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無人零售短期不可高估,長期不可低估

作者:龔進輝

毫無疑問,2019年是零售業繼續深化新零售變革的一年,各大玩家將一邊完善運營模式一邊探索新興業態。不過,前兩年風光無限的無人零售,已在不知不覺中降溫,鮮少聽到企業大規模擴張的消息,相關融資喜訊也少了許多。

眾所周知,無人零售主要包括無人便利店(或無人超市)、無人貨架兩種形態,後者在短短半年內從巔峰迅速走向低谷,如今幾乎被團滅;前者處境也不容樂觀,領頭羊亞馬遜Amazon Go迄今為止僅開了10家店,京東X無人超市和無人便利店門市數量也極為有限,而阿里淘咖啡僅在2年前的淘寶造物節用於展示,後續並未開啟擴張。

強如三大電商巨頭,2年來在無人便利店的探索上鮮少有建樹,創業者走得更為艱難,明星企業繽果盒子曾被曝出高管離職、多地盒子被叫停。對此,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張晟直言,無人貨架、無人店的快速隕落,雖然有所預料,但比自己的預期來得要早。

在他看來,無人零售一定有未來,但現階段充其量屬於“早產兒”。換言之,無人零售短期內不可高估,長期不可低估。“我們今天這些做無人零售的,其實很多都在宣揚怎麽把便利店的人工成本降下來。比這個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消費者真正地滿意?如今的無人便利店也好,無人貨架也好,我發現沒有找到真正的痛點。”

我認同張晟的觀點,無人便利店項目過於強調降低人力成本、提升零售效率,卻在解決用戶痛點上著墨較少,難免給外界留下To VC的印象,其不斷興起主要歸功於資本的加持。但實際情況是,2年過去了,無人便利店仍存在市場不成熟、用戶接受度低的難題。數據顯示,通過無人零售進行過消費的用戶僅佔36.5%,其中僅有16.5%的零售用戶使用過無人店。

事實上,無人便利店標榜的極大降低運營成本是個偽命題,因為其隱性成本頗多。目前,無人便利店沒有大規模普及,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相對傳統便利店單一的信息系統成本投入,其技術應用成本較高,初期技術投入是筆不小的開支,根據產品設計不同,涉及到包括人臉識別技術、RFID技術、監控技術等新興技術應用。

繽果盒子創始人陳子林曾透露,繽果盒子光技術人員就達到200人。同時,儘管無人便利店比傳統便利店節省了結算環節等人工成本,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面臨貨損率更高的情況,且需要人工補貨,加上不少用戶不熟悉無人便利店的購物流程,需要配備專業人員引導消費。因此,短期內無人便利店幾乎不可能實現完全“無人”的狀態。

試想一下,每件商品上的RFID標簽成本為0.4元,每10家無人便利店至少需要4~5個後台維護人員,這些隱性成本加起來可能比節省的運營成本還要高。因此,無人便利店只有達到規模化後,分攤下來的部門運營成本才能降低足夠低,但問題在於,規模化擴張本身需要耗費巨大成本,這讓創業者倍感壓力。截至去年10月,繽果盒子已投入1億多元。

在我看來,無人便利店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行當,其涉及的行業鏈條長,從最高精尖的研發,到普通的研發,再到用戶運營、商品采銷、物流、倉庫、生產製造、運維等,不是一個幾十人團隊可以做好的。更為殘酷的是,與其他行業最大的不同是,規模只是無人便利店產生效益的充分條件,而商品的精致化和管理的精細化才是必要條件。

換言之,一味擴大規模並不能保證無人便利店盈利,只有走精細化運營的道路才能盡早實現盈利。用陳子林的話來說,回歸零售本質,每個門市的精耕細作尤為必要,門市既需要降低運營成本,也需要持續盈利的能力,這是無人便利店玩家應該修煉的“內功”。

不可否認,當下無人零售行業發展面臨重重困難,巨頭布局尤為謹慎,異軍突起的創業者更是少之又少,但放眼未來,其前景一片光明,巨頭、創業者都大有可為。

艾媒谘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新零售行業白皮書》顯示,2017年,我國無人零售商店交易額為389.4億元,未來5年無人零售商店將迎來發展紅利期,2020年預計增長率可達281.3%,至2022年市場交易額將超1.8兆元,比2017年京東全年GMV 1.3兆還要高。

無人零售行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與自身的蛻變有關,未來隨著無人零售商數量增加,無人零售商店技術和運營不斷完善升級,無人零售商店將成為用戶數據采集的新入口,用戶購買行為的采集,又將助力商店開展精準行銷,從而反哺用戶,進一步改善購物體驗。

我認為,新零售與傳統零售最大的區別在於技術驅動,作為新零售的重要分支,無人零售的核心賣點不是帶有炫技色彩的“無人”,而是讓技術帶來更便捷、更貼心的服務和消費體驗。因此,新技術的應用是無人零售破局關鍵。

可以預見的是,無人零售賽道將加速洗牌,靠概念炒作的玩家終將被淘汰,以技術和運營為本、找準差異化定位的玩家將笑到最後。無論是巨頭還是創業者,都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快速收割市場不存在的,而是做時間的朋友,不斷修煉內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