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往事:16年前欲75億美元賣身摩托羅拉,卻遭拒絕

5月21日上午,任正非在接受中國媒體集體採訪的時候,談到了一次“賣自己”的經歷:

“其實我們犧牲了個人、家庭,犧牲了陪伴父母……這些都是為了一個理想——站到世界最高點。今天大家憋不住了,就喊出口號,要‘爭雄世界’、‘世界第一’。以前我們是不允許喊的,為了這個理想,我們與美國遲早有衝突。為了避免這個衝突,2000年初的時候,我們也很猶豫,能不能戴頂‘牛仔帽’,我們曾經準備以100億美元把華為賣給一家美國公司,合約簽訂了,所有手續都辦完了,就等對方董事會批準。所有談判人員都在酒店買了花衣服,在沙灘上比賽跑步、乒乓球,等待批準。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公司董事會換屆,新董事長比較短視,拒絕了這項收購,收購就沒有完成。”

不過,據老冀考證,任正非回憶的時間似乎有些偏差。根據當時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2003年華為曾經與美國公司摩托羅拉達成協議,以75億美元的價格將公司出售給摩托羅拉。當時摩托羅拉首席運營官Mike Zafirovski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海南會面後敲定了這筆交易,後續的盡職調查也進行得非常順利,而且這筆交易的結構經過精心設計,以確保不會與雙方監管機構發生衝突。

問題是到了2003年9月20日,時任摩托羅拉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hris Galvin 宣布辭職,來自Sun Microsystems 的Ed Zander接任。Ed Zander上任後同意就華為的交易繼續談判,但最終還是拒絕了,理由是摩托羅拉董事會認為收購華為這樣一個不知名的中國公司的價格太貴了,而且其中大部分要以現金支付。

如果把這個與摩托羅拉談判的過程,與任正非在採訪中所說的“所有談判人員都在酒店買了花衣服,在沙灘上比賽跑步、乒乓球,等待批準”相對應,似乎也更為合理一些。因為如果按照任正非所說的是2000年初的事情,在沙灘上跑步是不是有點冷?

當然的華為之所以急於賣給摩托羅拉,確實如任正非在5月21日的採訪中所言,華為與美國遲早有衝突。為了避免這個衝突,華為需要戴頂“牛仔帽”。實際上是在2003年1月22日,美國網絡設備巨頭思科公司向位於美國德州東部的馬歇爾鎮聯邦法院起訴華為侵犯其知識產權,在長達77頁的起訴書中,指控涉及專利、版權、不正當競爭、商業秘密等21項罪名,幾乎涵蓋了知識產權訴訟的所有領域。正是因為這場訴訟,華為在美國的市場開拓只能半途而廢,直到今天也沒能進入美國主流市場。

而據老冀了解,其實最早在2001年,任正非就開始醞釀與世界級企業建立整體的戰略資本關係,讓華為在國際化和向世界級企業邁進的道路上獲得更全面直接的支持。

2001年開始,華為廣泛地與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馬可尼、NEC等美國、歐洲、日本的國際大公司接觸。當時的華為打算出讓25%-30%的股份,同時吸收5-6家國際大公司投資入股並成為華為的戰略合作夥伴,每家戰略投資者的持股比例最好不超過5%。

而在這些企業中,任正非首先想到的就是華為多年的“老師”IBM。為此,2001年5月,華為董事長孫亞芳和具體負責引資工作的高級副總裁徐文偉專程飛赴美國會見了IBM首席財務官John R. Joyce,向IBM發出了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資華為的邀請。IBM雖然對此並不感興趣,但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還是指派亞太區企業發展部總監黎廣強和中國區副總裁范宇來到華為深圳總部交流了解具體細節。

在此之前,IBM已經為華為做了長達三年之久的IPD谘詢項目,當時一度有50名谘詢顧問進駐華電科研樓的9層。同時,IBM還是華為IT設備(大型機、伺服器等)的主要供應商之一,雙方的合作相當緊密。因此,當時的會談是在非常放鬆的氣氛中進行的,任正非也對華為的吸引力有著很強的信心。

當時,華為與IBM等企業洽談的合作主要是考慮策略投資者的資本會得到增值的合作,而沒有考慮技術、市場交換方面的合作。但事實上,華為接觸的很多戰略投資者都已經在某些產品線或者研發項目上與華為進行了合作,他們在與華為的談判過程中普遍希望能夠將投資入股與在業務上深化合作捆綁在一起談,以便能夠獲取更多的利益。

IBM也不例外。實際上,IBM以前的投資都是要控股的。因此,IBM認為如果是IBM佔小股的合作模式,就必須和華為的核心業務的合作一起考慮才行,投資與業務和市場方面的合作不是分開的,而是連在一起的。畢竟,IBM不會像投資銀行那樣純粹為了資本的增值來做投資。

任正非顯然不是一個容易改變想法的人,當時他對華為的自信讓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戰略投資方案而沒有商量余地。由於雙方對於投資方式和方法的分歧,再也沒有什麽實質性的突破。實際上,這樣的情況也幾乎在其他的戰略投資者身上一一重現。

到了2001年年底,IBM大中國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總裁周偉焜率領大中國區各部門的高層再次拜訪任正非的時候,雙方已經基本上不談資本上的合作,而是集中精力討論業務上的合作了。

老冀認為,正是經歷了從2001-2003年與國際大公司的投資談判,任正非也看透了這些大公司的投資邏輯,從此也放棄了“賣自己”的想法。

此後,華為一方面自主研發積累技術,另一方面與國際科技巨頭展開廣泛的業務合作,而資本上的合作規模卻少了許多。據老冀統計,此後華為與國際科技巨頭在資本層面的合作僅有4例:

1. 與3Com成立面向企業市場的合資公司華為3Com;

2. 與西門子通信成立面向TD-SCDMA研發的合資公司鼎橋通信;

3. 與賽門鐵克成立面向安全和存儲市場的華為賽門鐵克;

4. 與Global Marine Systems Limited成立面向海底電纜的華為海洋。

這幾家合資公司的投資額都不高,而且華為注入的都是自己的非核心業務。即便如此,在合資公司運營了幾年之後,華為還試圖將這些合資公司轉為自己的獨資公司。事實上,後來華為確實也將華為賽門鐵克和華為海洋收歸己有。

老冀注意到,在5月21日的採訪中,當被問到“華為未來想發展成什麽樣的企業,或者什麽樣的方向?”任正非答曰:“除了不讓資本進來,其他什麽都可以討論。”

(原標題:華為:從100億美元賣給美國公司,到不讓資本進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