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吃飯這件事,暴露做父母的一個致命缺陷

在刷音樂的熱評時,有個網友留了一段很動人的評論:

“小時候只要一聽到新聞聯播的開場音樂,我就知道要去幫媽媽端菜上桌準備開飯了。

我和我媽都不喜歡看新聞,但這是我爸每晚的例行公事。時間久了,就習慣了在播音員的聲音背景下和我媽聊這聊那的。

有時我媽吐槽我爸,他就在一旁假裝認真看新聞,一邊往嘴裡扒拉飯菜、一邊應和我媽。

要說童年最溫馨的回憶是什麽,我能想到的,就是每天吃這頓家常飯。

二十年後的今天,新聞聯播還是那套新聞聯播,而我們卻不再是原來的自己。長大,有時候竟意味著失去。”

曾有與家人離別經歷的人都知道,路邊攤販的美食、郊遊時偶爾遇到的炊煙嫋嫋,都不過是思念的意象。

出門在外,最想念的還是那頓媽媽的飯菜,還有那個總是沉默著一張臉的老父親。

一家人能聚齊一起吃飯,當是人生第一大幸。

餐桌上的樣子,就是一個家的樣子

電影《飲食男女》裡,有一個片段:

父親精心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想等三個女兒下班回家一起吃。

本該是全家開心聚餐的日子,四人卻吃得很鬱悶,因為每個人的心裡都懷著心事,想借著吃飯的機會,討論解決。

老二說:“我在外面買了一套房子,幾年的積蓄都壓在了頭簽上。”

言外之意是,這一次,不得不跟家裡道別了。但礙於父親流露出的不捨不快,她欲言又止,本以為可以借這頓飯說清楚,父親卻被一個電話叫走了,飯菜霧氣氤氳,卻顯得格外冷清。

老二還跟大姐埋怨:“你看爸這個樣子,我一刻也待不下去了。”

世事難料,老二買的樓成了違規建築,房地產商逃跑,她還是沒能離開這個家。

在一頓周日家庭聚餐上,父親借著酒勁說出了憋在心裡許久的那句話:“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簷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裡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從未見過父親如此敞開心扉說話的女兒,那些曾經沉積的大小矛盾,都在這塊圓桌上瓦解。

難怪李安在拍完“家庭三部曲”後會說這麽一句話:“餐桌上的樣子,就是一個家的樣子。”

借著碗筷杯盞的碰撞,爭論、面對、交流關於這個家的一切,好好認真對待一頓家常飯,是一個家庭幸福的起點。

缺席的父母

每次女兒生日,我都會邀請女兒的小夥伴過來慶祝,並且給孩子們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

今年,一個叫曉曉的女孩兒自己拎著一袋漢堡薯條就過來了,說自己特別喜歡吃這些,要把最喜歡的東西送給女兒。

遇到懂事的孩子,難免會額外關注,我一邊給她盛湯一邊問:“曉曉怎麽自己一個人來呀,爸爸媽媽呢?”

“爸爸在上班,媽媽去打麻將了。”

“爸爸媽媽都不回來呀?家裡有其他人嗎?”

“一般只有媽媽,爸爸經常不在家。”她一說完就大口喝下一碗湯,眼神一副渴望的樣子,看來她很喜歡喝湯,於是我又給她盛了一碗。

一頓飯,我看曉曉愣是喝了三碗湯。

那頓飯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曉曉的父母基本不會在家做飯,每天固定把錢給曉曉,讓她自己去外面買吃的。

三餐之於他們而言,不過是簡單的生理需求。

《人間失格》裡說:“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曉曉顯然比同齡孩子有更多零花錢,但沒有父母陪伴的一日三餐,似乎又少了些幸福。

韓國延世大學神經科孫石韓院長說:“家庭就餐是社會活動的開始,像大人們外出聚餐是為了形成、鞏固自己的社會關係網一樣,家庭就餐則是為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而在家庭裡進行的實戰訓練。”

給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財務自由,不如為孩子用心準備一頓家常飯。

別讓孩子身在家中,心卻在流浪。

別在餐桌上實施軟暴力

當然,不是說一家人一起吃飯就算是陪伴,父母在餐桌上的態度,對孩子有著直接的影響。

餐桌上,你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做過這些事:

漠視

一家三口吃飯,爸爸看電視,媽媽刷手機,只剩孩子有意無意地往嘴裡扒拉幾口飯。沒吃多少就說吃飽了,然後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間,全程一家人毫無交流。

吃飯僅僅是吃飯,是日常任務,各自完成就好,有時甚至糊弄應付。

批鬥

有時,吃飯也是集中開炮的時間。

“你這孩子怎麽這也不吃那也不吃,這些菜是有毒嗎?”

“你吃完飯趕緊去把衣服換了,穿的什麽亂七八糟的,看著就頭疼”

“我聽說隔壁xxx又拿了個獎,你啥時候能也拿個回來,讓你媽我也開心一下?”

孩子從頭到尾被批評,這頓飯吃得有多壓抑可想而知。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吃飯本是一件享受的事,卻在高度壓力下變成了一種折磨。

餐桌的距離就是心靈的距離。

打壓式和強迫式的餐桌氛圍,只會讓人更排斥反感,不但不利於親子互動,更不利於家庭交流。

一家人吃飯,並非人在餐桌即是圓滿。原本可以溫馨的時光,不要讓彼此成了同桌搭台的陌生食客,或成為一場批鬥大會。

好的家庭,看“飯局”

星巴克前CEO吉姆·唐納德說:“和家人吃晚飯,和與高管開會一樣重要。”

換句話說,吃飯,應當是一件有儀式感的事,這指的不是在菜式上非要擁有幾菜一湯,而是無論你是一個怎樣性質的家庭,都應當把精力分在一家人聚一起的飯局上。

通過進餐時間,一家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是一段情感濃度高度交流的時間,讓孩子感受到,飯點,是孩子一天之中最期待的一件事;讓孩子感受到,在父母眼裡,沒有什麽事比自己更重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