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洪章:抓住新機遇,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與開放

  意見領袖丨東北亞經濟研究院

  東北經濟的歷史與新生(第四講)

  本文作者:王洪章(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  

  2003年,中央下發了11號文件《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乾意見》,這個意見標誌著國家層面的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啟動實施,也預示著東北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基地將獲得新生。當我們步入21世紀時,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時,東北經濟與社會發展應該也必須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新生。這個新生就是東北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實現東北經濟的第二次騰飛。獲得新生可以從兩個方面努力,這是40年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和實現路徑:一是開放,二是改革。抓住這兩條才有希望實現全面振興。在東北振興中開放,主要的內容是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就是“向東方”。

  一、東北亞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合作區

  國際上對東北亞區域的認定是廣義的,包括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朝鮮以及蒙古國在內的廣闊區域,一共是6個國家,土地面積是2 880萬平方公里,人口是17.5億人,GDP總量是22.3兆美元。東北亞是目前全球範圍內覆蓋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地區,無論從土地面積還是人口數量和GDP來講,都是排在前面的(見表13-1)。

  另外還有一個定義範圍,即在東北亞經濟研究院編纂的《東北亞經濟發展報告2018》中 ,把範圍限定在:中國東北三省,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再加上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國四個國家。如果按照這個範圍,東北亞的土地面積是1 426萬平方公里,GDP是8.57兆美元,佔亞洲 GDP的29.7%,人口是3.4億人。如果按狹義的東北亞區域比較,面積僅次於北美自貿區,東北亞各國的進出口額也達到了31 821億美元,佔亞洲的18.8%。東北亞地區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要素稟賦優勢,經濟發展比較活躍,既涵蓋了日本、韓國等經濟發達國家,也包括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蒙古國等具有較大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經濟體。

  經濟增長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技術、資源、市場,從這個角度講,東北亞整個區域都具備。而區域合作的物質基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地區經濟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二是產業的梯次結構。

  從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來看,日本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家,韓國是新興的工業國家,這兩個國家的優勢是資本和技術,但這兩個國家的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貧乏;而中國的優勢是有較好的工業基礎,有廉價且技術水準較高的勞動力以及廣闊的市場;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和蒙古國,除了有相應的市場之外,像礦產、生物、油氣等自然資源豐富。因而東北亞可以說天然地具備了實現經濟合作的內在和外部的基礎與條件。

  從產業的梯次結構看,東北亞區域產業結構也存在著梯度差異與同構的雙重特徵。日本、韓國產業結構層次比較高,在其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過程中所轉移出的產業技術,尤其像機械、電子、化工、醫療等,對我國東北地區產業技術改造與升級將起到重要作用。俄羅斯在20世紀50年代與東北曾經有過密切的產業合作和技術交流,與我國東北區域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國特別是東北的輕工產品和紡織產品與俄羅斯有很強的互補性。

  除了區域合作的物質基礎之外,市場潛力也非常巨大。這個市場潛力不僅僅存在於中國的內地、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部,還有與東南亞經濟區域連接的市場,而且東北亞、東南亞這兩個經濟區域在歷史、現實和區域合作上也佔據著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優勢。東北亞區域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有區域合作的天然優勢,且潛力巨大,區域經濟發展的潛能促使各國不可不重視東北亞的區域合作問題。

  在東北振興和對外開放戰略上,抓住這個重點,就可以推動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再上一個新台階,而且也可以帶動整個東北的經濟發展,促進東北振興。當然,從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歷史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還需要各方面付諸艱辛和努力,因為東北亞也是當今世界地緣政治狀況比較複雜的地帶之一。

  儘管在20世紀80年代亞洲的“四小龍”和現在的“四小虎”經濟騰飛的帶動下,東北亞的國別繁榮指數居於世界前列,但區域經濟合作始終未能暢通無阻地揚帆遠航,區域合作的深度、廣度均遠遠不夠,與世界其他經濟區相比(比如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經濟區,甚至東盟經濟區)差別很大。因此,從縱深方向推進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二、東北與東北亞經貿投資往來有堅實的基礎

