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河水網助曹操打敗烏桓

烏桓首領蹋頓被斬殺

海河水網發揮“天下津渡”的作用可追溯到東漢年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東漢建安十二年曹操征討烏桓所作《觀滄海·碣石篇》。碣石位於現河北省昌黎。東漢末年宦官專政、橫征暴斂、民不聊生,爆發了黃巾起義。義民十萬餘眾遍及八州,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董卓、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互相混戰,加重了人民的災難。曹操順應歷史潮流,在廣袤的華北地區擒殺呂布,打敗袁紹,繼而征討烏桓統一了北方。現天津東北部地區的河網首次承擔了這次軍事運輸任務,為北方社會安定作出了貢獻,促進了這一地區水系的開發。

燕幽地區,始終是北方高原少數民族與平原漢族發生衝突與交融的地區。烏桓本是中國北方東胡系一個半遊牧民族,東漢光武帝年間,烏桓首領被冊封並遷居塞內,分布江東、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郡、雁門、太原、朔方等邊塞十郡,同時設校尉,常駐上谷郡寧縣 (今河北省宣化北地區),以此管理烏桓、鮮卑等民族。烏桓自接觸漢文化後,大人(首領)選舉制度變成父子繼承製,東漢後期已發展至奴隸製初期。在此期間,烏桓不斷侵擾東漢帝國,成了東漢北部邊疆的嚴重邊患。例如:漢安帝時期,漁陽、右北平、雁門的烏桓率眾王勾結鮮卑、匈奴,抄掠代郡、涿郡、五原諸郡;漢靈帝中平年間,中山太守張純叛漢入烏桓丘力居部,自稱天安定王,勾結烏桓,“寇略青、徐、幽、冀、四州”,“蟠燒城郭,擄掠百姓”。尤其遼西、右北平、漁陽、薊中、河間、渤海、平原諸城吏民多被擄掠,“所至殘破”。管理他們的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楊終等均被殺害。

東漢末年,烏桓趁天下大亂之際,破幽州(治所在北京、良鄉間),強掠漢民十餘萬戶。袁紹殘余勢力投奔烏桓後,烏桓首領蹋頓統領下的右北平、遼西、遼東三郡經常侵擾現京津一帶的漢人,為此,曹操決定平定戰亂。此役,首先要解決中原到河北的軍事水運問題。曹操審視了黃河以北的水網布局與流向,發現所有骨乾河流基本自上遊或東南或東北橫向流入渤海。若在眾河之間開挖若乾縱向運渠,能實現從中原到濡水(古河流名)下遊碣石山的水運通航。

為實現這一宏大水利工程,他動員士兵開挖,首先於漢獻帝建安九年切斷位於現河南的古淇水入黃河的河道,使河水流入白溝北上到滄州,繼而又北上開挖平虜渠過文安、靜海(現南運河走向)經泒水向北到泉州(現武清區西南),開泉州渠北與鮑邱水相交再向東開新河直達碣石山,至此將灤河也納入海河水系,首次實現眾流歸一的扇形河道結構,奠定了海河水系的基礎。

隨後,曹操用兩年的時間,不斷將重兵運到無終(今薊州),在田疇的帶領下抄襲了烏桓的後路,直逼柳城(今遼寧省朝陽縣西南)。直到距敵近二百裡時,烏桓首領蹋頓,袁尚、袁熙等人才倉促應戰,被曹操打得一敗塗地。最終蹋頓被斬殺,烏桓降者二十多萬。曹操遷右北平、遼西、遼東三郡烏桓萬餘部落人口入居內地。這次對烏桓戰爭的空前勝利,解除了東漢後期以來的北部邊患。同時,烏桓三郡的騎兵也變為曹操的天下名騎部隊,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作出了貢獻。

曹操潛師北伐,出其不意,一戰而定烏桓,解除了落後部族對東漢帝國北部邊疆的威脅,使邊民得以休養生息,海河水網承擔了關鍵作用。

來源:今晚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