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美青海:綠滿江源萬象新

對於青海而言,生態資源就是最大的資源,生態優勢就是最大的優勢,綠色發展就是最大的發展。

維護江源安瀾暢流、呵護“中華水塔”,已成為青海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青海面向未來的戰略抉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林業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視察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用新的發展理念、改革的方法、法治的手段,持續推進林業生態保護建設,青海林業進入歷史上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

多年來,青海省先後組織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大生態工程和三江源、青海湖、湟水流域、祁連山保護等大項目,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中華水塔”生態要地的戰略地位牢固樹立,全省林業工作進入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改善荒漠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建設高原現代林業、弘揚生態文明的新階段。

林業生態建設取得新成效

青海省積極組織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湟水流域百萬畝造林等林業生態重點工程。2012年以來,青海林業投入達168億元,是2007年-2011年投入的2.68倍,其中,中央投資134億元,是2007年-2011年的2.37倍。完成營造林1136.9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從“十一五”末的5.23%提高到6.3%。東部地區(西寧、海東市)森林覆蓋率達32%,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特別是西寧南北兩山堅持28年持續推進造林綠化,累計完成造林38萬畝,森林覆蓋率從7.2%提高到79%,西寧市成為西北地區首個省會國家森林城市。

青海

青海加大鄉村綠化力度,建成“綠色村莊”1300個。著力提升高標準造林規模,累計完成大苗造林173萬畝,打造了東部城市百裡綠色景觀廊道、城鎮周邊景觀林。各族群眾切實感受到山變綠了,城鎮、鄉村更美了。

深入推進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區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三江源濕地面積由3.9萬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萬平方公里,重現千湖美景。全省各類濕地面積達到1.22億畝,居全國第一位。

健全完善祁連山保護區管護體系,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中央深改組第36次會議已通過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大規模推進防沙治沙工程,設立了8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總面積達807萬畝,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54萬畝,沙漠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17.1萬畝。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下降”,柴達木盆地、三江源地區沙化程度逐年降低,共和盆地、環青海湖地區實現綠進沙退的逆轉。

林業生態保護邁上新台階

青海省5517萬畝天然林、7441.4萬畝國家級公益林全部納入有效管護,做到了應管儘管。全省連續30年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率達到國家要求。

依托11處自然保護區,青海織牢織密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將全省30.2%的國土納入嚴格保護範圍。全省85%的野生動物種群恢復較快,藏羚羊、野犛牛、雪豹、藏野驢、普氏原羚等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加,尤其是藏羚羊從上世紀90年代的3萬多隻恢復到7萬多隻,普氏原羚從300多隻恢復到2000多隻,雪豹在三江源頻繁出沒,幾十年不見的金錢豹在玉樹多次出現。

2012年以來,全省查處林業行政案件8087起、林業刑事案件303起,依法懲處違法犯罪人員17385人(次),形成了強大震懾。2016年全省生態環保督察工作啟動以來,突出自然保護區、重點林區、森林濕地沙漠公園、森林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開展拉網式排查,梳理突出問題,建立台账清單,限期整改,嚴格問責,依法查處涉及自然保護的各類行政案件157起、刑事案件26起、約談31次,其中,約談州縣州府、林業部門和自然保護區負責人18人,約談祁連山涉礦企業13家。

林業改革實現新突破

《青海省濕地保護條例》《青海省關於貫徹落實濕地保護修複方案的意見》《青海省加快林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青海省加快中藏藥材種植基地建設的意見》等促進保護和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相繼頒布。《關於創新造林機制激發國土綠化新動能的辦法》激發和調動了林場、企業、農民等各類經營主體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

青海省在全國率先實行國有林場績效考核評比,110個國有林場的改革任務將在年底全面完成。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頒布了《青海省關於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實施意見》《青海省集體林權流轉管理辦法(試行)》,在大通等六縣開展了集體林權流轉服務試點。扎實推進公益林、天然林保護資金與保護責任、保護效果掛鉤試點改革,探索建立了林地管護部門綜合績效考核新機制,形成了公益林越管越多、越管越好的局面。積極開展濕地生態補償和濕地保護獎勵試點,制定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高度重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資產評估和成果應用,在全國首家開展生態價值評估,2016年全面完成評估,查明全省生態資產總值達18.39兆元,提供的年度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達7300.77億元,摸清了全省生態家底。