  2003年以來,在國家提出的(包括中央各個部委的)東北振興的20多個文件中,涉及東北對外開放的文件政策重點是促進東北與東北亞周邊國家經濟上的密切合作。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合作的基礎,東北亞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日本和韓國,東北振興政策當中具體提到了美國和德國,所以把日本、韓國、美國、德國四個國家拿出來作比較。

  東北目前與“東西方”貿易投資的關係,從表13-2可以[A1] 看出,上述4個國家在多數時間裡,東北與其貿易和投資往來都佔據前5位。其中:遼寧省與東北亞貿易往來最多,與日本的貿易往來,從2013年到2017年始終處在第一位;黑龍江省、吉林省對[A2] 美國、德國的貿易及投資體量比較大;遼寧省的經濟貿易與投資的體量均大於吉林省和黑龍江省之和。所以,將東北三省匯總來看,雖然東方和西方都是東北地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是從總體上講,目前東北地區與東北亞貿易往來更加密切。

  在當前美國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衝擊世界開放合作的背景下,加上全球新冠疫情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強烈衝擊,因為東北亞的地域關係,東北振興和對外開放的重點在於“面向東方”的對外開放合作,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而且在當前尤為珍貴(見表13-2)。

  三、東北亞區域合作共識較多

  東北亞區域合作過程中儘管有很多掣肘,但是機遇始終存在,東北亞各國都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共識,這個共識其實從20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從改革開放初期,20世紀70、80年代日本實施的所謂“雁型模式”開始,東北亞就已經有了初步的產業分工合作的基礎,日本將過剩產能和比較劣勢產業逐步向東亞國家轉移,造就了包括韓國在內的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飛速發展。

  20世紀80年代開始,東北開始融入“雁型模式”經濟結構當中,先後承接了來自日本和韓國的產業轉移,與日韓形成了高附加值鏈條與低附加值鏈條、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互補的梯次分工體系。當然,我們仍處在產業鏈中終端的加工貿易和代工階段,並且初步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和製造能力,為進一步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階段,東北亞的價值鏈分工和經貿往來,主要以中日韓在資源、資金、技術方面的互補性合作為主,還談不上區域合作。原因是,相比之下,俄羅斯並未融入全球化的大潮中,錯失了借助新型國際分工體系,發展國民經濟的有利時機;朝鮮也由於特定的地緣政治關係,經濟並未融入區域中;蒙古國仍處在經濟待開放、待活躍的階段。所以,在20世紀70、80年代,東北亞各國和地區並未形成高度互補的經濟區域價值鏈分工定位和產業合作機制。

  如果再追溯到更早的時期,20世紀60年代,東北亞各國合作意願開始逐步加強,合作構思紛紛提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興起,與建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有關的經濟圈概念,如“環日本海經濟圈”“黃海經濟圈”“環黃渤海經濟圈”等,以及區域經濟合作設想已經躍然紙上,激活了東北亞乃至亞洲經濟體對區域經濟合作的美好願望。

  還有20世紀90年代初期,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的動議——“圖們江次區域國際合作開發項目”——對圖們江開發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東北亞區域次區域合作迄今為止最大的國際組織動議。隨後,中國、俄羅斯和朝鮮三國曾一度簽訂了官方協定,後又有韓國和蒙古國加入,也曾經運作設立跨國的管理機構。回顧這些歷史,說明東北亞各國在區域經濟合作上大方向一致,共識多於分歧。

