惆悵失望的感情。

(二)

1.(1)隔篁竹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3)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遊覽的先後順序來寫的。文中突出表現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魚活、溪流曲折、環境淒清的特點。

3.作者從遊魚、陽光、影子等角度來描寫潭水的清澈。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做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正面寫到水,只是描繪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看魚兒在水裡遊,就像在空中浮遊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在潭底的石頭上,這就更顯出了潭水的清澈。

4.開始時心情是快樂的,從“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以及對遊魚的“似與遊者相樂”的描寫可知;最後心情又是淒涼憂傷的,從“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描寫可知。

5.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淒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淒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