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余華莘:專題研究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定位和投資機遇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余華莘

  伴隨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啟動與開工,大灣區內港口、機場、軌交、高鐵、路橋、水利等行業將迎來較大發展機遇。由於科技與創新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可以關注創新經濟發展新階段下的新興行業。

  【重大事件】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前言 如下: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以下稱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進香港、澳門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讓港澳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複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資料來源:新華社資料來源:新華社

  至此,中國不僅有了自己的Great Bay Area,即粵港澳大灣區,而且有了長期清晰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以及兩特區和9個城市的具體分工明朗。筆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作為國家發展藍圖中的重大戰略部署,旨在推進廣東省九個城市與香港、澳門的深度合作,促進該地區的融合發展,以打造一個協同發展、互聯互通, 可與舊金山、紐約和東京等灣區相媲美的世界一流城市群。同時,憑借各城市在金融、專業服務、高端製造以及科技創新等不同領域的優勢,大灣區有潛力成為全球最多元化的城市群。這得天獨厚的組合不僅為中國本土企業以及在華外企業帶來巨大商機,也為有計劃進軍內地市場的外資和港資企業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與此同時,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融合也將促進貨物、服務、資金、人員和信息的流動。隨著該地區的不斷發展,它將會在改善中國營商環境、促進落實“十三五”規劃、以以及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中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樞紐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下文將主要總結和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點,以及大灣區時下的政策和經濟格局,以及未來的發展定位、面臨挑戰和投資機遇。

資料來源:https://www.bayarea.gov.hk/資料來源:https://www.bayarea.gov.hk/

  一、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與政策格局

  剛過去的2018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碩果累累的一年。根據最新的發布的《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按照GDP和居民儲蓄等經濟指標,以及環境、科教、文化和衛生等發展指標,粵港澳大灣區有11個城市進入榜單,11城市群GDP總量達110,685.3億元。其中深圳、香港和廣州均突破兩兆人民幣。值得關注的是,佛山名列第16位,GDP總量首破兆,而緊隨其後的東莞,GDP總量8202億元,如果按目前的增長速度,2020年東莞也有望躋身“兆俱樂部”。粵港澳大灣區內9個珠三角城市加港澳特別行政區常住人口佔全國總人口(不含港澳台)的4.9%,經濟總產值約佔全國的13%,中位數人均GDP是全國人均GDP的近兩倍。

數據來源:上海華頓經濟研究院;世界銀行; IMF;筆者整理數據來源:上海華頓經濟研究院;世界銀行; IMF;筆者整理

  2018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頒布前的考察調研和討論建言最活躍的一年,是公共交通的“躍進年”,是灣區內各城市互聯互通、深化合作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廣東考察、王岐山廣東調研、全國政協第七次雙周會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建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首次會議舉行、博鼇論壇粵港澳大灣區的專場。這些高層領導人的活動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了持續的關注和熱度。

  201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討論審議有關文件,研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特別把粵港澳大灣區,寫入2019年第四個重點任務,即:要推動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數據來源:香港立法會秘書處 資料研究組數據來源:香港立法會秘書處 資料研究組

  香港特別行政區方面,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8年香港國際工業出品展銷會開幕典禮透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於2019年年初正式頒布。粵港澳三地都有強勢城市,都爭當龍頭,粵港爭雄,深廣爭雄,多重競爭。此外,還有兩種制度,兩個特區,三種關稅,南沙橫琴前海三個自貿區,是全球最獨特、最複雜的灣區。

  廣東及深圳方面,中共廣東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2019年1月3日至4日在廣州召開,會議審議了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戰略的實現意見。深圳也召開市政府黨組(擴大)會議和黨組理論中心組學習會議,會議要求,要進一步堅定信心、敢想會乾、創新求變,在穩增長上出更多真招實招,推動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會議要求,2019年重點抓好五個方面工作,其中第五個重點工作,即是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深港澳合作,推動規則相互銜接、基礎設施相互聯通,高水準打造前海城市新中心和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在新一輪全面開放中找到發展新活力。

