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有些人特別在意平仄,讀詩必先校對格律嗎?

前言

這個問題其實是:為什麽不寫詩的人反而特別在意平仄?讀詩必先校對格律

老街最早看到這個問題時,感覺”不寫詩的人在意平仄“的說法似乎有點奇怪,因為對於格律比較了解的人一般都會寫詩。完全不寫詩的人也不太可能去研究什麽格律,最多是淺嘗輒止。

後來一想,在網絡上這種現象還真不少,有些不少人的確喜歡指點他人的格律有問題。其中有一部分人其實一知半解,自己似乎也沒有什麽作品,但是就喜歡糾正別人。

遇到這種情況其實也很正常,例如老街前幾天寫的《錢鍾書稱先生、魯迅請題字的民國詩詞教授被網友認為不會填詞》就是種情況。有人在我的文章下留言,說民國一位連錢鍾書和唐圭璋都欽服的詩詞教授填詞“出律”了。本來不想理會,沒有想到有不懂的讀者看到這些錯誤的”指點“誤以為真,為避免混淆視聽就寫了一篇文章。

另外,關於”讀詩必先校對格律嗎?“這要看什麽人了,老街自己讀詩一定會先看是什麽詩體,如果是古體詩當然不需要看格律,但是會注意它押韻的字;如果是格律詩的話我一定會看其格律。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一、了解不同時期律詩的演變

格律詩萌芽於齊梁時期的永明體,在南北朝後期雖有標準的格律詩出現,但是更多的早期格律詩會有失黏、失對等現象。即使到了盛唐,我們也能見到韋應物《滁州西澗》、李白《登金陵鳳凰台》出現失黏,孟浩然、李白通篇不對仗的”格律詩“。例如下面這兩首。

1、《賦得華亭鶴》唐代:孔德紹

華亭失侶鶴,乘軒寵遂終。三山凌苦霧,千里激悲風。

心危白露下,聲斷彩弦中。何言斯物變,翻覆似遼東。

這首五律兩處失黏,基本可以判斷這位詩人是盛唐以前的人,孔德紹生活於隋末唐初時期,格律詩的粘連並沒有形成嚴格的標準,可以看出五言律詩從南北朝到隋唐的過渡演變。

注:詩中有兩處三仄尾,華亭失侶鶴、心危白露下(失、白都是入聲字)。三仄尾這種律句的變格幾乎貫穿全唐,因此三仄尾(平平仄仄仄)和鯉魚翻波(平平仄平仄)一樣,幾乎被當作格律詩的正格看待。

2、又如《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李白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懂格律的朋友會發現,這首五律通篇不對杖,這種不對仗或者少一聯對仗的格律詩被嚴羽《滄浪詩話》稱為古律,也是格律詩演變過程中的現象。

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軸轤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標。”又“水國無邊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

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有古律(陳子昂及盛唐諸公多此體),有今律,有頷聯,有頸聯,有發端,有落句(結句也)

在《唐詩三百首》,有不少被歸為五律和七律的這種不標準的”格律詩“,初學格律的朋友可能看了以後會稀裡糊塗。

二、可以幫助自己記住更多的入聲字。

學習格律詩的朋友,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識別古韻中字的平仄,古韻中的仄聲字有一部分今天依然是仄聲,例如:法、闊、月等,這種字不影響作詩;但是有很多字在古韻是仄聲,在今天是平聲,這就麻煩了,例如:失、白、石、積、集、疏。這些字中大部分是古代的入聲字。

《望薊門》唐代:祖詠

燕台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裡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萬裡寒光生積雪,仄仄平平平仄仄這種句式第6字一定是仄聲,所以可判斷“積”一定是仄聲字。積,有去聲和入聲兩種,這裡是入聲字。

也有一些字在古韻中是平聲,今天卻變成的仄聲,例如唐朝皮日休七律《所居首夏,水木尤清,適然有作》:

