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決斷高度——吉利收購沃爾沃未被披露的一頁

2010年3月28日

李書福與時任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首席財務官

Lewis Booth在簽約後擁抱

導語

10年前,吉利收購沃爾沃一案,為業界熟知。作為一名財經記者,我當年曾有幸深度接觸這一收購過程的許多環節,見證了李書福的決心與熱望,親歷收購成功那一刻吉利人難以掩飾的激動與自豪,在《又是李書福》一書中,我詳細記錄了這些場景與過程,我相信,無論後續沃爾沃復活與否,吉利收購沃爾沃都將是中國汽車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十年過去,吉利與沃爾沃攜手成就彼此,已沒有人質疑當時李書福做出那個決定的正確性。對於這個頗具傳說色彩的收購案,一些側面的事實可能比評述或讚美一番更有意義——收購前夕,李書福做過兩次內部講話,十年來未曾對公布過。

今天我將獨家解密這兩次內部講話,這些講話有助於我們了解那段歷史的全部光譜。

每個人的記憶中,時間的流逝速度是不一樣的。對於57歲的李書福來說,這10年倏忽而過。10年前的今天,近在眼前。仿佛他昨日剛剛憑欄攬月,但足下凌空,稍有不慎就會跌下深淵。那時的李書福還不知道,他剛剛登上了“山巔之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民企的形象。畢竟,“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這是中國民企收購跨國品牌的第一個成功案例,也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一個。如果只有一個中國民企跨國收購的案例,能夠列入商學院的教科書,非吉利莫屬。當時還不甚強大的吉利,采取這樣的行動,必然懷著勇者之心。

外界質疑的,恰恰是有勇氣就夠了嗎?只有勇氣,沒有對全球汽車行業未來趨勢的把握,恐怕變成魯莽。這不是財務“盡調”能夠解決的疑問。

2010年3月28日

吉利控股集團收購沃爾沃汽車簽約儀式

著陸還是複飛

10年前吉利發起收購沃爾沃,唱衰的聲音遠大於唱多。當你拿出全副身家,押上所有籌碼,旁邊觀戰的看客和所有的行家,都說你輸定了。你還能頂住壓力,氣定神閑地輕輕一擲。說一聲,大不了回家種地。無論輸贏,你都是世界之王。王者之氣不在於冠冕,而在於氣度本身。

不過,那只是人前。如果一點都沒有彷徨,一點都沒有膽怯,肯定不真實。李書福固然擁有敏銳的商業嗅覺,是商業奇才,但也是真實的人。他知道自己在做人生中最重大決定的時候,還是心頭掠過些許不安的。畢竟他自己知道,2010年他所擁有的一切,是多麽的來之不易。

關起門來,在自己人身邊的時候,李書福不打算掩飾自己的猶豫。

據說,在民航飛機臨近機場的時候,有個概念叫“決斷高度”。在這個高度上,飛行員必須看到跑道的參照物,否則必須複飛。

是著陸還是複飛?選擇“著陸”,簽字畫押,就再無退路;選擇“複飛”,退出收購,將成為笑柄。

2010年3月25日,杭州,吉利總部大廈頂層董事會專屬會議室裡,李書福坐在長桌的端頭,他現在就處於“決斷高度”。

決斷高度

時間回到十年前,2010年3月25日——吉利收購沃爾沃的前三天。

秘書給李書福沏上了他最喜歡的天台山雲霧茶,李書福恍然未覺。這和他平時的作風太不一樣了,他甚至沒有像平常一樣微笑示意一下。

2010年3月25日

李書福出發瑞典簽約收購沃爾沃前的董事會

出身農村的李書福,從不擺老闆架子,也不喜歡有人代勞生活小事。這一次,連會前照例開開玩笑也省了。治大國如烹小鮮,舉重若輕,那都是戲劇喜歡描述的。

與會的董事會成員們,也沒人說話,直到董秘請示老闆,說可以開始了。這次會議,就是要對是否收購沃爾沃,進行最後的決策。像大戰前等著指揮員下決心一樣,氣氛有點壓抑。

李書福開口了,他的講話不長。這段講話10年來從未為外界所知曉,現全文奉上:

“邁出收購沃爾沃這步,我不知道結果會是怎樣,我們可能是面臨生死存亡的選擇。當前的情況,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退出收購,社會一定認為我們是炒作、噱頭,將對吉利品牌造成極大的傷害;如果選擇收購,我李書福也許就會傾家蕩產,我的身家性命都放進去了。

你們都是職業經理,如果吉利收購沃爾沃經營失敗了,你們還可以去別的企業高就,而我,就真的沒有機會了,我只能回家種地了!所以,在這樣一個歷史時刻,我希望你們能幫助我一起做這個決定,但是,風險由我一個人承擔!”

