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胃腸道外的幾種疾病,你應該知道!

眾所周知,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惡性淋巴瘤等胃腸道內疾病,但其實它還會引起很多胃腸道外的疾病。一起來看看吧!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胃腸道外的幾種

一、血液系統疾病

1、缺鐵性貧血

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胃炎導致缺鐵性貧血的可能機制會直接導致胃黏膜損傷和失血,進而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壁細胞泌酸功能減弱,可降低胃液酸度和維生素C濃度,胃酸和維生素C濃度降低,可影響高鐵還原成亞鐵,腸道對亞鐵的吸收從而減少,另外高鐵可通過Fenton反應(芬頓反應)產生自由基,損傷胃腸黏膜上皮細胞,減少腸道鐵的吸收,最終導致缺鐵性貧血。

2、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是臨床上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病理學上以免疫複合物沉澱於皮膚、胃腸粘膜、關節和腎小球小血管,導致免疫性脈管炎為顯著特徵。研究表明,過敏性自紫癜與幽門螺桿菌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清除後,紫癜的臨床癥狀也會完全消失。

3、巨幼細胞性貧血

長期可誘導機體特異性體液和細胞免疫,可使慢性萎縮性胃竇炎逐漸進展至慢性萎縮性胃體胃炎,導致壁細胞受損,胃酸、胃蛋白酶和內因子分泌降低,因此食物中VitB12釋放障礙及其與內因子結合減少,影響VitB12吸收。

二、口腔疾病

1、複發性口腔潰瘍

複發性口腔潰瘍又名複發性阿弗他口炎、複發性口瘡,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見的一種。

國內研究團隊通過聚合酶鏈反應,對72例複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口腔中6個不同牙位齦上、齦下共12份菌斑進行檢測,同時設立健康對照組94例,結果複發性口腔潰瘍患者達到56.9%,而對照組為28.7%,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研究者通過研究認為,口腔中的幽門螺桿菌感染不但與複發性口瘡的發生相關,而且還得出,在血液中會與人上皮細胞表面抗原等結構類似的多糖鏈抗原誘導的自身免疫反應可能是複發性口瘡發生機制中的重要因素。

2、口臭

口臭與幽門螺桿菌的關係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其發現者Marshall博士吞服含有大量的菌液以證實細菌的致病性,數天后其同事報告其口腔中散發出難聞的臭味,隨著抗幽門螺桿菌的治療,其口臭消失。

研究發現,口臭患者的感染率顯著高於無口臭的受試者,胃內感染仍然是口臭發生的危險因素,提示其在口臭發病過程中具有一定作用。實驗小組在消化不良口臭患者中,80%在根除後口臭消失,對照組對抗菌失敗的患者口臭沒有改善。對幽門螺桿菌陽性的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患者進行三聯療法前後的癥狀進行統計發現,口臭的改善是細菌成功根除患者最為明顯的主觀癥狀,由治療前的91.9%下降為3%。

三、皮膚病

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引起慢性蕁麻疹、表皮瘙癢、多形性紅斑、酒糟鼻等多種皮膚疾病,根除可改善這一情況。Federman對10個關於幽門螺桿菌感染和慢性蕁麻疹關係的研究加以總結後發現對於感染該細菌的蕁麻疹患者成功根除能獲得30.9%(59/ 191)的緩解率,未根除者緩解率21.7%(18/83),未感染者的自發緩解率13.5%(10/74),根除成功的癥狀緩解率高於未根除者和未感染者,說明對於慢性蕁麻疹患者檢測幽門螺桿菌並對陽性者進行根除治療是有意義的。

此外,也有報導和研究表明,呼吸系統疾病、其他消化系統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系統都與其有關,所以,根除可使其狀況得到改善。

其實,隨著幽門螺桿菌的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疾病被涉及,不斷有新的報導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腸道外疾病有關係。雖然其真正的發病機制還未明確,但這一結論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