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浪地球》導演談國產科幻:比肩好萊塢的技術,加中國文化內核

 

科幻大神劉慈欣的小說首次成功改編成電影,而不是高調翻拍的《三體》,竟然是《流浪地球》。導演是本科法律系出身的郭帆。郭帆是何人?點開他的豆瓣會發現,他之前的兩部長片是愛情電影《李獻計歷險記》和《同桌的你》。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表明,截止至2月10日晚,《流浪地球》上映6天票房已經累計超過16億元,預測票房高達51.47億元,貓眼購票觀眾評分9.3分,票房口碑雙雙領跑春節檔。

 

《流浪地球》投資超過3億元,當談到票房預期時,原著作者劉慈欣老師說,即使票房只有10塊錢,也是巨大的成功。郭帆的回答則謹慎許多,說:“商業上的期待就是不賠錢,私心上,我也希望它能夠大賣。”

 

現在看來,他的保留是多餘的。

 

中國需要自己的科幻片

《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大拿劉慈欣在2000年發表的中篇小說,用郭帆的話概括,就是太陽出現危機了,即將爆炸,我們人類給地球安裝了一萬個發動機,要把地球推離太陽系。

 

p2545472803.jpg


當被問到為什麽要改編《流浪地球》時,郭帆追溯了一下。在14年的時候,電影局派了包括他在內的五個導演去美國學習。所以回來之後幾個導演都不約而同開始行動,包括寧浩導演了《瘋狂的外星人》,肖央拍了《氣象預爆》,陳思成拍了《唐人街探案》,還有陸陽在籌備《刺殺小說家》。

 

作為資深科幻迷的郭帆,回國之後沒有再繼續拍商業愛情片。在和中影接洽時,他發現中影手裡有劉慈欣三部小說的改編權,《超新星紀元》《微紀元》和《流浪地球》,最後他選擇了改編《流浪地球》,圓自己幾十年的科幻夢。他說,因為大家看到了中國跟美國在電影工業上的巨大差距,都想為中國電影工業做一些助推的作用。

 

之所以選擇改編《流浪地球》,是因為郭帆看到,這部科幻小說在科幻元素之外,有著熱愛土地和家園的核心。

 

他提到,自己曾去洛杉磯找工業光魔做特效,這個業內頂尖的特效公司參與過包括《星際大戰》在內的300多部大片的特效製作,但是對《流浪地球》非常感興趣。不過有一點他們不理解:為什麽地球出現了危機,你們中國人跑路還要帶著地球?

 

好萊塢的科幻大片裡,更常見的主題是探索更廣闊的宇宙和外星殖民,譬如中國觀眾熟悉的《星際穿越》和《火星救援》。郭帆當時第一反應,是我們房價很貴啊,得背著家跑。

 

當然,這是玩笑話。他認為,東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從建立大航海時期的日不落帝國開始,西方就在尋找新家園,熱衷於殖民;而中國即便有鄭和出去看一圈,還是會覺得我們中國好。

 

郭帆說,我們是幾千年來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農耕文明,而他們面朝大海,更偏向於海洋性。所以在很多他們的電影中,出現了危機,他們會選擇離開家園。而我們缺失了工業革命的那一段,所以對機械沒有那麽迷戀,但是我們深深地愛著腳下的土地。

 

他覺得,帶地球去流浪的想法,有很濃鬱的中國的情感在裡面,有了這個情感內核,才能夠建立影片其他的部分。

 

p2546938180.jpg


為國產特效驕傲

長期以來被詬病的“國產特效”,在《流浪地球》這裡終於不止五毛錢了。

 

很多場景都逼真而精致,比如從太空遙望地球,一側帶著淡藍色的光焰,像一顆掃過銀河的巨大彗星; 還有體積是地球一千多倍的木星,驟然逼近地球,大到看起來像在人的鼻尖兒上。

原著劉慈欣也多次表示,對呈現效果十分滿意。

 

郭帆透露,《流浪地球》特效成本佔到總預算的一半。此外,“全片75%的鏡頭都是國內的團隊完成的,剩下25%是德國和韓國團隊完成的。國內團隊達到了韓國當下的特效水準,接近好萊塢的中等水準,這是我覺得值得驕傲的地方”。


p2521112326.jpg

 

此外,涉及到一些重資產大場景渲染,這種核心商業機密,國外的團隊並不願意分享,這反而給了國內特效團隊一個摸索的機會,不斷嘗試並積累經驗。郭帆竟然還“炫技”了一把,在影片中間加入了一個55秒的一個長鏡頭,鏡頭從一輛運載車一直拉到太空,渲染量巨大但十分驚豔。

 

這樣的進步不是彈指而來的,郭帆在發布會上給了一串數字,“300人的概設團隊和美術團隊歷經15個月的設計、繪製、規劃和搭建,最終才將2000張概念圖和5000多張分鏡真實呈現。”

 

同時,郭帆追求的不是全CG效果,而是CG和實景結合達到最大的真實感。為此,劇組搭建了100000延展平米的實景,製作了近10000件道具。

 

片中涉及大量宇宙空間站的場景,這些好萊塢輕車熟路的環節,青澀的中國電影人都需要摸索。美術指導郜昂接受採訪時說:“國內還沒有哪個電影能做到這麽大體量的空間站的置景。”吳京在拍攝時,進入布置好的空間站場景,竟然找不出任何瑕疵。

 

主演屈楚蕭也說,以為自己會一直對著綠幕演戲,到了現場,發現很多都是製作精良的道具。


p2546767362.jpg

 

在縝密的同時,郭帆也希望場景設定能符合中國的人文氣質。很多好萊塢科幻片裡未來世界是一塵不染的虛無,或者賽博朋克的機械工業感。在郭帆的設定裡,一百多年後,人們的飲食結構當然已經發生變化,主要進食蚯蚓乾。但是春節之際的北京地下城,中國人還是會張燈結彩慶祝新年,舞龍舞獅打麻將,一家人團圓;女主角韓朵朵去念書,還是得穿著寬大的校服背古文。他希望中國科幻電影呈現中國的文化內核和審美。


p2546873754.jpg

 

四年馬拉松,只為建立信任

電影《流浪地球》從2015年開始籌備,郭帆將這個過程形容為一場四年的馬拉松,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在嘗試一個新類型的時候,很難獲得別人的信任,“你要不斷的去完成一點點的工作,自己得到一點點的信任,這樣的話就會有一部分人加入進來。所以我們從才能最初的一兩個人,發展到今天,大概有七千人的一個團隊”。

 

而在關鍵時刻,有一個重要的人給了他信任,那就是吳京。當時吳京已經憑借《戰狼2》成為中國的票房傳奇。郭帆用自己對這個項目的熱情和專注打動了吳京,讓吳京想起自己一腔孤勇拍《戰狼1》的狀態。他最後不僅零片酬客串,還在預算告急的時候加入投資。

 

郭帆談到吳京,毫不掩飾感激之情。他解釋說:“因為他選擇加入我們的時候,剛好處在他聲望最高的一個階段。他是全亞洲最高票房的保持者,既是導演又是演員,他做這件事情要冒很大的風險的,萬一這是個爛片呢,誰也不知道。”

 

“里程碑”,“巨大飛躍”,“中國科幻元年”,“中國第一大製作科幻片”等讚譽在上映前就接踵而至,既是認可,也是很高的期待和標簽。

 

雖然被潮水般的讚譽包圍,郭帆卻非常理性,他覺得《流浪地球》只是個節點,並不意味著中國的科幻電影形成了類型化,“當一部部電影不斷出現,變得越來越成熟,那時候才能稱之為中國科幻類型片的成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