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模擬練習-每日一案(第695期)

邱某,男,45歲。3日前發熱惡寒,咳嗽咽痛,余投麻黃湯,葯後汗出熱退,咽痛大減。唯神疲乏力,汗綿綿不止,動則益甚。口燥咽乾,頻頻飲之仍不解渴。咳嗽氣逆,痰少而黏。飲食乏味,大便不硬,小溲短黃。舌尖邊紅赤,苔薄白。脈象弦細略數。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理中東加味(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任某,女,42歲。連續三載,每至冬大便乾秘,兩雲日一行,先頭甚硬,摒氣用力許方釋重負。常服三黃片,然服之可通,停則復秘。2006年11月9日初診,雲解便為每日之頭等大事。

觀其形容不悴,談笑風生,舌質淡,苔薄潤,知病無大礙。詢知飲食尚可,腹不滿痛,背惡寒,足脛冷,小便利,無經帶(子宮已全切),口不乾苦。切得脈象沉細,診得腹軟不痛。

觀其脈症,此脾陽虛,中氣不足證也。蓋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冬令陽氣潛藏,溫運之力銳減,煦濡之能不足,是以冬病夏不病也。然中氣不足,何以飲食如常?

日胃主納,脾主運,胃強脾弱,故納谷如常而運化有變,不能為胃行津而秘結滯澀也。三黃苦寒,折損陽氣,施於本證,實捨本逐末。此舉無疑雪上加霜,長此以往,陽氣益虛,便益艱難。

求本之治,宜溫陽益氣,補中健脾,倘津液布達,則其便自暢。

擬理中東加味:

黨參10g 白朮30g 乾薑10g 炙甘草10g 附子10g 肉蓯蓉30g 三劑

二診:患者喜形於色,謂今日解便不難,背寒足冷亦輕。僅三劑,便釋縛脫艱,著手成春,理中湯功垂竹帛,信之不誣。原方五劑。

解說:理中湯為太陰脾家虛寒證之治方,以下利為多見,治便秘同一理也。方中四葯原著等量,餘倍白朮者,以其運脾行津、通便力巨也。何以知之?《傷寒論》174條「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雲也。

原文複習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傷寒論》第396條: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各家論述

《傷寒明理論》: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臟也。脾胃應土,處在中州,在五臟曰孤臟,屬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獨治在中,一有不調,此丸專治,故名曰理中丸。人蔘味甘溫,《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蔘為君;白朮味甘溫,《內經》曰:脾惡濕,甘勝濕。溫中勝濕,必以甘為動,是以白朮為臣;甘草味甘平,《內經》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先甘劑,是以甘草為佐;乾薑味辛熱,喜溫而惡寒者,胃也,胃寒則中焦不治,《內經》曰:寒濕所勝,平以辛熱。散寒溫胃,必先辛劑,是以乾薑為使。

《醫方考》:寒者溫之,故用乾薑之辛熱;邪之湊也,其氣必虛,故用人蔘、白朮、甘草之溫補。

《古方選注》:理中者,理中焦之氣,以交陰陽也。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為陰陽相偶之處。仲景立論,中焦熱則主五苓以治太陽;中焦寒,則主理中以治太陰,治陽用散,治陰用丸,皆不及於湯,恐湯性易輸易化,無留戀之能,少致和之功耳。人蔘、甘草甘以和明也,白朮、乾薑辛以和陽也,辛甘相輔以處中,則陰陽自然和順矣。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