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70年前,我們自己的《何以為家》

之前看《何以為家》,當看到小小年紀的Zain在城市中孤獨流浪時,腦中突然閃過了另一個我們熟悉的故事——《三毛流浪記》

小萬猜測,原本小眾的《何以為家》能在中國成為口碑票房雙收的爆款,也可能與國人對這個“苦兒”故事的熟知度有一點關係,是一次集體潛意識的翻湧。

畢竟,作為家喻戶曉的兒童形象,三毛早已內化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蒜頭鼻、大眼睛、頭上頂著三根毛、衣著破爛,三毛的形象和他的故事在過去幾十年裡從未間斷地上演,從漫畫到動畫,從電影到電視;

影視劇之外,女作家三毛的名字,便直接取自這一形象。

就在上周,“三毛”再次進入大家的視線——上海國際電影節“光影記憶·時代經典”單元以4K修複本放映了1949年版的《三毛流浪記》

這是第一部將三毛搬上銀幕的電影,也是最深入人心的版本。

現場有不少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老市民帶著孫女一起來看,幾代人共處一堂,70年前的影像重新在銀幕上發光。

那一刻,多少都有一點穿越時空的神聖氛圍。

電影《三毛流浪記》還有一個特殊身份,它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公映的國產劇情片,所以,70周年在這裡便有了雙重紀念意義。

在此節點上,小萬覺得有必要一起回顧下這部兒童電影經典。

時間撥回1947年的冬天,地點:上海。

一個寒冷的晚上,37歲的漫畫家張樂平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了幾個圍著爐子取暖的流浪兒童。

他們光著腳,披著破爛的麻袋,爐子是用來烤山芋的,還留有余熱。

等到第二天張樂平再經過那裡的時候,其中兩個孩子已經凍死在路邊了,這一幕給了他巨大的衝擊。

一個念頭湧上來,要畫《三毛流浪記》。

其實,張樂平筆下的三毛早在1935年就誕生了,最初的《三毛》漫畫走喜劇路線,三毛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調皮孩子。

但在親眼目睹人間慘劇之後,張樂平心中的痛苦和呐喊急需釋放。

再加上當時正值戰亂,上海街頭的流浪兒童問題已十分嚴重,所以激起惻隱之心者,大有人在。

《三毛流浪記》漫畫通過《大公報》連載後引起了社會關注,很多讀者甚至借由報社向“三毛”這個虛構的角色寄錢寄物,可見其感染力。

上海電影人也迅速反應,以漫畫為基礎把這個故事搬上了銀幕。

影片圍繞孤兒三毛展現他在城市街頭流浪生存的各種不幸和荒誕的遭遇,以孩童視角描繪出一幅舊上海的社會群像。

題材是沉重的,電影也是充滿悲憫與同情的,但並不意味著它一定是渲染苦難和煽情的

《三毛流浪記》能被當時的人接受,也被後來的我們記住,靠的可不是賣慘和眼淚消費,而是對三毛性格的挖掘上。

如果做一個比較與概括,小萬願意用“兒童版卓別林”來形容《三毛流浪記》的魅力所在。

喜劇大師卓別林最經典的角色,就是流浪漢夏爾洛

肥褲子、燕尾服、禮帽、大皮鞋、小鬍子,這是一提到夏爾洛就會自動浮現出的形象。

同樣,一提三毛,蒜頭鼻和頭頂三根毛的獨特造型立馬顯現。

除了形象鮮明,三毛的性格塑造與夏爾洛身上的兩面性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夏爾洛是窮困潦倒的流浪漢,但卻始終保持紳士作風,三毛是一個流浪兒,忍饑挨餓衣不蔽體,卻仍不失倔強與頑強

影片開場不久,肚子餓的三毛趴在烤鴨店櫥窗前流口水,可是當店員笑話他時,他會昂起頭說一聲“我不餓!”,順帶著緊緊褲腰帶,就像卓別林那樣。

被一群街頭小混混打,從地上爬起來後,一邊把衣服甩在肩上,一邊不忘大咬一口蘋果(這是他的戰利品),既有專屬於小孩子的威風氣,又符合他肚子餓的現實情境。

當被扒手老大騙去做幫凶,他一口回絕“要是扒手,我不乾!”,最終被關起來餓上了三天三夜,倔強之餘,更見純真

同時,編導並不避諱表現三毛這個街頭兒童身上的野氣,或者說江湖氣

比如三毛口中時常飆出三字髒話。其實這是基於角色真實性,一個整日混跡於街頭、需要為每一頓飯掙扎的孩子,脾氣大、說髒話是自然流露。

不僅有江湖氣,三毛還早早地掌握了屬於最底層人的生存智慧

比如學人家賣報紙、學人家撿煙頭賣錢,甚至學人家“賣孩子”(自己掛一個牌子賣自己)。

就如原作者張樂平說的,“流浪兒的步子儘管沉重,也可以趟過大街小巷;流浪兒的眼神儘管渾濁,也不會放過每次掙錢換飯的機會”。

像三毛這樣既純真正直又有市井江湖氣的兒童角色,之後都比較少見,更與那些大人化、宣傳化了的兒童形象有著本質區別。

《三毛流浪記》是一部喜劇,可是每每你能從喜劇段落中體會到底層人的辛酸與低入塵土的生活姿態。

比如三毛學人撿煙頭賣錢,別人都有一個小桶來放煙頭,兩手空空的他卷起一份報紙做容器,然後看到吸煙的就跟在身後,等人家扔煙頭。

煙頭越撿越多,本是高興事,可沒曾想殘留的火花一下把報紙點著了,於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還有餓壞了的三毛喝糨糊、邊走邊在腦中想象各種食物飛來的段落裡都帶出一種生存的苦澀,讓人體會什麽叫“含淚的笑”。

用喜劇表現悲劇,兩者相融合碰撞的一刻,“高級”就誕生了,卓別林、周星馳的喜劇,是一樣的道理。

作為一部兒童片的《三毛流浪記》能在70年前做到娛樂效果和社會現實兼顧,並且不生硬說教,總之很難得了。

除了藝術層面之外,鏡頭跟隨三毛穿行於舊上海街頭巷尾的那些實景畫面,如今再看,恰有著紀錄片一樣的文獻價值,可以一睹解放前夕舊上海的城市風貌。

隔了久遠的70年,當年《三毛流浪記》台前幕後的很多創作人都已經不在了,但三毛的主演王龍基仍健在。

不過當年古靈精怪、演技卓群的“三毛”並沒有在演員的路上一直走下去,而是轉行做了電子,如今已是老一輩的電子科技專家。

演藝生涯雖短,但能穿越時間讓幾代人記憶如昨,一個角色,也就足夠了。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