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個三百年老字號被收回「中國質量獎」,你還敢買他的產品嗎?

這一次,國家也沒有包庇。

文 / 華商韜略 曹文密

2月19日元宵節,同仁堂的「中國質量獎」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撤銷了。

首個馳名商標的獲得者,有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350年老字號品牌,終因詬病累積,低下了頭。

【幾度浮沉】

同仁堂的歷史厚重仁義。

1669年,39歲的樂顯揚鄉試落第。

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轉身創辦同仁堂,成了百年老字號的開山鼻祖。

其子樂鳳鳴繼承祖業,收藏曆代藥方362首,提出「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著名的烏雞白鳳丸由樂鳳鳴曾孫發明,需用產自江西泰和的烏骨雞、數十餘味藥材,放入可盛數百斤葯料的大銅鍋裡蒸兩天兩夜,經多道工序,方能製成藥丸。

由於品質出色,同仁堂自雍正元年(1723)供奉禦葯,直至清末,188年間未被替換。

因承辦官葯,同仁堂官商一體、財勢兩旺,一時風頭無二。

自康熙年間至道光年間,同仁堂也曾幾度衰落。

道光十一年(1831),樂平泉收回賣給外姓的同仁堂股份,重振家業。

見各省舉子在京參加會試,便送去四季平安散、藿香正氣丸,助力考試發揮;

見行人被城溝的汙泥弄髒,遂高掛「樂家老鋪同仁堂」的紅燈籠於路口,四路皆明,民眾拍手稱讚;

建善粥廠,濟流乞饑民;撥款辦學,救助稚童;在大柵欄立善水會,組織救火隊。

……

由於經營有道,在樂平泉時期,同仁堂頗得人心,開設分店,發展得如火如荼。

光緒六年,八國聯軍侵入京城。當時,樂平泉的妻子許夫人已接任掌門。

她攜全家老小奔赴山西避難,臨走時不忘安排留守人員。待入侵者撤走,許夫人賞有功者,修牌匾,重開業。

抗戰時期,日本企圖以出資入股之名佔有同仁堂,當時的經管人樂達義花大量錢財周旋,才保住了家業。

直到1949年之前,同仁堂靠著一方家族的堅守與品格,繁榮興盛。

【國家扶持】

1952年,新中國開始進行私營工商業改造。

兩年後,時任同仁堂經理樂松生,率先開始了公私合營。

因其聲望,許多民族工商業者積極躍入浪潮。

此後,同仁堂產品銷量一路飄紅,門市部抓藥從每天幾十服,增到每天200多服。

建廠房,買設備,受到國家支持的同仁堂,徹底與手工作坊式生產說再見,也從一家一店自行銷售,擴大到全國銷售。

而成立於1405年的鶴年堂,卻在公私合營後逐漸「失寵」,後經多次改製,聲量漸小。

1992年,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成立,公司以生產、銷售中藥為主導,成為國有大型企業。

2000年10月,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創業板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A股分拆子公司上市的案例。李嘉誠則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此後,同仁堂藉助地緣優勢開拓海外市場,日子過得相當滋潤。

憑多年貨優、價實、誠信的品牌形象,當初前店後坊的同仁堂,如今已是六個二級集團、三個院、五個直屬子公司的主體架構。

樂顯揚一定不會想到,自己創業創出的「小本生意」同仁堂,會在四個世紀的時間裡,成長為一家旗下擁有三家上市公司的大集團。

同時,同仁堂還直接或間接參股167家公司,其中163家與其合併報表,並有12家為2017年投資新設的企業。

截至2017年末,同仁堂總資產187.08億元,相比1996年上市時的6.53億元,22年間,資產翻了28.6倍。

如今的同仁堂集團擁有藥品、保健食品等六大類產品2600餘種,36個生產基地;現在全球開辦零售終端近2000家,開辦醫療機構300多家,商標在世界50多個國家登記註冊……

其2018年半年報顯示,同仁堂集團已形成以中成藥製造為核心,涵蓋中藥材種植、中成藥研發、醫藥物流配送、藥品零售上下遊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此時的同仁堂集團,一路高歌猛進。

