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文化強國建設中貢獻文學力量

核心閱讀


作家必須站到大地上來,把手中的筆和我們這片土地的脈搏心跳緊緊貼合在一起,真正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在關注時代、擁抱時代的過程中,獲得對社會生活的總體性思考、綜合性體察


要更好地服務人民,文學就必須在藝術創造上下更多功夫,不能簡單化、概念化、套路化,而要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提高創作質量,引領讀者的閱讀風尚,真正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


文學只有更專注、更堅定地做好自己的事,不斷輸出更好的內容,拿出更硬的內核,才能為各類藝術提供有效支撐,才能將文學的創造力轉化為更加強勁的文藝合力、精神動力,讓文學始終活躍在時代文化生活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上,尤其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偉大複興的進程中,文學始終致力於凝聚人心、推動進步、建設文化、塑造文明,發揮著獨特而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怎樣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在文化強國建設中更好地發揮文學作用、貢獻文學力量,是近年來文學界思考的關鍵問題和聚焦的重點工作。


聚力攀登文學高峰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們所經歷的滄桑巨變、所見證的偉大實踐,都是文學要著力表現的“國之大者”。要寫好這些,關緊了門窗、隻盯著紙筆是不行的。作家必須站到大地上來,把手中的筆和我們這片土地的脈搏心跳緊緊貼合在一起,真正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在關注時代、擁抱時代的過程中,獲得對社會生活的總體性思考、綜合性體察。


攀登文學高峰,需要創新藝術表達。講好新故事需要新話語,想通新命題需要新觀念。社會發展和生活變化帶來的新內容、新感受、新想象,呼喚著與之相匹配的新的美學風格和新的藝術語言。文學需要在學習與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突破舊框架、探索新手法、創立新風格。今天文學領域觀念更新的頻率、藝術迭代的速度需要加快,藝術創新的空間依然很大、需求依然很強。文學實現有效創新,要把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新時代文學的觀念、手法、經驗都貫通起來,把總體視野和微觀思考結合起來,聚力創造出與新時代相適配的新的形式結構和話語方式,要能以有意味的藝術形式,把作家對自我和他者、個人和時代、歷史和現實、民族和世界、人類和自然等的深入思考以及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充分表達出來,以實現人類精神情感的溝通與交流。


攀登文學高峰,需要凝聚多方合力。文學創作是作家的事,文學事業是大家的事。要用好機制抓手,實現多方聯動,讓更多種子長成大樹,讓更多高峰不斷崛起。中國作協近期推出的“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和“作家活動周”等活動,力圖將作品創作、發表出版、交流分享、評論研究、傳播轉化等文學生產環節打通聯動,實現資源共享、全程追蹤、優勢互補、各顯其能,做到“攀登高峰一盤棋”,最大程度地整合出版界、影視界、翻譯界等多方優質資源,釋放新時代文學的巨大潛能。


努力滿足人民文化需求


新時代文學要在文化強國建設中貢獻文學力量,關鍵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沒有服務人民的能力、有沒有滿足需求的本事,這是新時代文學的“必答題”。要答好這道題,就必須和人民一起與時俱進。


人民的文學需求是與時俱進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教育水準的提升,人民的審美水準普遍提高,閱讀期待也越來越高。今天,人們對生活都有自己的思考見地,接觸過各種各樣的文藝作品,如果文學只是浮光掠影地表現生活,讀者是不買账的。要更好地服務人民,文學就必須在藝術創造上下更多功夫,不能簡單化、概念化、套路化,而要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提高創作質量;不僅要服務好依托紙媒的存量讀者,還要借助新媒體巨大的傳播力不斷吸引新讀者,引領讀者的閱讀風尚,真正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


人民的生活是天氣萬千的。現實中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類型多樣的人物形象。相比之下,文學創作在題材內容上還有很大開拓空間,許多行業、許多形象、許多生活側面,尚未被文學書寫所覆蓋。有些作品隻寫“乘風破浪”,沒有對挫折困苦的理解和表現,怎麽能詮釋出人類克服挫折、超越困境的信心和勇氣呢?沒有這樣的信心和勇氣,文學作品又如何能打動讀者、給人力量呢?這一切都要求新時代作家,不僅要讀書架上的“有字書”,更要讀好生活這本“無字書”,多了解人民生活,了解更多人民的生活,突破生活的表象,切入生命的深處,不斷拓寬文學表達的覆蓋面,描繪生活與心靈的深景。


與現代傳媒深度融合


在新的傳播格局和文化條件下,文學藝術的接受方式和供需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影視、網絡文藝以及層出不窮的各類文化產品,都在分享分流社會文化生活的“注意力”。過去年代裡,人們的文化生活選項沒有這麽多,文學的“目標”很大,現象級文本相對容易出現,在今天就難得多。不僅文學,任何文藝門類今天要做到“洛陽紙貴”,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從另一面看,越是如此越要堅定地守護好文學的“根性”。只有把文學寫得更像文學、提供更富文學性的獨特表達和深刻發現,文學才有立身之本,才可能被需要、被看見、被傳播,也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文學在各藝術門類中的“母本”作用。


近年來,網絡文學蓬勃發展,海內外傳播獲得成功,表明與新媒介相結合為文學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在跨界傳播、形態轉化等方面,文學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廣受好評的電視劇《人世間》就改編自梁曉聲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長篇小說。在談論影視作品時,網友們常常用“故事好”“有人物”“有命運感”這樣的表述,這其實就是對作品中文學“根性”的重視和認可。諸多案例表明,藝術門類再多、表現形式再新,都需要“內容”。文學只有更專注、更堅定地做好自己的事,不斷輸出更好的內容,拿出更硬的內核,才能為各類藝術提供有效支撐,才能將文學的創造力轉化為更加強勁的文藝合力、精神動力,讓文學始終活躍在時代文化生活之中。


與世界文明深度交流


文學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的“優勢項目”。中國文學具有濃厚的天下意識,密切關注人類共同命運和共通議題。歌德受到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震撼,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唐詩對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近年來“網文出海”取得突出成績,充分說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中華美學精神講述中國故事之於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和巨大潛力。與此同時,近現代以來我國的新文學如五四新文學、新時期文學等,也從世界文學中汲取了很多能量。


托爾斯泰說:“並不是對藝術的熱愛,而是對人類的熱愛,構成了一切真正使命的前提;只有充滿這種愛的人,才能指望在藝術上作出寶貴的貢獻。”這種博大的人類意識和世界情懷,是今天文學創作者需要秉承的寶貴品質。同時,新時代文學在擁抱世界的過程中,要強化主體意識。對於一切優秀的外來成果和外部經驗,應當以我為主地轉化吸收,進而為文學創新創造蓄積更大能量。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持續的創造力,能夠海納百川,融匯萬象。司馬遷《史記》以其大歷史觀和精微細密的表現手法,成為文學創作的典範;吳承恩的豐富想象、蒲松齡的力透紙背……這一切都滋養著我們對生活經驗的創造性表達。傑出作家總能打通世界經驗和民族傳統,融會貫通並為我所用。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進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文學是這一偉大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們應充分展現時代精神的磅礴天氣,秉持開放包容,賡續中華文脈,力爭創造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相匹配的新時代文學經典,為人類文明留下中國文學的絢爛篇章和中華文化的鮮明印記。(作者:陳彥,為作家)


《人民日報》(2023年07月18日 第20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