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比劉慈欣原著,電影《流浪地球》究竟還原得怎麽樣?

2月5日,基於劉慈欣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上映,這將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標誌性事件。其重要性不僅在於實現了不遜於好萊塢水準的視效水準,更是抓住了科幻類型敘事的核心。

劉慈欣的原著小說只有兩萬字,更像是從一部長篇中摘錄出精彩的段落。要改編這樣一部管中窺豹惜墨如金卻又主題巨集大人物複雜的作品,幾乎是科幻史上最難的實驗。

《流浪地球》小說封面。圖源網絡

在劉慈欣的小說中,百年不過是幾個一筆帶過的瞬間,彼此之間似乎也無聯繫。在這些考驗勇氣、智慧、人性甚至運氣的瞬間,折射出人類在宇宙中命運的真實處境:我們並非宇宙的幸運兒,也不是什麽萬物之靈,只是永遠掙扎求生存的生命,在這些掙扎中,卻有一些東西不願失去。

這種以意境統領內容的小說,在科幻歷史上並不罕見。短篇例如著名美籍華裔科幻作家特德·薑的名作《你一生的故事》(改編為《降臨》),長篇例如黃金時代科幻名家海因萊因的《時間足夠你愛》,還有科幻大師克拉克在庫布裡克制作同名電影的同時創作的小說《2001太空漫遊》。這些留出空間,讓讀者以個人體驗和偏好去填充的小說,更容易進入記憶深處,因為這些文本已經變成了讀者內心的一部分,去假設自己在這個新世界中將會如何。

這些名作很容易變成偉大的電影作品,因為它們能發揮科幻創作最有力的特點:突出日常生活中被掩蓋起來的主題。

生活中,我們很難考慮整個人類的存亡,這件事如同笑話一般,卻由不得我們置之不理。電影《深度撞擊》《2012》中假設的小行星撞擊、世界末日,並非全無可能。

《流浪地球》這部科幻電影,就是盡可能地保留了原作的核心主題:人類直面宇宙的挑戰。為了保住這個主題,同時符合電影敘事的規律,製作團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顯然為此捨棄了很多原作中的素材,甚至是原作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情感和主題。

中國宇航員(吳京飾)與俄羅斯宇航員。圖源網絡

這種大刀闊斧的取捨,在電影史中屢見不鮮。例如好萊塢科幻片的寵兒、美國科幻大師迪克,他被改編的作品中,有些被改得完全成了一個新故事,比如《記憶裂痕》《全面回憶》《少數派報告》等。相反,很多完全死守原著故事的改編,卻無論口碑還是票房都不甚理想,甚至害得原作都被拖累無人再問。

電影終究不是小說,兩者各有不同的獨門手法用來吸引閱聽人,卻不能直接通用。閱讀劉慈欣的科幻,令讀者激動的是其中腦補的巨集大場面,以及渺小但也會做出重要行為的人類。但這種審美體驗顯然很難直接被電影沿用,而觀眾對電影《阿凡達》《星際穿越》《火星救援》的興奮,也是在小說中很難重現的。

體現人類和宇宙之間的對抗,小說可以隻用幾百字就讓讀者接受,但電影必須從人物身邊的小世界開始,一點一點展現這個巨大的新宇宙。這畢竟是一個地球遠離太陽,人類住在地下城的世界,如此全新的觀念和情景,必須給觀眾足夠可信的線索,指引他去一點點接受。

因為電影要面對幾千萬觀眾,甚至是完全不看科幻的觀眾,而不是幾千個已經對科幻小說完全熟悉的讀者。電影不能依靠讀者自己的想像力去填充,必須用清晰、明確、充滿細節的畫面和聲音說服觀眾,甚至是讓讀者去聯想其中的味道、溫度、力量和速度感。

《流浪地球》中被冰封的北京CBD。圖源網絡

電影《流浪地球》非常周到地考慮了這些問題,每一個觀眾都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真實感。“地面上,滔天巨浪留下的海水還沒來得及退去就封凍了,城市幸存的高樓形單影隻地立在冰面上,掛著長長的冰凌柱。冰面上落了一層撞擊塵,於是這個世界只剩下一種顏色:灰色。”小說中對冰封世界的描寫,在電影中忠實地再現出來。冰和雪,在以前的電影中往往是白色甚至偏藍,但在這裡,全部都是黑灰色的調子,以一種近似半透明岩石的質感,描繪出遠離太陽的地球被完全封凍的真實感。

電影的重頭戲是地球靠近木星,原著中寫道:“木星已佔滿了整個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騰的暗紅色雲海上的一隻氣球!而木星的大紅斑就處在天空正中,如一隻紅色的巨眼盯著我們的世界,大地籠罩在它那陰森的紅光中……”在電影中,這種感覺被幾次特寫畫面牢牢釘在觀眾的視野裡。面對這樣一幅畫面,你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對話的角色上,總會漸漸迷失在木星的巨大氣體漩渦裡。

被岩漿吞沒的地下城,沒有超級英雄能夠拯救其中的生命;面對理智和情感的抉擇,是人類永恆的難題;為人類開路避險的宇航先驅,總有難免的犧牲。這些烘托起原作主題的元素,都被電影一一吸收進來。這樣的細致處理,讓電影在基於商業類型敘事規則大幅重構人物和故事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劉慈欣科幻創作中的核心特質:尊重現實的沉重命運,和理解人性的理性抉擇。

地下城的串店,充滿現實氣息。圖源網絡

除了吸收大量本土元素,這種對原著的尊重和對社會現實的理解,是《流浪地球》電影在本土化科幻創作上做出的最大突破。一直以來,本土化科幻似乎要麽就一頭扎到了歷史的故紙堆,要麽就生搬硬套轉瞬即逝的現實熱點,要麽就東施效顰其實還照搬西方科幻的美學。罕見能夠從作品本身出發,從科幻作品的歷史出發,從作家創作植根的土壤出發,去找到其中的共同點。

劉慈欣的小說一方面繼承了科幻本質的核心,以簡單的敘事撐起巨大的框架和厚重的主題,建構起一座巨大的科幻建築奇觀。另一方面則常常貼近中國人的思維,以普通中國人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想辦法在這個沉重但總有希望的世界活下去,為此不惜展開最大膽的想象,付出超出極限的代價。正因如此,他和更多植根於本土的科幻作家們,可以獲得社會的認可,推動中國科幻電影走向正確方向,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

中國科幻的黃金時代,就此到來。

李兆欣(科幻評論者)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危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