  四、中國對東北亞區域合作政策豐富,東北在深化對外開放中將再獲新生

  進入2000年以後,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東北亞區域的次區域合作探索又掀起了一個高潮。這個高潮是,我國制定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朝鮮中朝黃金坪經濟區、羅先特區、清津等經濟開發區建設開始起步,俄羅斯遠東大開發提上議事日程,韓國對朝鮮“陽光政策”的深化,日本對東亞合作態度也轉趨積極,日本政府也在構思和推動東亞共同體的建立。特別是我國2003年提出“東北振興”作為國家戰略,在對外開放方面,賦予了東北更多的政策和支持條件,比如對新區建設給予厚望,至今為止全國有18個自貿區,其中東北有2個——遼寧自貿區和黑龍江自貿區,全國國家級19個新區,東北有3個——大連金普新區、長春新區、哈爾濱新區。東北振興戰略自啟動以來,沿邊、沿江、沿海對周邊國家開發、開放力度逐步加大。近20年,國家加大力度推動圖們江區域國際開發,並且按照“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推動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批準滿洲裡、二連浩特兩個城市建立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批準琿春國際合作示範區,批準綏芬河到東寧的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

  另外,國家在推動東北對外開放中,批複建設了十幾個產業集群:大連的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中德沈陽高端裝備製造業園區,中新吉林食品合作區,中俄、中蒙、中日、中韓產業投資貿易合作平台,以及中以、中新合作園區,大連中日韓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再有,在東北,僅各類保稅區,國家就批複了多個:沈陽、哈爾濱、大連、綏芬河等,特別是哈爾濱保稅區,在原來批複的基礎上,現在又有了新規劃,正在按照“一個平台、兩個中心、三大集群”進行建設和擴容。

  這些戰略性的、東北振興中的對外開放布局,使東北亞的對外開放能夠在當前複雜、嚴峻甚至暫時不可逆的國際經貿關係環境下逆勢而上,並能夠邁上一個新台階。數據顯示,近年東北對外開放成果頗豐,遼寧省在2019年全國進出口形勢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對韓、對俄出口增加9%以上;吉林省2019年利用外資增加21.2%,增速高於全國18.6個百分點;黑龍江省2019年也實現了逆勢增長,進出口增長6.7%,其中出口增長18.8%,全省利用外資增長15.6%,新設立外資企業增長25.4%。所以,東北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政策,發揮優勢,利用地處東北亞有利的核心地帶,盡早迎來對外開放的新曙光,在區域合作中再獲新生。

  五、要充分落實和利用好國家對東北亞提出的區域經濟合作的各項政策

  (一)充分利用政策優勢,“莫使金樽空對月”

  東北在對外開放中要充分利用國家賦予的各項開放政策,所達成的共識,已有的經濟、環境和互補條件,辦好面向東北亞合作的各類新區,特別要突出產業集群優勢。這些產業集群可以以戰略新興技術和產品為主導,對接東北亞,特別是日本的“新經濟增長戰略”和韓國的“新北方政策”,爭取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現代支付、新產業供應鏈、交通革命、健康養老、舒適生活、金融科技等方面深度合作;利用好新區產業集群,使產業集群成為東北振興中對外開放的“領頭羊”;通過產業集群取得先進技術,通過產業集群使東北的一些現代技術、現代科技與東北亞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相互結合、相互融通。

  (二)加大開放力度

  要充分利用我國加入世貿後近二十年取得的成果,這個成果是消費結構升級、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效果突出,並且實現了以日韓價值鏈分工的反鎖定。儘管我國的主要技術和產品被鎖定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中低端,但中國製造的產品開始反噬日本、韓國,比較典型的是白色家電,而且有一些技術並不完全依賴日韓。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在對外開放中保持勞動密集型初級產品為主出口的同時,逐步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為主轉變。

  目前,東北出口日韓的主要是農產品、紡織服裝、鋼材、機電、汽車零組件、木製品等傳統優勢產品,進口商品主要以化工產品、機電產品為主。在進口這些產品的同時,也進口部分日韓高新技術產品。當中國在向知識密集型產品出口轉變的同時,東北對日韓出口也會隨著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逐漸出口知識密集型產品。

