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合音樂IPO在即 音樂版權在如今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財聯社】(上海 研究員嚴沁雯)訊,正所謂有錢才能做好生意,華語音樂市場的“份額老大”太合音樂也啟動IPO了。

近日,《財經》雜誌旗下新媒體《晚點LatePost》報導稱,太合音樂已經啟動IPO,上市地點將在A股。

作為國內最大的音樂版權唱片公司,太和音樂上市的消息頗受業界關注。據報導顯示,太合音樂啟動IPO已經有一段時間,目前公司正在積極向外出售版權以創造利潤。

從獨立廠牌到最大音樂版權公司

據太合音樂官網顯示,憑借自有+代理的方式,公司擁有1200萬首正版音樂資源,旗下包括太合麥田、海蝶音樂、大石音樂等廠牌。回顧過去40多年的音樂產業變遷,太合音樂的最大版權庫並不是一天形成的,而其版權的發展歷程,也影響著音樂市場版權格局的變化。

時間回到中國唱片業的黃金時代——90年代,在幾個熱愛音樂年輕人的美好憧憬下,麥田音樂成立。高曉松、尹青、鬱冬、老狼,這幾個麥田音樂的“創始會員”至今都是校園民謠的主要代表。

1996年宋柯入主,正式“打開”了麥田音樂。高曉松作品集《青春無悔》、1999年的“紅藍白”系列(樸樹《白》,葉蓓《藍》,尹吾《紅》)、葉蓓的《純真年代》還有樸樹的《我去2000年》,麥田音樂為內地音樂圈輸送了不少人文經典,由此成為頗具影響力的獨立音樂品牌。

不可否認的是,麥田音樂不乏對音樂的熱忱,也在發掘優秀音樂人方面有所貢獻。然而,公司為了好音樂卻疏忽了唱片產業的成本問題。2000年,麥田音樂被華納收入囊中,逐漸注重商業化發展。

2004年,麥田音樂脫離華納,並找到新的投資人——太合傳媒,太合麥田隨之成立。也是在這一年,“超級女聲”剛剛誕生,誰也沒有想到,一年以後,第二屆“超級女聲”引爆全民選秀,給內地音樂圈寫下了重重的一筆,冠軍李宇春憑借著超高人氣讓全國觀眾記住了名字。太合麥田抓住時機與其簽下5年唱片合約,靠著這位選手與日俱增的人氣,太合麥田的名字成功走進“飯圈”。

然而,在互聯網音樂平台的“攻擊”下,唱片業開始走下坡路,於是在2011年,轉折點出現。這一年,宋柯提出要改行賣烤鴨,還發出“唱片已死”的哀歎。此舉不僅在音樂圈鬧得沸沸揚揚,還徹底影響了中國的音樂版權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的2010年,我國開始開展“劍網行動”,網絡盜版音樂成為打擊對象,音樂平台為了存貨必須購入版權,版權隨之成為“商機”。另一方面,宣布要改行的宋柯在高曉松介紹下加盟恆大音樂。據新京報報導,當時恆大已經收購了3000多首歌曲的版權。有媒體爆出,宋柯的改行哀歎是在故意唱衰中國音樂產業,乘機低價搜刮版權。

是否是故意為之未有定奪,事實是無數公司加入了“版權爭奪戰”,這裡面既包括傳統唱片公司也包括互聯網巨頭,撐不下去的小公司被收購,版權越來越集中。

2013年底,阿里收購了天天動聽,與旗下蝦米音樂合並;2014年海洋音樂並購了酷狗、酷我,隨後又被騰訊於2016年7月並購;太合麥田則在2015年與著名的海蝶音樂、大石版權正式聯手,成功佔據華語音樂市場最大份額,而其背靠的巨頭也浮出水面——2015年底百度將音樂與太合音樂合並,2016年3月,百度成為太合音樂股東。

2016年之後,網易雲音樂崛起,音樂流媒體的發展使得音樂市場再度硝煙彌漫,激烈的音樂版權大戰就此展開。太合音樂在一輪又一輪融資的同時繼續收購其他唱片公司,鞏固了版權巨頭的地位。

版權市場規模日益增長 傳統版權業務卻面臨風險

在人人爭搶版權的同時,政府接連頒布的保護政策也使國內音樂版權的商業化進程加快,中國的音樂版權市場規模在與日俱增。

據艾瑞谘詢,2018年,中國音樂版權市場規模達到188.3億元,相較過去幾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

來源:艾瑞谘詢

由此看來,版權庫資源豐富的太合音樂似乎正好站在了風口上。然而,對於太合音樂這樣的唱片公司來說,傳統版權業務真的這麽好做嗎?