【亂象叢生】

花路兩旁,卻早已荊棘滿地。

自2008年以來,同仁堂研發費用佔營收比重一直維持在0.5%附近,遠低於高新技術企業3%的下限。

但這不妨礙,十年來一直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的名譽及其帶來的稅收優惠。[1]

「同仁堂研發投入較少,它是百年老店,有較高的知名度,又是中藥企業,不會像生物製藥企業那樣對研發投入重視,它是可以『吃老本』的。」業內人士表示。

同仁堂的弊病,不止於此。

資料顯示,同仁堂僅原材料及採購成本就佔營收超五成。

去年6月,商務部發布的《2017年中藥材流通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中藥材流通市場常見的741個品種中,220個品種價格上漲,平均漲幅為24%。

中藥製造企業生產成本因中藥材提價普遍加大,利潤空間被壓縮。

據其2017年財報,同仁堂營業成本71.91億元,同比增長10%,遍布全國的門麵店加起來,利潤僅為10億。

擴張道路上,為節省成本,同仁堂還將下遊產業承包給了其他公司。

2016年5月,同仁堂摘掉了直銷牌照,籌備一年後,以自營方式在北京設立了16個直銷服務網點,覆蓋北京各城區及近郊各區縣。其34種保健食品獲得直銷許可,佔同仁堂全部保健食品種類的20%。

其官網顯示,近20年,同仁堂開發新產品679個,其中藥品176個,保健食品92個,食品288個,化妝品123個。其中後三項佔了新開發產品的七成以上。

而單看同仁堂的經營範圍,公司不僅經營各類藥品,還可經營化妝品、出租辦公用房、出租商業用房等。

2001年,同仁堂開始試水葯妝,2005年,與香港同興集團合資成立同仁堂化妝品有限公司,正式進軍日化葯妝。

然而就在今年一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明確指出,包括我國,世界大多數國家在法規層面均不存在「葯妝品」的概念。對於以化妝品名義註冊或備案的產品,宣稱「葯妝」「醫學護膚品」等「葯妝品」概念的,都屬於違法行為。[2]

在淘寶上擁有23.7萬粉絲的同仁堂官方旗艦店,還上架了不少食品類產品,如百合蓮子湯料、羅漢果煲豬肺湯等;線下店中陳列的產品還有不少化妝品、保健酒類、飲料等。

同仁堂線下的店員還提醒,同仁堂的淘寶店沒有處方權,「不要隨便買東西」。

多元化擴張的路上,埋下不少雷。

零售業分析師王源認為,同仁堂在高速擴張中,一手顧主營業務控成本,一手布局發展多產業鏈執行代工生產,顯然無論是主營業務,還是其他附屬業務都有可能存在產品監管漏洞,為產品質量埋下隱患。

【對公司「影響甚微」】

2011年8月15日,同仁堂(亳州)飲片公司生產的537批次「血燕」抽檢結果不合格,被浙江省工商局通報;

2013年同仁堂「健體五補丸」被檢測出水銀(汞)含量超標,遭香港衛生署通報召回;

2016年以來,北京同仁堂累計被葯監部門點名通告達23次;

2018年12月,媒體曝光同仁堂蜂蜜的委託生產商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生產同仁堂蜂蜜時存在大量違規行為。

2019年2月19日,同仁堂的國家級「中國質量獎」被撤銷;

……

樂氏怎會想到,三百餘年後,他們的傳承人一再搬起石頭「砸」自家招牌。

「蜂蜜門」之後,同仁堂聲明:這是公司對合作企業及委託加工業務監管不到位引起的。

官方通報批評:北京同仁堂集團黨委對下屬企業監督管控不力,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損失,對「同仁堂」品牌形象產生惡劣影響。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產品質量內控體系的建設沒跟上企業擴張的速度,是這次蜂蜜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3]

「不管是老字號還是新興企業,代加工的模式都不能成為食品安全出問題的理由。」朱丹蓬如此回應。[4]