  從長期看,中日韓面臨著從產業內分工競爭向產品內分工競爭的轉換。特別是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湧現,如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5G的應用,可能會產生高層次的技術競爭,並帶動國際分工體系的深刻調整,這是發展的趨勢。但是,目前基於現有產業和產品價值鏈分工的合作基礎以及東北亞各國的互補關係,中日韓仍然是合作大於競爭的關係,仍居經貿關係的主流。中國與日本、韓國的進出口額均佔這兩個國家進出口額的20%以上,這麽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說明合作基礎依然牢固、合作潛力仍然巨大。

  從經貿合作優勢互補的基點出發,東北特別是遼寧省的沿海經濟帶,要繼續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承接來自日本、韓國的產業轉移,已承接的產業要服務好、維護好。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我們可以側重研究過境運輸,港口通行的便利和暢通的政策。黑龍江省應進一步借助地緣和省內外對俄產業園的優勢,提升與蒙古國、俄羅斯等國經貿合作層次,並帶動整個東北、華北及其他省市對蒙、俄的經貿合作,因為很多產品和技術不僅僅是東北、華北,更多是國內其他省市地區的。吉林省可在圖們江次區域開發以及東北振興對外開放的大戰略下,在東北亞各國家關係好轉的基礎上,繼續重點抓好圖們江次區域的合作和開發。當然,圖們江的開發需要在開發合作的重點和路徑上認真選擇,逐項突破、循序漸進。因為頭緒較多,有些產業的條件並不具備,應該在重點和容易之處突破,重點在成效上下功夫,使聯合國關於圖們江區域開發的動議能夠見到成效,落到實處,取得良好效果。

  另外,東北亞各國服務貿易的合作潛力也是巨大的。從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由於東北亞各國產業和經濟發展處於不同階段,東北亞的服務貿易合作並沒有全面展開。回顧東北對外開放中的數據,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比較低,特別是生產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滯後的,所以在東北對外開放中,在東北經濟振興中,技術服務、信息、金融、物流、法律、會計、租賃等服務貿易合作的空間非常廣闊。

  在服務貿易方面,東北可以進一步尋求主動,以兩個自貿區、三個新區和東北其他的合作園區、循環經濟試驗區為平台,以東北現有的現代服務業為基礎和需要,提升服務層次,尋找合作機會。因為開發區、試驗區、合作區、新區有相對比較完善的基礎,也有支持區域發展的政策,特別是政府的負面清單制度,可以為這些服務貿易(特別是生產服務貿易),實現良好合作和引進一些先進技術提供堅實基礎,並且以此為突破口,帶動其他經貿合作。

  六、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東北亞各國的歷史機遇,需要逐步創造,持續推動

  (一)借助國家關係改善之機

  目前,東北亞各國促進區域經濟合作意向明顯。比較來看,經過冷戰後幾十年的發展,世界不同方向上的區域、次區域合作,已經成為各國共識,面對少數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及國內經濟壓力,強化區域合作已成為必然的選擇。各國合作意願進一步加強,東北亞各國在區域合作過程中雖有顛簸,但也在前行。

  多年前,俄羅斯曾經提出大力開發遠東地區,中俄關係也在我國實施東北振興戰略之後,提升了戰略合作層次,也必然會帶動經濟合作的深入。中韓雙邊經濟合作也逐漸突破一些瓶頸,實現了復甦;中韓自貿協定的簽署,為兩國經濟增添了新的增長點。中日關係朝著“化競爭為合作”的方向努力,逐步實現,有望扎實推進。最近一兩年,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重啟並往前推進,朝鮮也在朝著著力發展經濟建設的方向努力。從這些現象看,東北亞區域合作擁有強勁的內生動力,前景看好。

  (二)需要挖掘經貿與投資合作的潛力

  東北亞區域內銷易額就其比重來看,中日韓三國佔絕對的主導地位。東北亞五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都是中國,貿易產品主要是機電、化工、礦產、紡織、農產品、木製品等。

  從貿易特點看,中日韓之間以水準貿易為主,與俄羅斯、朝鮮、蒙古國之間是以垂直型貿易為主,所以在挖掘貿易的潛力方面,要區分和研究這兩者的差異和特點,針對東北亞不同的國家,確定不同的對外貿易政策和策略。