  在民生建設與公共交通方面,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工程的開通,以及虎門二橋、深中通道的開建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策略意義。而廣州至中山、廣州至深圳的地鐵,以及莞深城軌也提上了日程。展望2019,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條件有望進一步放寬,尤其是為了更加便利粵澳兩地人員往來交流,經粵澳雙方商定,自2019年1月1日開始,現有粵澳私家車可以加簽通行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

  在人員交流和就業安排方面,為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九市兩區的相互融合,促進城市間互聯互通,實現合作共贏,港澳台人士已經可在廣東入戶、購房、入學等政策加速了灣區內人才的流通,從而可以讓更多來自香港和澳門的人來到內地就業、旅遊、科研,養老等,推進港澳和內地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民間往來。

  在區域合作和促進發展方面,深汕合作區、廣佛同城化、廣州中山合作協議、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等更是令區域內的政府,企業和機構可以深化合作,共同發展,以改善港澳和內地的隔閡,特別是在投資、貿易方面。

  展望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有更多便利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雙向流動的措施。作為一個整體,大灣區各級政府鼓勵“走出去”,到全國各地去投資、發展,也同時可以引進創新科技項目和廣東本地產業結合起來。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研究所數據來源:國泰君安研究所

  二、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與未來目標

  從戰略定位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方向是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大灣區的重心是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範圍是珠三角的升級版,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和珠三角的9座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惠州、中山、江門、肇慶。

  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目標是,5年之內大灣區的GDP生產總值,超越世界三大灣區,即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根據香港立法會秘書處2018年數字,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GDP為2.05萬美元,紐約灣區及三藩市灣區分別為8.22萬美元及10.17萬美元;而服務業比重亦只有62.2%,較其他灣區普遍逾80%為低。

  從筆者收集的資料來看, 粵港澳大灣區與內地以及世界主要城市群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從城區面積佔整個地區比來看,京津冀和長江中遊城市群的這一指標尚不到20%,而成渝、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略高些,25%-28%,但相對於紐約-華盛頓城市群(30%),尤其是東京都都市圈(63%),仍顯得較低。  

  其次,從城市群內部的人口密度來看,雖然五大城市群的人口密度高於全國的平均水準(143人/平方公里),也高於美國的紐約-華盛頓城市群(295人/平方公里),但相比東京都都市圈(2665人/平方公里)的水準,仍相距甚遠。  

  再者,從城市群對全國的經濟貢獻來看,我國五大城市群中GDP佔比最高的長三角城市群也僅為20%,和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持平,遠低於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72%),而其他四個城市群的GDP貢獻尚不足長三角城市群的一半。  

數據來源:地方政府統計局;國泰君安研究所數據來源:地方政府統計局;國泰君安研究所

  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羅康瑞在第三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表示,現時粵港澳大灣區GDP約1.4兆美元,世界排名13位,與韓國GDP相若,但落後紐約灣區的1.6兆美元,以及東京灣區的1.61兆美元。不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速度遠較其他灣區為快,人口及土地面積亦都較多,5年內將勝過其他灣區,按照目前增長率,未來將達2.1兆美元。另外,現時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產值及服務業發展水準在眾多灣區中最低,假設發展到紐約灣區的人均GDP,亦即較現時升4倍,屆時粵港澳大灣區GDP更可達5.4兆美元,與整個日本的GDP相若。

數據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Wind;地方政府統計局;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數據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Wind;地方政府統計局;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

  三、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重點

  1. 粵港澳大灣區區域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數據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Wind;地方政府統計局;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數據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Wind;地方政府統計局;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
  1.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規劃

  根據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將逐步擴大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範圍;有序推動大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不斷豐富投資產品類別和投資渠道,建立資金和產品互通機制。

  1. 粵港澳大灣區機場建設

  根據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將支持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建設和澳門機場改擴建,實施廣州、深圳等機場改擴建,開展廣州新機場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設一批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

  1. 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保護

  根據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將依托粵港、粵澳及泛珠三角區域知識產權合作機制,全面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在知識產權保護、專業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合作。強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更好發揮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等機構作用,加強電子商務、進出口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的知識產權執法。

  1. 粵港澳大灣區通訊基礎設施

  根據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將多措並舉實現通信資費合理下降,推動降低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並積極開展取消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的可行性研究,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1. 粵港澳大灣區技術交流

