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回首2018消費金融:誰在陣痛,誰在躍進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穎馨“徘徊著的,不安著的;向前走,就這麽走……”

有人用《平凡之路》中的歌詞形容消費金融行業在過去一年的境況。

消費金融行業經歷了怎樣的一年?有消費金融行業從業者認為形勢一片大好,自己從年初“笑”到了年末;亦有從業者直言站在了生與死的邊緣。

不同答案的背後,正是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平台、銀行、信託、保險等市場不同參與者的切身感受。群雄逐鹿,誰抓住了新的發展機遇?誰的敏感神經被觸動了?誰又能在選準路徑後厚積薄發?

回首:陣痛與“大躍進”

“2018年是比較友好的一年。”一家規模中等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負責人王樺告訴記者,隨著監管靴子的落地,他們終於擺脫了“非正規軍”的衝擊,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王樺口中的“監管靴子”,是指2017年12月1日,央行聯合原銀監會下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即“141號文”),要求經營放貸業務的組織和個人,需取得經營放貸業務的資質。此外,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信託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貸款業務的,不得將授信審查、風控等核心業務外包。“助貸”業務應回歸本源。

在141號文下發前,現金貸被視為消費金融行業的“火車頭”,不少第三方平台與持牌金融機構進行“聯合放貸”,並承擔著核心風控的角色。2018年,隨著141號文逐漸落地並“發威”,這樣的“和諧”局面開始不再。

部分從事消費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平台陷入了困境——作為“金主”一方的持牌機構相繼壓縮資金輸入,限制平台放貸能力。

“行業經歷了陣痛期,主要體現在之後監管對資金使用的限制增加了,如地域、年齡、性別限制等,導致的一個結果是授信額度相較2017年並未減少太多,但額度使用率卻有所下降,比如同樣是1億元的授信,2017年可以充分釋放給商戶,2018年可能就釋放出1000萬的消費金融貸款。最終犧牲了用戶體驗,覆蓋度變得很窄。”即科金融COO黃琛對此感受頗深。即科金融旗下有“即分期”產品,主要提供各類線上/線下商戶的分期付款服務,專注於醫療領域,目前合作的商戶超過5000家。

黃琛的感觸是,2018年整體資金供給面在收縮,銀行等機構在很多時候不敢放款;而第三方平台與持牌機構、商戶之前打造好的一套模式,幾乎被推翻重來。但總的來說,經過又一年的磨合,合規的金融科技公司都能夠很好的適應,他們在監管加強後很快就找到新的平衡點,繼續“跑起來”。

王樺透露,141號文之後,包括即科金融在內的多家第三方平台開始謀求轉型——金融科技成為合規下的一個準確定位,平台與持牌機構的合作以技術輸出和導流為主要形式。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持牌機構,在通過141號文獲得更合規、發展空間更大的市場時,也借力金融科技平台的合作開放,開啟了消費金融“大躍進”模式。

其中,以雲南信託、外貿信託為代表的多家信託公司持續發力消費金融;保險公司也以“履約險”的形式布局消費金融領域;銀行作為消費金融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其快速擴張的信用卡業務進一步推動消費金融行業發展。“部分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則通過增資補血、開辟新的資金管道等手段,降低杠杆率,確保達到監管要求。”王樺告訴記者,2018年持牌消金公司的一大發展亮點便是行業爆發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增資潮”,在實現合規發展的同時,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也在不遺余力地搶奪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12月至今,已有10余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披露增資消息。目前增資後注冊資本最高的是捷信消費金融,達80億元人民幣;增資幅度最大的是招銀消費金融,今年4月,招銀宣布將注冊資本由8.59億增至28.5932億元人民幣;馬上消費金融則由17.9億元增至40億元;長銀消費金融也擬將注冊資本從3.6億元增至10.5億元。