  隨著各國國內生產和生活消費的升級,以及進出口產品的優勢互補,東北亞各國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在擴大貿易空間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提高貿易產品標準、提高產品質量、滿足消費升級需要。

  在投資方面,東北亞區域內投資空間和潛力也比較大。2017年,東北亞各國和地區的投資額達到3 055億美元,但區域內各國和地區對華投資規模不大,僅83.36億美元,佔我國吸收外資的6.5%;我國對俄、日、韓、朝、蒙的投資僅為26億美元。從總體上看,東北亞區域國家產業投資規模小,東北在投資合作上需要加大力度,拓展空間,實現引進外資的多元化,比如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等軟體業、高新技術產業、醫療健康服務業等,這些產業可以與東北的傳統產業融合、創新,有的還可以和自然環境相映生輝。

  (三)要突破技術合作方面的困難

  我國東北地區的綜合科技實力總體上比較強,但整體水準、綜合實力居於日本、韓國之後,而在某些領域則高於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因此,我國東北地區在東北亞技術合作中存在技術引進與技術輸出的雙重能力,但在技術合作中,日本的高精尖技術壁壘嚴重,因此東北與俄羅斯、韓國技術合作的領域應該更為廣泛。

  從宏觀上看,由於東北亞地區整體技術水準與美國、歐洲相比尚存在差距,而東北亞多數成員國在高精尖技術領域的合作對象基本是美國和歐洲,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區域內在技術合作上既有競爭,又有供求耦合或可對等交換的技術領域。東北可以向周邊國家提供具有傳統優勢且為對方所需的技術,比如農業、食品加工、生物製藥技術等,同時東北也可以積極引進日本、韓國可以轉移的、東北又需要的一些非尖端技術,比如機械、電子、化工、紡織等工業技術。

  東北振興過程中技術開發和科技水準是關鍵,所以東北亞各國的技術合作是重點。技術合作要充分利用多元化合作的方式,比如一次性技術交易、許可交易、技術聯盟、承包工程和管理與特許專營合約等。從專利上看,2017年日本的專利申請是4.8萬件、韓國是1.6萬件,而東北不到5 000件。所以,在技術方面,日本可以算是東北亞技術輸出大國,韓國的終端技術也具有相當強的實力。日韓在經貿合作中的技術許可交易,值得東北在技術合作中借鑒,通過技術許可交易引進一些相對先進的技術。韓國在20世紀60、70年代通過技術許可交易,從日本大量引進了從中低檔技術到資本和信息密集型各類技術。俄羅斯、日本、韓國有一些技術在其本國沒有深入開發的必要和可能,但是對於其他國家產業發展十分有用。比如日本的工業基礎技術,在東北的產業工業當中可能是比較先進的,可以引進用於改造我們的傳統產業。

  除了技術合作之外,技術聯盟也是比較好的合作形式。日本、韓國和俄羅斯這三個國家與歐洲、北美等技術發達國家之間建立了很多技術聯盟,如日本豐田與美國通用汽車建立的技術聯盟。俄羅斯的技術聯盟也有可借鑒之處。俄羅斯有很多的高科技研究與開發機構,水準也是很高的,但俄羅斯經費比較緊張,所以影響了科研活動的深入進行,西方的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已經與俄羅斯研發機構建立了技術聯盟,並注入了大量資金。這樣的好處是,在維持其科研活動的同時,可以避免因為技術人才和信息向其他跨國公司流動,引起國際技術競爭,避免無序的競爭。

  我國東北地區大型企業集團在加強自身技術研究開發能力的同時,可以以我們的優勢和長處,比如開發開放試驗區的平台優勢、產業投資貿易合作平台優勢、財稅政策優勢(例如新購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的返還稅金抵扣、加速折舊、擴大企業研發費加計扣除稅收優惠政策)以及金融和資金方面的優勢,如建立中俄合作發展基金等。通過這些優勢和政策,東北可以與東北亞各國的企業集團建立技術聯盟,致力於以技術聯盟開發某一領域的技術和產品,這樣可以降低風險。另外,俄、朝、蒙所需要的一些技術,而我們又比較成熟且並非敏感的技術,也可以采取技術聯盟的形式,實現深度的技術合作。