  根據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將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

  1.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

  根據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將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在新型顯示、新一代通信技術、5G和移動互聯網、蛋白類等生物醫藥、高端醫學診療設備、基因檢測、現代中藥、智能機器人、3D列印、北斗衛星應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1. 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

  根據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將支持深圳依規發展以深圳證券交易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創新。

  1. 粵港澳大灣區旅遊產業

  根據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將推動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有效實施,加快完善軟硬體設施,共同開發高端旅遊項目。探索在合適區域建設國際遊艇旅遊自由港。

  1.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政策

  根據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將鼓勵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擔任內地國有企事業部門職務,研究推進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報考內地公務員工作。

  1. 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進程

  根據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將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CEPA系列協議,推動對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爭議解決、航運、物流、鐵路運輸、電信、中醫藥、建築及相關工程等領域實施特別開放措施,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準入等限制,在廣東為港澳投資者和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站式服務,更好落實CEPA框架下對港澳開放措施。

數據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證券日報數據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證券日報

  四、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個重要城市定位

  1、香港:強化香港的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2、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3、廣州: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4、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資料來源:新華社資料來源:新華社

  五、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國際競爭力

  一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發展潛力巨大。從總量上看,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步入全球經濟的第一方陣,具有成為世界級灣區的規模條件,但經濟密度卻明顯偏低,與世界三大灣區尚存在較大差距,但差距就是潛力。

  二是,粵港澳大灣區上下遊供應鏈完備,產業生態系統完善,粵港澳大灣區擁有300多個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產業結構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區域內產業分工較為完善。

  三是,粵港澳大灣區區位條件優越,地利優勢明顯。粵港澳大灣區地處“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經濟圈以及香港、澳門兩大對外窗口城市的深度融合區域。

  四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國、兩制、三關稅區”是優勢,也是建設世界級灣區面臨的現實挑戰。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資料來源:新華社;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

  六、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四大挑戰

  隨著國務院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歷史機遇和時間的加持下,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令外界有諸多的遐想和願景。然而,目前國際上主要的大灣區,都是處在同一關稅區,採用統一的法律制度,擁有統一的金融體系和單一的貨幣。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要跨越三個擁有單獨立法權的行政地區,通用三種貨幣,採用不同的匯率制度和資本流動管理制度,確實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不過,筆者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除了上述的制度阻隔外,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的建設過程中將要面對以下四大挑戰:

  1、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

  不僅在“一國兩制”下,廣東九個城市(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與香港、澳門兩個特區政府的協調工作由於制度、法律和文化的差別而面臨挑戰,即使是在廣東九個城市之間,也會因各自城市的利益問題而令行動難以協調。如果協調機制未能有效建立,各城市之間的人才、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生產要素的跨市流動和對接將難以通暢,難以協調共進。

  2、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的持續參與?

  要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國際貿易中心,最缺乏的不是資金和項目,而是人才和思想。環顧世界,在全球各國都進入頂尖人才搶奪戰的情況下,提供高薪厚職,適宜的生活、工作環境只是最基本的吸引因素,決定性的因素是長遠的發展願景,這才能讓海內外頂尖人才願意長期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的發展規劃,通常比較隨機應變,有機而靈活,較少機械式和決定論式,事情的結果往往是各種因素和力量匯聚之後的產物。但外國人才尤其是美、歐、日的頂尖人才則比較“固執”,他們心目中的規劃,需要先明確界定目標,接著設定實現這一規劃的一步步計劃,必要的動員資源,然後朝向既定的目標前進。因此,如何設立明確的短、中、長期方向和目標,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長期在粵港澳大灣區服務,也將考驗大灣區規劃者們的智慧。

  3、粵港澳大灣區是否會衝擊周邊城市的發展?

