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俠客島:央媽懟財爸 一場大改革或將加速登場

  俠客島:央媽懟財爸,一場大改革或將加速登場

  李永華/“俠客島”微信公號

 新浪財經編者按:

  近日,央行和財政部掀起了一場“金融與財政”的大討論。新浪財經借此發起征文:我為央媽和財政爸來勸架。誠邀各位專家、學者、機構一起共同探索解決之道,尋找化解分歧的出路。(歡迎發文到[email protected]

  【相關閱讀】

  徐忠: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

  財政官員回應央行徐忠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為誰積極?

       賈康:指望財政提高赤字配合央行去杠杆,建設性不足

       賈康等:“央財互懟”的背後 深層難題是軟預算約束

  “俠客島”微信公號7月19日消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三年攻堅戰行至中盤,戰事正處於膠著狀態,央行和財政兩大主力極為罕見地公開吵了起來,唇槍舌劍,毫不客氣。你來我往之間,談到的話題也很多,說的都是大事,也都很專業。細細看來,爭執的焦點在於——這場防風險攻堅戰到底怎麽打?

  敵軍主力在哪裡?地方債、房地產泡沫、影子銀行、僵屍企業……共同的特徵都是高杠杆!

  從地方政府、銀行保險再到國有企業,這些大金主為什麽要借錢,還借這麽多,甚至還不想還呢?

  央媽說,地方政府的加杠杆行為是高杠杆風險的源頭所在。財爸沒直接反對。畢竟,那麽大一筆債擺著呢,爸媽看著都著急。如果說,這一點是共識,那就從這裡開始叨叨。

  地方政府為啥要這麽多錢?

  先來講講古。

  王學泰老先生提了一個問題:“讀明清史常常會碰到一個問題,朝廷那麽少的收入怎麽能維持全國的開支?例如,明朝隆慶期間(1570年左右)朝廷年總收入折合白銀3078萬兩;清朝初年,例如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總收入2930萬兩白銀;清嘉道年間(19世紀前60年)總收入約為4000萬兩白銀,直到清末財政收入才突破1億兩。”

  如果不考慮購買力問題,這麽點銀子換算成如今的美鈔,也就十幾二十多億,可辦不了多少事。不過,那年頭,朝廷除了打仗、賑災、河工、養官(當然還有一大幫子皇親國戚)之外,要花大錢的地方並不算太多。

  更何況,皇權不下縣,老百姓“納罷管家糧,便是自在王”,兩不干涉,朝廷要花銀子的地方自然少。有興趣的朋友,可去讀一讀費孝通先生的《鄉村經濟》。

  現在可不行。天下之事,不論巨細,有事找政府,都由政府兜著,哪都得花錢。大的不說,先談小事。一個朋友前陣子訴苦,說她外婆的棺材被當地政府叫人砸了,理由是移風易俗。雖說也給了補償金,可花了國帑後,老太太差點沒緩過勁來。《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就曾親見,江西某貧困縣山區裡農民的土坯房不住了空著,政府組織隊伍拆掉,不僅免費幫忙拆,還給補償。按說,這是德政,怕老房子成了危房不安全,可不幸的是,就這還鬧出過人命官司。

  更要命的是,在GDP作為第一考核指標的鞭策下,各地方政府都得拚命花錢拉動經濟增長,這是最大的一筆支出。張五常就認為,這一激勵下的縣域競爭是我國經濟過去騰飛的密碼。值得注意的是,GDP目標支出責任如此之多,各項事務如此繁雜,各地方政府官員也多有吐槽的。魚米之鄉的某鎮長就曾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本級財政根本不夠用,加上轉移支付的錢,同樣是年年虧空。

  《中國經濟周刊》此前曾報導:十二五”期間的五年中,全國31個省區市,對國家財政“有財力貢獻”的為9個,剩下22個省區市,顯然,則是需要中央財政予以“淨補助”的。

本文圖均為 俠客島微信公眾號 圖本文圖均為 俠客島微信公眾號 圖

  錢從哪裡來?

  到處要花錢,就得想辦法找錢啊。對地方政府來說,錢從哪裡來?粗略來看是三個部分,一是收稅,二是賣地。再不行,就借錢咯。央媽和財爸多有紛爭的如減稅、地方債與地產泡沫等問題都出在這裡。

  財政部數據,今年上半年,地方賣地收入26941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54441億元,其中包含與房地產相關的收入9799億元。

  土地財政依賴程度如此之高,讓房地產泡沫難題變得左右為難,非常棘手。一旦戳破泡沫,就會引發連鎖反應——房價下跌,則地價下跌,地方政府不僅收入減少,手頭以土地為主的資產也貶值,發債就困難,錢更少。對金融機構來說,房價下跌,債主可能還不了錢,呆壞账增多;作為抵押物的房產和土地價值又縮水,抵償不了損失。

  除了各地方自己的收入,中央每年還要給一大把,那就是轉移支付。2017年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支出為66547.99億元。

  金光閃閃的數字看著真多,可偏偏不夠用,各地方政府紛紛舉債。財政部今年1月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12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64706億元。

  當然,因為還有不少隱形債務,對此持懷疑態度的機構和學者都不少,各自估算的數據差距還挺大。

  有意思的是,財政部最近2017年全國財政決算首次披露了各省份2017年底政府債務餘額,具體數據,列位看官自己上財政部官網可以查。

  其中,遼寧省政府債務總額較之前的預算草案多出約1688億元。據未確認的消息,說是當地把一些債務劃給了企業,減少了總盤子。空穴來風,並非無因。難怪央行徐忠要說,“(地方)將一些隱性債務劃到政府債務之外,一推了之”。何況,按現行規定,縣、市政府都沒有資格發行地方債,各地只好用其控制下的平台公司。