  在技術合作方面,東北的優勢非常明顯,東北有眾多的中科院科研院所和各部委所屬的科研機構、技術開發中心。在當前體制改革和創新建設中,要把這些優勢、科研院所的作用發揮好,把與東北亞有關國家的技術合作,特別是技術聯盟合作方式放在重要位置。當然,由於受國情差異較大的影響,這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同時又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大家還要加深相互了解,加強溝通。但是如果選準了突破點,找準了方式和辦法,並且有一點成果,再深入下去就水到渠成了。

  此外,現在國際上還有比較成熟的特許經營和管理合約的合作方式。上面講到服務業的發達程度時,這種方式對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將起到提升和接續作用,是正相關關係。而東北與東北亞在服務領域的合作層次目前很低,近些年服務業的發展和其他產業增長相比有些欠缺。 可以看到,當前經濟發達國家一般都是服務業大國,所以在與東北亞各國合作過程中,應該把技術服務合作作為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一環。剛才提到的特許經營合約形式,即可以在區域內利用相互的品牌、專有技術、經營管理模式與他人資本相結合,引進技術,擴大經營規模,達到技術和品牌價值的擴張和經營模式的克隆。

  還比如管理合約技術的吸收和實踐。凡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競爭得勢的企業,無不具有管理優勢。在東北亞區域內,特別是日韓,有先進的管理辦法和高水準的管理技術,可以吸引具有管理優勢的國際企業,經由合約安排來承擔全部和部分的管理任務。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大多採用顧問的方式進入企業管理。目前在賓館、餐飲等非生產性服務業,通過管理合約方式,交由有經驗的國際企業管理,但在工業及生產型企業中的管理合約技術的使用相對較少,東北亞各國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間。這些管理技術方面的合作,可以提升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的佔比,彌補生產性服務業的短板,如果利用好,也將極大地提高東北企業的管理水準。

  七、起帆遠航的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

  未來東北亞區域的繁榮與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個重要的選擇,也應該是唯一的選擇。在一體化過程中,有賴於各國價值鏈分工的協調性和互補性,更有賴於各國政府基於區域經濟長治久安所做出的戰略調整和通力合作。我國東北與東北亞其他各國的經濟合作還處於區域內尋求深度合作的階段,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路還很長,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是方向和目標不應改變。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時,提出激活東北亞經濟圈的倡議,這個倡議對今後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有三個方面需要我們去努力。

  (一)要做好戰略銜接

  如果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取得經濟發展和合作共識,在區域合作道路上將會事半功倍。所以,在現階段,可以推動東北亞各國經濟戰略、發展戰略方面的銜接,比如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可以與日本的貿易政策和目標的一些原則和設想進行銜接。在區域合作中,有些合作方式可以研究,有的要大力推動,APEC 21個成員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在促進和建立貿易投資等合作關係方面,體現了全面性、寬領域和高標準。東盟“10+6”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建立,其中“10+5”已經談成,還有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這些區域合作的構思和設想都體現了比過去的一般貿易原則、領域和標準更高的區域合作思路,包括消除貿易壁壘、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政策等等,所以是高標準的,具有很強的時代感且具有部分可行性的高層次區域合作方式。

  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要充分考慮到在區域經貿合作和多邊自貿協定方面,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主要需要考慮到各國經濟政策和經濟目標以及在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區域合作,包括建立經濟夥伴關係,僅有部分可行性不夠,要有全部的可行性,開放度不夠則加入意義不大,而開放度過大、條件過高、脫離實際,實施起來難度也會很大。

