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生到死的古訓: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百歲人仙

中國的先哲們喜歡用獨到的視角審視人生百態,他們喜歡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語言指點江山、世態。

比如對人從生到死的概括,莫過於那句中國人都喜歡引用古訓: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麽?九十老童唄。

十歲不愁:玩是兒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貪玩而無所事事者多是被稱為沒心沒肺、遊戲人生。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鬧,是發泄。

二十不悔:中國人喜歡講自古英雄出少年。縱覽歷史少年才俊代代輩出,他們或為國為民血戰沙場或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成為中華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無怪乎偉人感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世界寄托在你們身上。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說他三十即建功立業後,三十就成了中國人特別是父輩衡量男兒(子孫)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養活自己。在孔夫子之後的漫長歲月裡,眾多的儒家學究們,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負著祖宗、下牽引著兒女的男人們學業有成、事業有成的又要傳承中華文化傳統的標杆。

古時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業的早,他們十五六歲即可婚娶,二十來歲即兒女繞膝,不到四十不乏兒孫滿堂。

三十而立也是應當之事。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煩,即便二十多歲讀完大學,依然為找工作奔波,為買房子蝸居。

為減輕生活負擔丁克,為躲避人世紛爭偶居。漂泊不定的事業確定了他們漂泊不定的人生。

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歡說半輩子過去了,聽的多了見的也多了,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麽看不透的了。

此語很有點北方諺語“年過中秋月過半”,意即這一年這一月過了中秋過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歲月也就過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感慨。

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歲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靈會留下無法磨滅的記憶之痕。就像西方心理學家把記憶描述成痕跡線段。

於是,這些線段記憶幫助四十年閱歷的人參悟人生,對世間百態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會因蠱惑而沸騰,不會因誣言而頹廢。

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會常常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會發現自己今天走過的人生路其實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從小到大,老天還是公正的,它盡可能公平的給與每個人平等的機會。只是有些機會我們意識到並抓住它,而有些機會從我們手中滑失過後很久,我們才意識到那些機會的寶貴。

特別是當和我們當初條件相當的同伴,在同樣的機會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後,這時的感悟一定會痛徹入腑。

於是人生就走成五十歲時回頭看的那條路,這裡的必然和偶然常常會交織成“性格決定命運”的認同。

六十耳順:六十歲的人還有“老牛自知黃昏晚、不待揚鞭自奮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雄心壯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偉人就是努力做偉人的人。

六十了只想以尋常之心做尋常之事,安度晚年,頤享天年,況且他又在六十年的風塵中洞悉了人生。

七十古稀:杜甫詩雲人活七十古來稀。其實中國老百姓更多的則認同七十古稀是源於孔聖人73仙逝,孟聖人84燈枯。

故國人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喜歡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你想兩位聖人也就活了七八十歲,我們個平頭老百姓還想多高壽。

這種千年傳承的情愫既有安慰也有超越的好勝;其實到古稀之年更應該想想自己年輕時是否學業有成,中年時是否事業有成,老年時是否兒女成長有成。做到這三點,於天於地於己安然。沒做到這三點,人生會有些些許許的遺憾。

八十耄耋:很佩服創造耄耋兩字的先哲。(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

九十老童:中國的老人即便闖過七十三,對八十四依然是負擔重重。

一些看起來不錯的老人在這道坎前闔然長逝,有些看起來病病怏怏的老人闖過這道坎倒是一天天精神起來,頑強地奔九十而去。人生真的是很奇怪的噢!

百歲人仙:人活百歲已和神仙無太大差異,活著是段活歷史,走了是個記錄。家有百老,兒孫有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