  隱形債務其一是各城投公司之類的平台公司,其二則是國有企業,尤其是一些僵屍企業,而其背後都因有政府的剛性兌付,就是大家認為出了事都有政府兜底,風險最終都由政府承擔。

  偏偏兩個大頭都容易出問題。先說地方債,《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就曾調查發現,中部某縣就以經濟園區名義發行20億元債券,從用於抵押的國土證到最後的資金使用,全流程造假,從園區管委會、縣國土局、當地金融機構及相關機構都是合謀。到該債券名義上的項目完工期時,項目都還沒開工。

  此外,從公 開 資訊來看,平台公司違規舉債不少,項目也缺少監督和製約,導致平台公司變為落馬官員的淵藪,塌方式腐敗不少。

  至於國企債務,似乎是企業與金融機構兩廂情願。國企效率不高,但敢於借錢;金融機構也願意給錢,畢竟是國企,萬一出了事,還可以找政府幫忙,比如說曾經大規模的財政注資。單一事件來說,如國企重組之類,政府主導下就可注入優質資產。多年來,大家都知道國企經營效率整體上不如民企,但國企借錢卻遠比民企容易。

  沒想到,最近國企負債違約爆了不少雷,典型的如東北特鋼。現在處理方式不同的是,當地政府也沒有兜底,打破了剛性兌付。中央已明確,地方債打破剛性兌付,誰犯的錯誰擔著。今後,對央行與財政部都關注的預算軟約束問題,借錢的和給錢的都要擔風險。只是,痼疾已深,如何斷掉病根,還要多想辦法。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今年全國大範圍摸底地方債務問題。或許,正因如此,才會出現上述遼寧地方債猛增1688億元的情況。樂觀的消息是,即便是一些債務較重的地區,似乎離地方政府破產的境地還比較遠,地方政府還錢的底氣還是有的。

杠杆怎麽去?杠杆怎麽去?

  去杠杆是既定戰略,防範系統系金融風險是重中之重。不管是央媽還是財爸,都明白。頭疼的是,家裡欠了這麽多錢,花錢的地方又多,怎麽辦呢?

  出路無非兩條,少花錢,多賺錢,即開源節流。

  省錢角度來看,重要的是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真正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不該管的事情就不管,不該花的錢不花,能省的錢就省省,至於腐敗浪費,要堅決動刀子。

  在湖南西部某國家級貧困縣,《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看到,當地弄了一個農村電商園區,不僅蓋好房子,水電網氣全通,還採購了一大堆電腦與辦公桌椅。當地官員說,企業只要願意入駐,全部免費提供。然而,栽好梧桐樹,卻連一隻麻雀都不曾來。一兩年過去,灰塵滿地,卻罕見人影。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得的某縣的數據,2017年擠壓財政收入的水分,把收入盤子壓減了6.21個億。2017年6月以來,緊急叫停了一批不合規、明顯超財力和債務風險大的項目,停、緩、調、撤項目28個,減少項目投資51億元。截止2018年6月,當地包括隱性負債在內的總負債額是126億元。(因數據敏感,為避免對號入座,數據做了同比例調整。)

  實際上,不光是該縣,全國各地都在采取類似行動。治標之外,更深層次的改革是轉變理念,全面梳理政府職能,朝著現代治理體系轉變,從眾多的直接事務中撤出,才能真正壓縮支出責任,持續地減少財政與類財政支出。

  多賺錢的爭議更大。企業和個人,直觀感受都是稅負重,不少企業家抱怨死亡稅率,個人所得稅變成了工薪稅,明星們和少數富人卻避稅逃稅有方。如此環境下,減稅降費是中央連續數年推行的重大決策。

  矛盾的是,財政收入卻在連年增長,且增速遠高於GDP增速,也就意味著政府從蛋糕中切走的份額越來越多。

  更何況,全球正在開展減稅競賽,以圖吸引企業投資,發展經濟,從長遠上做大稅源。所謂功成不必在我,讓老百姓稅負感下降才是正道。若再提增稅,恐怕會找罵。

  至於賣地這條路,房產泡沫如此之大,還能撐多久呢?恐怕只有天知道。

  還有個更絕的辦法,那就是央行放水,大量發行貨幣。過去十年間,我國貨幣發行量急劇增長,已是一大風險。若繼續放水,全 國 政 協常委、原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前不久就指出,“事實上,貨幣放水不會流入實體,無非是在金融系統和房地產領域炒來炒去,賺錢的是從事或炒作金融和房地產的少數人,受害的是實體和廣大人民群眾。”

  經濟學家許小年甚至認為,我國經濟已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在過剩產能壓力下,新增貨幣不會進入實體,財政再多花錢也只是增加過剩產能,當前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均已失效。

  一則消息頗有意味。7月18日晚,銀保監會官網發布《銀保監會召開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做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座談會的通知》。說一千道一萬,不管是財政的錢,還是央行的鈔票,脫虛入實,導入實體經濟,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之道。

  多重難題且互為因果的糾纏中,財政、央行在大庭廣眾之下就吵起來。在這場罕見的公開互懟背後,一場涉及各方利益的財稅金融體制大改革或將加速登場,如此,合力圍殲潛在系統性風險的攻堅戰才能吹響勝利的號角。 

  (原題為《央媽懟財爸,一場大改革或將加速登場》)

責任編輯:謝海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