「蜂蜜門」事件發生後,同仁堂海外市場也受到波及。

同仁堂公司澳洲生意的負責人龍慶解釋,同仁堂的蜂蜜產業不止那一個代工廠,發生問題的代工廠事實上並不負責澳洲方面銷售的產品,買到同仁堂蜂蜜的消費者大可不必擔心。

不過,由於全公司的整頓,同仁堂所有澳洲分店將不再出售大陸蜂蜜。

此番曝出醜聞,令中藥行業整體在澳洲的推廣蒙塵。

「預計將減少同仁堂蜂業2018年度營業收入約1456.29萬元,減少利潤總額約1.13億元。」同仁堂發公告稱。

但同仁堂又直言,本次事件對公司收入利潤等財務方面影響甚微。

事發後,北京同仁堂蜂業遭罰款1409萬元,被吊銷食品經營許可證且五年內不得申請;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場,正在被召回,共14名高層被問責,一切按流程進行著……

14日晚間,同仁堂官方最新回應媒體稱,「針對本次「蜂蜜事件」,公司深刻反思產品委託加工模式,已停止所有委託加工生產,並進行全面徹底的排查整頓。

網友直言,每每曝光同仁堂的產品質量問題,官方都是一句:與上市公司無關。

【老字號的命運?】

遭遇品質危機的百年老字號,不只是同仁堂。

2017年雲南白藥也因中藥飲片不合格上食葯監總局黑榜3次,相關部門採取查封扣押等措施予以控制。2018年2月東阿阿膠陷入「水煮驢皮」風波,官方含蓄回應「醫道中西,各有所長」,但不少網友都表示,不會就此原諒。

目前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僅1128家,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有1.6萬家。

而如今,這千把家店,勉強維持的佔70%,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瀕臨倒閉、破產的佔20%;生產經營有一定規模、效益相對較好的,只有10%左右。

也就是說,僅有一百多家中華老字號,還算良性地「活著」。

對消費者來說,對老字號的信任無價。

但資本市場轉了個身,就選擇原諒。

自2月1日起至2月18日,同仁堂股價一路回升,直到被撤銷「中國質量獎」稱號,2月19日,同仁堂股價才開始下跌。

300餘年前,樂鳳鳴在葯目中寫到:「同仁堂名,先君之素志也。」

同仁堂撥掉歷史的灰塵,陪著新中國走到了21世紀。

這些歷史的籮筐裡篩下來的老字號,也著實珍貴。

以同仁堂樂家為原型的《大宅門》裡,因有偷工減料,白景琦當眾燒了價值幾萬銀元的成藥。這份骨氣與堅守,保全了中華老字號的信譽。

百年歷史,老字號不僅是歷史的構成者,作為一種商貿景觀,本身也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它勾人回憶,寄託民族情感,購買老字號產品,是消費者對老品牌質優價廉的認同。

即使如此珍貴,即使是國家「親生」,此次有關部門反應及時,並沒有包庇袒護任何叫好,哪怕是同仁堂。

這也給其他企業敲了警鐘:品質和責任是底線,是時時刻刻都要守住的。哪怕是同仁堂,350年的信任和好口碑,也沒有資格懈怠,甚至傲慢,尤其是在這個消費者不再能被隨便對待的年代。

參考資料:

[1]中國經濟周刊《屢陷質量危機、內部管理混亂!同仁堂能一直「吃老本」嗎?》

[2]銠財《股價反轉利空盡?康美葯業、同仁堂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3]中新經緯《「過期蜂蜜」並非個例,老字號同仁堂快速擴張後隱患重重》

[4]21世紀經濟報導《同仁堂「蜂蜜門」重罰落地,老字號如何「發新芽」?》

[5]李仁《樂氏家族與三百年老店同仁堂》炎黃春秋年,卷(期):1998,(3)

[6]新京報《「蜂蜜門」背後的同仁堂:新產品超7成為化妝品食品等》

[7]張繼焦《從企業與政府的關係看「中華老字號」企業的發展》思想戰線2013年第3期第39卷№.3,2013 Vol. 39

[8]苑廣闊《從老品牌受追捧看「情懷消費」》中國審計報/2017年/7月/10日/第007版消費理財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