停頓了幾秒鐘,李書福又加上一句:“今天的選擇,我覺得我的意志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心靈也面臨著巨大的震撼,這完全是一個成功和失敗的抉擇,我將因此而變得更加堅強。”

這不完全是出征的命令,而是向部下問策。征求專業上的判斷意見,絲毫不卸除李書福在吉利運營關鍵時刻所承擔的責任。他是老闆,是所有重大決策的兜底人。參謀可以集思廣益,到頭來還得自己乾綱獨斷。

在二戰期間莫斯科保衛戰進行到最危險的時候,史達林問朱可夫,“我們能守住嗎?我以共產黨員的名義問你,也請你以共產黨員的坦誠來回答我。”

領袖們也是這樣做的,他們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自己並不插手。但需要下大決心的時候,從不委於他人。

2010年3月28日,收購簽約前2小時,瑞典當地時間下午1點,台灣時間晚上7點,李書福通過越洋電話,與包括基層管理團隊在內的近千名吉利員工連線講話,提出為創世界一流汽車企業而奮鬥。

下定決心以後,熟悉的李書福又回來了。簽字前2小時,他對全集團發表了內部講話,這也是從未對媒體披露的講話內容,但在內部以紅頭文件學習過。這次講話,李書福提出以後人們熟知的運營策略——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兩個團隊獨立運營,互相支持。10年來,該設想一直得到貫徹,李書福是兩大品牌不折不扣的直接戰略推動者,而非單純的老闆。

贏在開始

不過,熟悉李書福的人都知道,種地是不可能種地的。從高中時代起,他就對從商有著近乎癡迷的喜愛。就像指揮員面對麾下千軍萬馬一樣,見獵心喜,但對於任何敵人和困難,從不誇大或者縮小矛盾。就像他不擺出閑庭信步的派頭來一樣。關鍵時刻,李書福暴露了自己仍是性情中人。儘管財務、商務和運營的多方調研,都支持動手,但這種事,到了節骨眼上,仍需商業直覺和勇氣。

5年以後,也就是2015年,沃爾沃早已走向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環。提起這樁收購案都是無可置疑的讚揚口吻,李書福卻披露了自己的初衷。他對自己當時為什麽走這招險棋,有自己的邏輯。

“收購沃爾沃跟新能源汽車有關係”,他說“新能源是世界汽車工業的未來”。不過憑我們現在的投入,趕不上發達國家的進度。而當今全球汽車行業的方向,恰恰印證了李書福的判斷。他對趨勢的把握,讓人不得不服。更為可貴的是,他認準的事,有耐心10年、20年地做下去。在2002年許下的宏願,當初覺得不可思議,如今吉利集團旗下的品牌矩陣,正將其變為活生生的現實。

吉利通過收購成熟品牌、專利群為代表的技術儲備,就是要脫離低端造車的小圈子裡。

“收購沃爾沃於國於民有利,與吉利的夢想一致。”李書福說,“我的夢想是打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讓中國車走遍世界,而不是讓全世界的車走遍中國。”

十年前,我曾有幸深度接觸

吉利收購沃爾沃過程的許多環節

作為媒體人,很少感性的去看一個人,但李書福是個例外——一個男人為夢想乾坤一擲,沒有把已經得到的世界當做夢想的包袱。下決心的一刻,整個人都在發光。這和其後的勝負無關。成敗得失轉頭空,而英雄氣長存。

收購行動,為中國民企通往世界打開一個通道,立足於更大的舞台有戰略意義,中國消費者值得擁有更好的車。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常勝靠和。人走得遠,需要一點情懷,如果是家國情懷,按照金庸的話說,就是“俠之大者”。經商的人,賺錢是正義。但隻盯著錢,反而很難有太高的成就。李書福的出發點,讓他贏在了一開始。

3天后,李書福飛赴哥德堡,與福特汽車公司CFO 路易斯·布斯(LEWIS BOOTH)簽署最終股權收購協議,購買沃爾沃轎車100%的股權及其相關資產。

多年以後,李書福仍然會記得做決定的那個下午。所謂人生百年,驟雨新荷。成敗無所縈懷,重要的是,他踏出的這一步,是踐行夢想的一步。

-E N D-

秋鳳空間

無肇因之始,無自限之垣

品茗聚友,坐而論道。

如果你對於汽車產業、前沿科技、市場行銷等

有獨到見解,或是作為汽車人有自己的心得感悟

歡迎與我們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