病來無事草堂空,晝水休聞十二筒。桂靜似逢青眼客,松閑如見綠毛翁。

潮期暗動庭泉碧,梅信微侵地障紅。盡日枕書慵起得,被君猶自笑從公。

晝水休聞十二筒:仄仄平平仄仄平,筒,在東韻,是平聲,今天是三聲了:tǒng。

看得多了,自然記住的就多,更利於領悟古詩詞的妙處。如果自己創作詩詞時,也會節約不少查詢韻部的時間。

注:十二筒,是指一種十二種竹製的樂器。 《呂氏春秋·古樂》:“昔 黃帝 令 伶倫 作為律。 ........取竹於 嶰谿 之谷 ......次製十二筒,以之 阮隃 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 高誘 注:“六律六呂各有管,故曰十二筒。”

三、 有助於理解古人的句法。

詩是精煉的語言,而格律詩又是精煉語言中帶著鐐銬的文體,因此詩人在創作格律詩的時候,為了符合格律會使用不同於文章邏輯的句法。

杜甫《秋興八首》之一

昆吾禦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乾天氣,白頭吟望苦低垂。

例如“佳人拾翠春相問”,“春相問”這種用法很多現代人作詩不敢用,這是條件狀語“在春天”的意思,用散文句法看上去“春”似乎成了主謂結構的主語。

香稻啄餘鸚鵡粒兩句也是詩家語的典型案例。按照詩句的本意來說,應該是:

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將香稻、碧梧移到居首突出強調,只有在詩中才能如此,在散文中如此寫就解釋不通了。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裡解釋過詩家語的句法:

……蓋韻文之製,局囿於字句,拘牽於聲律,散文則無此限制。故歇後倒裝,不通欠順,而在詩詞中熟見習聞,安焉若素。各自不同,韻文視散文得以寬限減等爾......屬詞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

四、另外,還有利於記住同韻部的字。

學習格律詩的朋友除了有困於入聲字以外,還有一個頭疼的事就是韻部的區分。古韻中,元、寒、刪、先不是一個韻部,東、冬不是一個韻部。

如果我們平時閱讀時注意觀察,就會有利於記住一些常用的字。

例如杜甫《秋興八首》的另一首就是押刪韻,背過了這首詩,自然就記住了這五個刪韻中的字:山、間、關、顏、班。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背過了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容易記住詞韻中同一個韻部的這些字:物、壁、雪、傑。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注: 填詞和作詩不同,詩分格律詩(近體詩)和非格律詩(古體詩),而詞都是“格律詞”。例如這首長短句組成的《念奴嬌》更像符合格律的古體詩。李白《蜀道難》是古體詩,而《念奴嬌》是詞,區別就在於此。

五、學習古人的對仗

五七言律詩當中的兩幅對子如果不好,整首詩都會失色。多看古人的作品,無論是潛移默化、庖丁解牛還是照貓畫虎,都會提高自己的創作水準。

唐代:馬戴《楚江懷古三首》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觀察中間兩副對聯,還要注意句子結構避免雷同。例如頷聯是221句式,上聯:猿啼-洞庭-樹,下聯:人在-木蘭--舟。在頸聯變成了,212句式,上聯:廣澤-生-明月,下聯:蒼山-夾-亂流。

結束語

如果以詩人之眼讀詩,自然會注意格律,這不是刻意而是本能。格律詩就按照格律詩來閱讀領悟,古體詩就按照古體詩來學習欣賞。格律詩不符合格律,就要看其年代,看其作者,了解原因和背景,以免造成誤解。

上文提到了《唐詩三百首》中,有不少失黏失對的詩被歸為五律、七律章目下。後人以此為標準學習格律就學糊塗了。

而《唐詩三百首》中的五絕和七絕是不分古體詩和格律詩的,在絕句篇章中有大量的古體詩,例如:《靜夜思》、《春曉》、《終南望余雪》等都是古體絕句。千萬不要以為絕句都是格律詩,否則就貽笑大方了。

欣賞一首詩當然不僅僅這5個方面要注意,但是看一首格律詩,這5個方面是本能的反映而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