對於持牌機構來說,2018年的“友好”還表現在監管持續釋放的一系列利好。“去年監管層發布的一系列政策進一步指明了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方向,明確了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市場主體地位;同時,也明確了監管對消費金融行業風險可控以及發展質效的關注。對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來說,是發展關鍵期的一場‘及時雨’。”長銀消費金融董事長張玉萍告訴記者,政策導向對於消金行業發展是明確利好。與此同時,2018年10月成立的“中國銀行業協會消費金融專業委員會”,也對行業健康、有序、規範、持續發展意義深遠。

在消費金融牌照的發放上,雖然監管依然比較謹慎,但牌照數量仍在增加。記者注意到,2018年已有兩張消費金融牌照獲批,分別是金美信消費金融和中信消費金融。

光環褪去 風險潛藏

“總體來看,在行業層面,經歷了監管對P2P、現金貸的整頓,以及打擊惡意逃廢債的成效,消費金融市場整體逐漸回歸有序,整個社會征信體系更加完善;金融從全面去杠杆、結構性去杠杆到現在向穩杠杆過渡,從資金面上來說也回歸更為有序。”馬上消費金融CEO趙國慶在談到過去一年發展時,強調回歸有序。

但在市場需求刺激下的“大躍進”式擴張中,消費金融參與者的短板和風險也被逐漸曝出。

一方面,從營收及利潤的角度,持牌消金機構之間依然差距較大。據融360統計,2018年上半年,淨利潤最高的為招聯消費金融6.04億元,其次為馬上消費金融的3.66億元,而蘇寧消費金融則由盈利轉為虧損。與此同時,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共有5家持牌消金公司收到7張罰單,被罰原因包括存在以貸收費行為;貸前調查、貸時審查不到位;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

另一方面,第三方平台的金融科技實力尚未得到有效驗證。“雖然很多平台都號稱自己具備金融科技服務或輸出能力,但是真正具備這些能力的平台數量極少,甚至阿里、京東的消費信貸產品都很難走出自己的生態圈,金融科技服務的難度可想而知。”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李萬賦直言,目前大部分玩家的金融科技實力尚未得到充分驗證。

而在王樺眼中,2018年還需重點關注的風險在於長租公寓領域的“爆倉”,管道風險的爆發讓場景消費褪去最初的光環。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同,“由於業主、租賃公司、及租客之間存在著資訊不對稱,本來合規的‘租房分期’容易被租賃公司利用,成為‘套路貸’,具體表現在,對業主隱瞞資訊,保理融資;對租客,利用上下遊账期差異,佔用沉澱資金;部分‘放貸’機構的‘縱容’等等。”陳嘉寧認為,長租公寓事件的爆發,正是市場尚未成熟的表現。

與風險並行的是值得期待的市場前景,2019年會有哪些新的發展亮點?包銀消費金融產品及IT負責人鄭曉斌認為,接下來消金行業會沿著規範化的路線穩步發展,不同參與主體由於資源稟賦、戰略選擇及執行力等方面的差異,會繼續分化,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將進一步加強,客戶場景入口的爭奪加劇,場景化將成為消金發展的重要趨勢。

王樺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即便現在從監管到機構層面都在強調場景化,但消金後續的發展應該是‘去場景化’。因為真正的風險其實在於C端用戶的信用風險,給用戶多少錢去買某個物品,只是一個載體,並不能真正體現用戶的風險水準。”

更為謹慎的態度,則是多名消金行業從業者在受訪中的一致觀點。“需對韓國、台灣之前爆發的卡債危機引以為戒,雖然現在我國人均持有信用卡數量不超過1張,但消費信貸發展水準卻在前列。央行數據顯示,2017年中長期消費貸款增速下降,而短期消費貸款增速大幅上升。2017年1月,短期消費貸款餘額同比增速為19.9%,至2017年10月已增至40.9%。”一名華北地區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何防控多頭借貸,並引導消費者合理負債,依然是整個行業亟需解決的難題。

(應受訪者要求,王樺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