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傳統印刷技術在複製文獻文物中的應用

傳統印刷工藝複製文物

【編者按】

印刷術大家都不陌生啦,是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發明之一。在日前的國博科技周“我是文物修複師”系列講座中,中國國家博物館文保院書畫文獻修複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賈治安老師和大家分享了傳統印刷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應用。

如果您錯過了講座,筆記沒記全,這裡是賈治安老師親筆撰文分享的講座要點~歡迎收藏,歡迎轉發分享~

認識一下“傳統印刷技術”

傳統印刷技術區別於數位技術。傳統印刷有印版,數位印刷是無印版的。用傳統印刷技術複製文物講究的是原材料和原工藝。原工藝就是文獻文物的圖文是用什麽樣的印刷方法制作的,是孔版印刷、平版印刷、凸版印刷,還是凹版印刷,即所謂的四大傳統印刷。

拿到文物之後必須先辨別它是採用什麽工藝印刷的。原材料指文獻文物的圖文承載物是什麽質地的,是紙質的,還是棉麻的、絲綢的等等。紙質包括若乾種,棉麻也包括若乾種。國家博物館傳統印刷技術複製文獻文物,一般採用孔版印技術,石印技術,凸印技術(鉛活字)。

為什麽要複製文物?我個人認為文獻文物在紫外線照射下及潮濕環境下,其壽命會大大縮短。其次為了滿足兄弟館和捐贈者等的需要而複製。

孔版印技術

孔版印技術。第一個步驟是先選承載物。承載文物上的圖文是什麽質地,就採用什麽質地,盡量達到百分之百,達不到百分之百至少也要達到百分之八九十。

第二個步驟是複製之前要製作黑白稿。製版機制版需要用掃描儀掃描出黑白分明的原稿,通過電腦修稿,需要分色的要分色,不需要分色的直接修出黑白分明的原稿。然後用印表機打出黑白分明的原稿,在其上由製版機制印版。

第三個步驟是製版。製版採用的是光電謄火花謄影機制版,主要是配合原有孔板使用的,其優勢在於速度快、質量高、真跡強,並代替了人工在蠟紙上刻字製版的繁瑣工序。製版原理是通過滾筒機械掃描方式,將底稿上的黑白圖文通過光電系統轉變為電信號,經過電路調製在謄影針上產生高壓脈衝,高壓脈衝接觸火花謄影紙,使底稿上的黑白圖文通過光電作用分解成為細微的像素,經過火花放電掃描,在火花謄影紙上按照底稿上的圖文同步擊穿在網狀微孔上,一張紙底稿印版就列印完成。

第四個步驟是調試油墨。在四大傳統印刷中孔板油墨是稀度最大的,流動性較好,在印刷過程中不好控制。印刷過程中,我們在孔版油墨中加入適量的膠印墨、或者加入適量的膠印油墨和煤油進行調試,在複製文獻文物印刷時效果不錯。

第五個步驟是上墨。放在承載物上,由試印到正式印刷。此印刷複製文獻文物不限承載物。其印刷圖文最明顯的特徵,是圖文邊沿有明顯油劑痕跡。

國家博物館用的孔版印刷設備是較早期的設備,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的。其構造簡單,有絲框、絲網、印版台、油墨槽、上墨的膠輥等構成。我們用該印刷機已複製了上百種複製品,如陝甘寧邊區婚姻法條例(草案 )、陝甘邊區銀行發行的布質通行貨幣等。

石印技術

石印技術是文獻複製中常用的複製技術。它是利用油和水不相溶的原理來進行印刷,步驟是先上水後上油墨再施加壓力印刷。我們現在使用的石印機與國博收藏的中國共產黨早期使用的石印機是同時期的(距今有百餘年的歷史),都是四開石印印刷機。我館用該機器複製過上百種文獻文物。但複製文物技術有所改良,其圖文已不再石板上繪圖,而是採用版籍較薄的鋁合金塗層固體感光液PS印版。

石印技術第一步是配文物的承載物

第二步是通過掃描儀掃描原件。通過電腦修版、多色分色、印表機出黑白分明的原稿。原稿由複印機或製片機制作,出透明的正陽圖文軟片。

第三步是製感光PS印版。即把透明的正陽圖文軟片的正面覆蓋到固體感光PS版的正面,把它們同時放到紫外線曬版機內曬版,曬過的圖文PS版再取出放到事先配製好的顯影液裡顯影。顯影完成後塗上圖文固定膠,完成製印版。

第四步是調試油墨開始印刷。油墨使用的是膠印墨,黏稠度比鉛印墨小,比孔版油墨大。在玻璃板上走油墨滾,讓墨滾在玻璃板上均勻“走”墨,“吃”好油墨。然後用清水固定石面印版,使印版與石面密合,利用水和油不相容的原理,圖文印版先上水後上墨,圖文“吃”均勻墨,覆蓋上承載物、墊紙、承受壓力的橡皮布,放下壓力閘,搖動機器壓力滾,開始試印。如感覺印出的圖文效果可以,正式印刷。如果做套色印刷,先印主色版,此後套印。

此種印刷機複製文獻文物不限承載物,其印刷出的圖文仿真度高。國家博物館用此法複製的文獻文物有:1943年在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勞動大會上,毛澤東為鹽池縣出生的勞動英雄武生華頒發的“生產積極”獎狀,黃埔軍校的畢業證書等。

凸印技術

凸印技術。國家博物館現在使用的是上世紀80年代前生產的鉛印機,為對開鉛印機。現存的鉛字櫃有三個,內有宋體鉛活字,字號從特號字至7號字,有近30萬字左右。鉛活字櫃分內盤和外盤,外盤有420個常用字,內盤有6196個部首,另有各種型號鉛空幾萬個,高空上百個。

鉛活字印刷技術。先看原件撿鉛活字。撿鉛活字時切記在通篇文章中從開頭到結尾出現的同一個字一次撿出,避免重復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撿完鉛活字後進行排印版,排完印版後用版鎖固定好,並要看原件校對,校對完印版圖文與原件無誤之後,再次把圖文印版用版鎖固定好,製作印版完成。

下一步是研墨、調墨(鉛活字油墨濃度太稠,尤其是陳墨更稠,印刷時若不稀釋無法使用,使用時用調墨鏟從墨桶中產出,放到調墨玻璃板上,加入一定量的6號油或0號油調試,使其有一定的流動性;調試的油墨流動性要適中,油墨稀釋過高,油墨過大,造成局部印刷稿出現糊版、髒版的情況,油墨濃度過稠,墨量不足,印稿出現深淺不一的情況)、上墨,啟動機器使墨輥“走”墨、均勻“吃”墨,之後上圖文印版,讓印版上的圖文均勻“吃”墨;調試續紙版台,續紙啟動鉛字機離合器,推上印刷壓力閘,開始試印。觀其印刷圖文,是否達到複製要求,達到複製要求時,正式上承載物進行印刷。

此種機器不限承載物,印出的圖文墨跡厚重,圖文邊沿有明顯的壓印痕跡,閱讀時感到舒適。用該方法已複製文獻文物達上百種,如複製的“1950年關於生產救災的補充指示”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