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中國自己就能做這樣的電影,他們將不再需要好萊塢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憑借《流浪地球》,中國電影確實在海外迎來了難得的一次高光時刻。

截至北美時間16日18點,電影上映11天票房達382萬,登頂近五年中國電影北美票房冠軍。

《富比士》雜誌更指出,當中國也能製作出這樣的“大電影”時,那就不再需要從好萊塢進口大片了。

19日,國內自媒體“三聲”專訪了負責此次《流浪地球》海外發行的華人影業總裁蘇佳。他認為中國電影這次在海外再創新突破,除了獨特的宣發策略,也得益於電影本身“實力過硬”。

他指出,影片本身精良的製作、極具創意的世界觀設定,以及富有中國情感的故事呈現,是“製勝關鍵”。“從工業水準來說,視效已經不輸好萊塢。在內容創作上,帶著地球去流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定也讓國際市場眼前一亮。”

按照這樣的良好趨勢發展下去,蘇佳也大膽展望,隨著中國電影質量的整體提高,既能反映了中國當代社會元素,又融合了全球化語境,片方對國際市場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發行意識越來越強,國際發行渠道和行銷網絡的建立越來越完善,全球市場終將會成為中國電影更大的戰場。

《流浪地球》能夠不同以往海外發行的中國電影,在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殺出一條血路”,不少外媒認為這樣的“奇跡誕生”,離不開站在全球全人類視角的“中國”內核。

美國著名影評網站Cinema Escapist的一篇文章評價稱,《流浪地球》與《紅海行動》等電影相比,是“采取了一種不那麽直戳了當的方式來展現中國的強大”,認為這是讓電影有望成為“2019全球最佳影片”較為重要的原因。

比起不斷強調中國的強大,導演將專注製作優秀電影作為優先級,這不光確保讓國際觀眾都能欣賞並接受這部電影,同時也引導觀眾對中國建立一個積極的看法與態度。

這篇影評中也提到了與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對比,這些不同於好萊塢電影所擁護的美國強權的中國英雄們,成功向國際社會助推中國軟實力。

電影中“不經意”展現的中國元素

尤其當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聚在一起拯救世界,這也反映出中國在現實世界事務中一直在推動的“多邊共識”。

同時文章還默默地“暗示”了一下美國總統川普否認全球氣候變暖,認為電影中的一部分內容,也適時地評論了世界各國政府有必要聯合起來對抗行星威脅,“無論是氣候變化還是正在膨脹的太陽”。

《富比士》(Forbes)雜誌的一篇影評也持有相似觀點。

回憶全片,影評作者最喜歡的場景是,冰面上所有疾馳車輛自發地、毫不猶豫地、不約而同地掉頭逆行的一瞬。“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景象,這無關乎金錢。”

這些特效精致同時又含有深刻含義的畫面,讓他認為《流浪地球》在模仿學習好萊塢大片的同時,保有著自己的獨特個性。

“雖然影片的重點很明顯是中國英雄和中國政府,並且暗示美國在這個全球性的行動中沒有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不管這部電影是否隱喻著世界最終需要團結起來對抗氣候變化,人類團結起來解決全球問題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種不幸中的樂觀。”

不過影評中仍對一些中國電影的評判帶有有色眼鏡,比如認為《戰狼2》是教條主義的體現,《長城》則是弘揚民族主義。

然而《流浪地球》只是中國目前第一個成功的高預算“科幻太空幻想”,以後呢?

作者大膽預測“如果中國能自己製作這樣的作品,他們將不再需要向好萊塢進口那麽多電影。”

因為除了好萊塢大製作,中國電影本身就擁有著足夠大的中國市場和觀影需求。

而隨著中國電影的規模越來越大,如果好萊塢大片仍然只是光用“特效砸出來的電影”,對逐漸成長、不再願意“被迎合”的中國觀眾來說,就毫無意義了。

到時候不僅是中國觀眾,就連已經看慣好萊塢大片的美國觀眾也許也會覺得嫌棄。

就比如現在已經有許多美國觀眾開始更願意追捧具有特定文化特色、廣受好評的墨西哥電影《羅馬》或韓國電影《燃燒》一樣。

外媒影評中提到的這些觀點,不免有些耳熟,與《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的許多創作想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被問到跟好萊塢科幻片相比,中國科幻片的不同之處。

郭帆立馬點出的,就是四個字——“精神內核”。

“《流浪地球》的內核就是我們中國人對土地和家園的深厚感情,體現在人的身上就是親情。因為全球化的原因,我們穿的衣服、用的東西和西方也沒什麽區別,但我們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有自己很明顯的特徵,這是最大的區別。”

“當我們把地球推離的這一刻,我們推離的絕不是物理的一塊石頭,推離的是我們的家,我們情感的載體,這個東西不是西方的,是特別中國的。它酷的來源是我們自己文化給予我們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