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格律詩是不是都要按照平仄格律來創作?

什麽是格律詩?

格律詩,顧名思義,格是指格式,律是指韻律。

格式包括字數、句數這些明顯可見的規則,也包括句式、文法這些內在的內容。韻律則包括押韻的規律,以及每個字的平仄音調。

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形成一套規矩,就是我們說的格律體。

而嚴格遵守格律體規矩的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律詩、排律三種。

這就好比是把規矩畫在這裡,你按這些規則寫出來就可以稱為格律詩,如果不按這個規矩寫,就是古風。這中間只有非左即右的區別方式。

那按照平仄寫出來的詩就是格律詩,不按照平仄寫出來的文言詩就是古風,白話詩就是現代詩,各有各的身份區別,根本就談不上不按平仄寫的格律詩。

有朋友肯定會說,為什麽在唐朝會有那麽多平仄不嚴合的詩也歸入了絕句,律詩?因為平仄一說是在則天皇帝時期提出來的,近體格律詩的規則也是在這以後慢慢嚴格、規範化。而平水韻是在宋朝時期根據唐韻整理而成,雖然一脈相承,但是發生發音平仄變化也非常正常。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格律體的規範問題。初唐、盛唐之時,本身格律體也在歸納進化之中,出現不符合平仄格律的詩是極為正常的。而近體詩就是在詩歌大發展時期精中選優出來的發音規則下的詩體,所以,唐宋之間有各種各樣的類格律體出現。不過後人在整理之時,對這些半律半古的詩都另外總結命名。

如一二句,三四句相對,但是二三句失粘,這個就好像腰斷了,就命名為“折腰體”。如首句用韻寬鬆,可以竄韻,就叫“孤雁出群格”。

這種方法,是歸納總結,並不鼓勵後來者這麽做,這是前人在格律未成熟的情況下的各種實驗之作,在格律體成熟之後,“折腰體”這種現象基本上就不會發生了。本身我們將它劃到古體詩中也沒有問題。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好詩嗎?當然。可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平仄關鍵位置是“仄平仄”,按照格律詩要求,第三句平仄要相黏,但是“勸君更盡一杯酒”,二四六位置是“平仄平”,是相對的,這其實就是出律,古人稱“折腰體”即是。

其實我們要簡單些看的話,這就是一首七言古絕,不算格律體。

但這會影響這首詩在中國詩詞史上的崇高地位嗎?絕對不會。

所以,前人不敘。我們今天如果寫格律詩,不存在有不按平仄的格律詩一說。要麽是按平仄來的近體詩,要麽就是不按平仄來的古體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