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理洱源縣:「地球之腎」顯奇效

從洱源縣採訪歸來,記者印象最深的是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在鳳羽鎮馬爺河畔望著200多畝的濕地,從鐵甲村調到鎮裡負責環保工作已經7年的「老支書」杜良深有感慨:「這幾年變化真大,僅我們這個項目投資就高達1600多萬元,每天處理面源尾水設計規模為1萬立方米,對改善洱海源頭地區水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黨建+洱海源頭保護治理」先鋒長廊

馬爺河濕地建設項目主要包括基底修復、攔水壩、攔汙格柵、沉砂池、氧化塘、表流濕地、潛流濕地、配水渠、截汙溝、土方平衡及生態恢復建設等。杜良說:「馬爺河流域水質的變化,從外觀上看很明顯;科學監測數據表明,有效削減了總氮、總磷及化學需氧量。」

「西湖附近居民人均不到三分地,拿出上千畝建設濕地,真是不得了!」洱源縣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楊春冰介紹,「十二五」規劃至今,洱源縣採用退耕還濕、退塘還濕、退經營還濕等措施,全面開展洱海源頭濕地保護與建設工作。目前累計完成投資7.3億元,已建、在建濕地共35塊,面積為2.43萬畝,其中,已建成濕地1.87萬畝、在建0.56萬畝。面積最大的是東湖濕地有6819畝,面積最小的是茈碧湖上龍門濕地有75畝。2017年以來,在主要入洱海河流兩側各100米、支流各50米範圍內,共流轉土地1.39萬畝,建成生態隔離帶107公里、串株式多塘濕地500畝。

遊客在遊玩

「全縣通過長期開展濕地建設與保護工作,構築起了洱海源頭堅固的生態生態系統堡壘,進一步改善了進入洱海的水質。」楊春冰介紹,目前,濕地的「水質凈化器」功能不斷增強,汙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了億方清水入洱海;隨著濕地面積不斷增加,濕地生態系統得到全面維護和改善,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得到有效恢復;全縣的濕地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逐步進入良性循環,濕地保護與社區經濟協調發展,城鄉居住質量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保護濕地、保護生態的意識深入人心。

雲南網記者 莊俊華 黃興能 通訊員 王婭 卞曉茜 攝影報導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