特色林業產業實現新發展

在青海,東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雜果,產業布局特色鮮明。目前,全省已建成特色經濟林基地362.6萬畝,枸杞出口量達900噸,成為全省出口量最大的林產品。

積極發展生態旅遊。2012年以來,青海省新建濕地公園18個,國家濕地公園數量達19個,面積達487.65萬畝。森林公園數量達23個,面積817萬畝,依托森林、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和國有林場,生態旅遊業已成為全省旅遊業重要支柱。

大力培育種苗產業。全省建成各類苗圃2545個,總面積16.3萬畝,年生產各類苗木11.13億株,年收入超過10億元,成為農牧民增收的重要產業。突出發展中藏藥材種植,支持西寧、海東、海北門源縣的近萬戶農牧民,種植中藏藥材6.2萬畝,全省中藏藥材種植總面積達到16.4萬畝,畝均純收入2800元以上。

在加快林業生產基地建設的同時,青海省加大對林產業市場主體,特別是精深加工企業、品牌和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新培育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3家,全省農牧民林業合作社達到1018家、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1家,其中枸杞、沙棘等深加工企業41家。

積極實施生態精準脫貧工程。在全省設定公益林、天然林、濕地管護員公益崗位8.8萬人,通過管護及退耕還林補助,直接發放給農牧民資金49.3億元。2015年以來,在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設定生態公益管護崗位12381個,帶動3萬多名貧困人口實現當年脫貧。

扎扎實實創造新未來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青海林業將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深入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圍繞加快推進“四個轉變”新思路,扎實推進“山水林草湖”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複,完善“一屏兩帶”生態安全格局,努力在提高國土綠化擴面提質、重點生態區域綜合治理、推進林業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培育發展林業產業、持續深化林業改革上狠下功夫,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切實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作出更大貢獻。

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按照每年造林400萬畝的規模,認真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加快推進國土綠化,著力增加森林面積。以三江源、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為依托,維護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安全。加快建設森林城市、美麗鄉村,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突出高速通道、河湟地區兩山等重點區域綠化,構建綠色廊道,在全省形成點、線、面結合,生態、景觀和經濟林一體化的國土綠化新格局。

著力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圍繞構建“一屏兩帶”生態安全格局,突出“五大生態板塊”,統籌規劃實施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二期、祁連山生態保護綜合治理、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湟水流域百萬畝造林、柴達木盆地防沙治沙、青海湖濕地保護與恢復、扎陵湖-鄂陵湖濕地保護恢復等重大林業工程,扎實推進西寧市和海東市百萬畝規模化林場建設,加快增綠增水增氧,促進全省生態環境整體好轉。

加快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充分挖掘高原特色林業產業潛力,全力培育壯大特色經濟林、生態旅遊、種苗繁育、中藏藥材、特色雜果、林下種養和林家樂等特色林產業,努力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枸杞、沙棘、藏茶、中藏藥生產基地和高原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等生態旅遊基地,確保“十三五”末全省林產業年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同時,緊密結合生態扶貧,力爭增加森林、濕地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覆蓋面,實現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共贏。

加大依法治林管林力度。統籌推進“一管、兩防、三保”工作,嚴格保護綠色資源存量。嚴格征佔用林地審批審核,嚴守林地生態紅線。全面落實森林防火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責任製,提高衛星、網絡和無人機等技防水準,加大生物和工程綜合防治力度,確保全省林業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率超過98%。全面加強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違法行為,完善自然保護區管理網絡,穩步推進濕地保護恢復工程和濕地公園建設。

激發林業發展新動能。落實青海省委、省政府創新造林綠化機制一攬子政策,通過組建林業投資公司,建立完善政府主導、企業跟進、群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整體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落地,深化公益林、天然林生態補償與保護責任、效果掛鉤績效管理。面向國內外科研院所機構,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及生態資產評估、高原生態保護恢復技術研究、林業碳匯國際交易、野生動植物保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借助外力推動林業生態保護建設。(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