  “一帶一路”倡議還可以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構想、蒙古國的“草原之路”計劃實現交錯對接。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與區域合作緊密結合,可能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儘管目前遇到一些困難,但從長期看是必由之路,別無他徑。

  (二)開展多元化區域地緣的經濟合作

  在目前我國推進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應該成為優先發展的方向。而東北地區地處東北亞的核心地帶,在建設方面具有面向東北亞開放與合作的天然責任。

  東北亞經濟合作中已經建立的各種合作機制和開發開放新區以及產業集群,其實在這個基礎上,東北包括內蒙古,已經形成了四個新的格局,即黑龍江省開展對俄邊境經濟合作新格局、吉林省開發琿春和圖們江地區的新格局、遼寧省開放遼東半島的新格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對蒙古國開展邊境貿易為特徵的面向北部東部地區經濟合作的新格局。

  這四個新格局統籌起來看,東北地區正在形成一條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帶。這條開放帶自北而南,以二連浩特、滿洲裡、黑河、綏芬河、琿春、大連6個城市為主要窗口,面向東北亞各國。下一步有可能形成與東北亞各國合作的四大經濟協作區,這四個經濟協作區是東北財經大學有關的專家學者做出的分析和判斷。

  第一個是圖們江三角洲經濟協作區。以琿春為前哨,通過圖們江至通化、長春和哈爾濱這三條放射型鐵路,將沿線城鎮組成外向型的工業城鎮網絡,主要開展與俄羅斯遠東、朝鮮的羅津、清津及沿日本海地區的經濟合作。

  第二個是北方經濟協作區。它是以黑河、綏芬河為窗口,通過建立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嫩江相互連接的內河航運系統,將我國東北與俄羅斯遠東連為一體,形成以內陸邊貿為主的經濟協作區,進一步與日本的北海道、俄羅斯的庫頁島開展經濟合作。

  第三個是環黃海經濟協作區。它以大連為龍頭,錦州、丹東為兩翼,以鞍山、遼陽、沈陽等工業重鎮為腹地,形成整個遼東半島對外開放帶,並與山東半島一起開展與韓國的西海岸地區、日本的北九州地區的經濟合作。

  第四個是草原地帶經濟區。以二連浩特、滿洲裡等國家確定的北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為基點,與蒙古國和俄羅斯北部形成經濟合作區,並與呼和浩特、赤峰及河北相銜接,加快這些草原地帶的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

  如果這四大經濟協作區能夠形成和充分運作,將會把東北地區經濟合作、對外開放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也將對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起到極大的示範作用。

  (三)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克服的困難和問題,可能比任何一個區域都要多

  這個區域內除了貿易不平衡、經濟規模和發展階段的差別之外,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法律、社會管理均存在著巨大差異。所以,從歷史到現在合作的過程中,跌宕起伏不斷。

  現在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建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中,其概念和合作要求、合作標準不同於以往的貿易合作,將是全面的、先進的區域經濟合作方式,合作的層次更高、深度更強、更具有廣泛性。

  這種深度的合作關係將涉及經濟某些方面的基本制度,涵蓋法律、財稅、勞工保護、政府採購、知識產權、綠色增長、監管透明度、市場建設等眾多方面的生產要素,所帶來的影響和衝擊將是巨大的。在這樣的條件和背景下,需要我們著眼於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大戰略、大格局,在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未來趨勢下,有足夠的國際經濟合作、貿易合作經驗,還要有改革的魄力和開放的胸懷,融入國際經貿合作的大環境當中,在國際貿易與合作“向東方”中,實現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突破。

  相關閱讀

  【第一講】王洪章:新中國成立以前東北經濟歷史情況

  【第二講】王洪章:新中國成立以後東北經濟發展及對全國的貢獻

  【第三講】王洪章:東北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本文作者介紹:東北亞經濟研究院是東北財經大學匯聚校內外優勢資源創建為服務國家面向東北亞需求的高端新型智庫、高端學術交流平台和研究人才的培養基地,將為建言獻策、服務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組織、資源和機制保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