流媒體音樂平台爭奪話語權

艾瑞報告數據顯示,在2018年,用戶端(To C)的數字音樂平台總收入達到76.3億元,其中來自於用戶付費的收入為45.2億元,佔比達到接近60%。數字音樂時代,流媒體音樂平台在逐步爭奪上遊版權商的話語權。

在移動互聯網佔據大眾生活之前,唱片廠商(版權商)佔據著主導地位,包攬了藝人的培養、包裝,以及對音樂進行創作和銷售。現如今,流媒體音樂平台的迅猛發展改變了音樂產業鏈的格局,內容創作者和分發銷售渠道逐漸強勢。

首先,流媒體音樂平台也有版權優勢。華創證券整理目前國內音樂版權的現狀。下圖顯示,除了太合音樂,騰訊、阿里、網易雲擁有的版權並不在少數。

其次,除了為用戶提供強大的音樂服務,流媒體音樂平台還能進行上遊音樂製作、音樂人的培養,以及渠道銷售。更重要的是,流媒體借助平台的流量優勢扶持原創音樂人也給其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扶持計劃成為了當下流媒體的主要趨勢。

以網易雲音樂為例,該平台將扶持音樂人列為“重要的戰略方向之一”,先後推出“石頭計劃”和“雲梯計劃”等扶持計劃,還推出了“雲豆現場”布局線下演出市場。

頭部市場不是主流 版權互授削弱版權地位

與全球市場不同,在當今國內的主流音樂平台中,來自頭部市場的曲目並不佔絕對地位。

艾瑞谘詢在報告中提到,中國用戶對於音樂有著更加多元化、離散化和集中度低的偏好。目前中國有超過50%的音樂版權分散在三大唱片公司之外的獨立音樂製作人、工作室、及其他唱片公司手中,主流音樂平台播放的曲目中超過80%的音樂也來自於長尾市場。

除此之外,隨著行業版權互授的實施,獨家版權並不能構成行業壁壘。

2017年,因為“獨家版權”等問題,國內各平台被管理部門約談,隨後騰訊音樂與阿里音樂達成轉授權合作;2018年,網易雲音樂與騰訊音樂達成版權合作,又與阿里音樂達成版權互授。在這一趨勢下,僅僅擁有獨家版權並不能對競爭對手構成威脅。

太合音樂路在何方?

上文可以看出,傳統版權業務的競爭力越來越小,作為坐擁海量音樂版權的音樂集團,太合音樂要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

除了版權業務,太合集團還包括在線音樂業務——2018年由百度音樂升級而來的千千音樂,不過,與眾多主流音樂平台相比,這一業務的發展仍有較大考驗。

除此之外,太合音樂也有線下演出業務——麥田音樂節。在今年,剛剛滿兩歲的“麥田音樂節”因為周杰倫、蔡依林、楊乃文等頭部歌手的加入贏得了巨大的流量。然而在此背後,太合音樂卻面臨著賠錢的可能。

據了解,比起演唱會動輒上千的票價,音樂節幾百一張的票價算得上“良心”。每年都有無數音樂節在中國舉辦,然而能夠真正實現盈利的卻是寥寥。根據音樂財經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只有20%的音樂節能夠實現盈利,大部分都處於虧損的狀態。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重金邀請如“雙J”這樣的大牌藝人可能給音樂節帶來巨大負擔。

那麽,太合音樂還能那些方面利用自己的優勢呢?

財聯社注意到,太合音樂控股子公司Lava熔岩店鋪音樂的目標客戶是店鋪,為其提供音樂解決方案。據官網顯示,該公司音樂設計服務涵蓋商場、餐飲、汽車、麗人等近300個行業。

艾瑞谘詢在報告中曾提到,雖說流媒體平台服務的用戶端正蓬勃發展,中國企業端 (To B) 數字音樂市場的發展卻仍處於起步階段。

在產業鏈上遊,內容創作者內容輸出渠道有限,其音樂版權的價值無法得到完整的體現;而對於下遊的企業用戶而言,即使有意識要為版權付費,也面臨著渠道對接的難題。因此在中國音樂的企業端市場,缺乏規整的商業模式及專業的版權運營。

在用戶端之外,企業端是否會給公司帶來更多想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