  雖然從長遠而言,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可以通過“擴散效應”,向大灣區外的城市擴散、異塵餘生,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這些周邊城市又可反過來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形成一個逐漸上升的循環積累過程。但是,在初期、中短期而言,大灣區容易產生“回波效應”(一種生產要素收益差異的經濟行為分析,指落後地區生產要素向發達地區流動,導致地區之間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經濟發達地區優先發展對其他落後地區的不利影響),很可能會影響周邊城市發展。

  這是因為,在政策傾斜下,各方均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集中流向大灣區,周邊不發達或相對落後的城市,則會因為政策的不平衡,以及資源、生產要素流失,導致城市之間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者們在大力推動規劃的同時,需要同時思考如何協調大灣區優先發展,及其對周邊落後地區不利影響之間的關係。

  4、粵港澳大灣區是否有足夠的容錯機制?

  科研創新行業的特點是,無論是技術還是實業,往往遭遇各類難題,失敗多成功少。如果任憑科研創新者和創業者自生自滅,不但有損科研創新氛圍,也不利創新科技產業的發展,以及不利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世界科技創新中心。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中,要考慮給予非因道德風險所導致的科研創新的暫時失敗者,提供公司解散、銀行欠款、租稅負擔、員工遣散和破產清算等方面的援助和保障。全球各地的創業經驗也表明,創業失敗者下次創業的成功率,通常比首次創業者成功率更高,因此只有更加大力支持非因道德風險所致的科研創新和創業失敗者,成功創新創業的幾率才更大。因此,如粵港澳大灣區內缺乏援助和保障措施,導致初創科技企業轉移到杭州灣大灣區,甚至渤海大灣區發展,到時會否導致中國各地區之間相互競爭、相互消耗,這也是值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者們深思的問題。 

資料來源 :畢馬威和香港總商會 , 2017 年 9 月資料來源 :畢馬威和香港總商會 , 2017 年 9 月

  七、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產業發展與投資機遇

  毋庸置疑,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公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是今後中國乃至亞洲經濟發展的重頭戲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具備成為世界級灣區諸多有利條件,但目前與世界一流灣區尚存在不小差距。粵港澳大灣區不是一個單純的空間、經濟、產業概念,而是同時涵蓋基礎設施、體制機制、文化觀念、生態環境等在內的全方位的綜合發展戰略規劃。今後,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將成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還將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後對外開放的新門戶,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重大帶動作用。

數據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Wind;地方政府統計局;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數據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Wind;地方政府統計局;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

  根據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筆者認為,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新經濟和新興行業未來將是粵港澳大灣區蘊含的產業發展和投資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泛的產業結構,除了擁有大量高新技術產業之外,還存在許多不同的傳統製造業,這為人工智能、智能製造、機器人、新材料、雲計算、工業互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與傳統工業結合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發達、產業體系健全,這為研發、物流、金融、信息技術、商務、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其次,為了讓粵港澳大灣區內不同區域的交通體系、通信網絡聯得更緊、通得更快,系統地提升區域的一體化程度,從而使得大灣區內部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等要素資源實現互聯互通,可以預見未來大灣區內機場、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軌道、碼頭、網絡電纜、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成為各大城市經濟發展的重頭戲之一。特別是,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以代表的跨境工程的開通,不僅有助於區域建成功能完備、及時可靠、通關便利、流轉順暢、經濟高效、海陸空並進的門戶和樞紐,也改變了粵港澳大灣區內居民的時空概念,區內“一小時生活圈”的願景將成為現實。

  伴隨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啟動與開工,大灣區內港口、機場、軌交、高鐵、路橋、水利等行業將迎來較大發展機遇。同時,隨著5G時代即將來臨,推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建設,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大灣區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重點投資機遇之一。這些基礎設施與配套工程的建設,不僅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內優質社區生活圈的建立,也意味著休閑旅遊、養老、教育、文化娛樂生活性服務業將迎來又好又快的發展階段。並且,由於科技與創新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可以關注創新經濟發展新階段下的新興行業。

  【參考資料】

  1.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2. 《風起粵港澳大灣區》,國泰君安宏觀
  3.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點評,中信建投 宏觀
  4. 《劃重點|大灣區金融服務是這樣規劃的》,香港政製即內地事務局
  5.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華爾街見聞
  6. 《大灣區共同家園基金宏觀經濟回顧與展望》,建銀國際資產管理
  7. 《大灣區規劃:驅動成功的關鍵》, 畢馬威和香港總商會

  (本文作者介紹:余華莘先生,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現為德銀(DWS)大中華基金投資經理,持有多倫多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