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堅持的北伐究竟行不行?

文/不識字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分析了諸葛亮北伐中“能不能”和“要不要”這兩個大前提。這篇文章裡,我們該討論的自然就是終極問題——“行不行”。

諸葛亮VS司馬懿

北伐,到底打不打得過?

如果打得過,那北伐三部曲順理成章,直接乾沒問題;可如果打不過,則意味著前面所說的一切都是空話,沒有威脅的北伐只會徒耗自身實力,而很難達到拖累魏國國力恢復速度的戰略目標。

所以這個問題很關鍵,得仔細分析分析。

從账面數據來看,好像確實和本文開頭說的那樣,北伐有點不太行:

一伐失街亭,二伐止陳倉,三伐局部小勝,四伐缺糧退兵,五伐諸葛亮逝世,算下來,整個系列戰爭都沒能取得一場完整的大勝。

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北伐真的“不行”呢?

當然不是。評定一場戰爭的成敗得失不能單看表面結果,有時候其中過程往往更為重要。

為了簡單高效地體現蜀漢、曹魏兩軍對決的強弱,我們不妨以兩國的最高軍事指揮官——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較量來做個對比。

前兩年有一部《軍師聯盟》大火了一把,司馬懿憑此從《三國演義》裡的反面人物,搖身一變成了足智多謀、有情有義的熱血男兒,這主角光環來得讓人猝不及防。

鑒於藝術形象的需要,我們當然不能指責編劇、導演們“戲說不是胡說”,但有些人看完劇中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軍事博弈後,連連發出“諸葛亮不如司馬懿”、“司馬懿堅守不出不是打不過,而是在養寇自重”、“司馬懿早就看穿了空城計”等一連串驚歎,直接把“影視”當“歷史”,這就是很明顯的幼稚可笑了。

《三國》中的司馬懿

真正的諸葛亮VS司馬懿如何?我們還是得回到正史上去一樁樁看。

從第四次北伐開始。

這一年,魏國的大將軍曹真病死,在朝廷的安排下,司馬懿正式接管西線戰事,開始與諸葛亮正面交鋒。

按《軍師聯盟》裡的改編,在諸葛亮的兵鋒直指下,司馬懿似有先見之明,果斷采取了“龜縮大法”,堅守不出,意圖耗到蜀漢軍隊斷糧。

但事實呢?恰恰相反,司馬懿其實一開始是不慫的。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漢晉春秋》

一目了然,當年在漢中領略過蜀漢戰力的老將張郃才是保守派,主張分兵防禦,而司馬懿新督雍涼,顯然還不知深淺,打算全軍出擊,與諸葛亮打上一仗。

結果,目標清晰的諸葛亮壓根就沒顧得上他,隻留少數兵誘敵,自己帶著大部隊逆行,跑到魏軍後方把郭淮、費曜教育一頓,然後將上邦基地的麥子洗劫一空。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

開局野戰大敗,上邦屯田基地又慘遭割麥,司馬懿有些不甘心,他選擇尾隨蜀漢軍隊,卻不敢冒然決戰。

“斂兵依險,軍不得交。”

不久,魏軍統帥部再次爆發爭論:

“宣王尋亮至於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製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

經過一番徒勞無功的尾隨後,張郃依舊主張徹底的防守戰,坐等蜀漢糧盡退兵。可司馬懿呢?

“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

他不聽張郃的,還是繼續地跟著諸葛亮,但是又不敢主動進攻,像玩躲貓貓一樣,惹得魏軍上下怨聲載道。

慢慢地,魏軍中有人坐不住了,對司馬懿既不戰又不守的做法感到不滿,開始當面諷刺其膽怯無謀。

“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被帳下人用“畏蜀如虎”一激,這位此前還是克日擒孟達的“名將”司馬懿大感冤罪殺機,先前的想法被拋之腦外,立即部署與諸葛亮展開決戰。

“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

結果還是熟悉的配方: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

從“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的戰績來看,蜀漢這次是狠狠地把魏軍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遍,隴右魏軍在司馬懿的統率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慘敗。

最後,好不容易熬到諸葛亮因李嚴運糧不濟打算退軍,司馬懿覺著機會來了,試圖在撤軍路上佔些便宜,找回點面子,命令張郃率軍追擊。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髀。”

結果大家都知道,這位打了半個世紀仗的三國名將,堪稱魏國國寶的張郃,就這樣被諸葛亮射死在了木門。魏軍再一次受到重創。

一失足成千古恨

以上便是蜀漢第四伐的全部過程,諸葛亮可謂完虐司馬懿。

也正是有了這一次的慘痛教訓,到了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就像是換了個人,任憑諸葛亮送女裝、令軍士挑釁、辱罵,甚至被在家門口堂而皇之地種田、割麥,他就是不出來交戰,只能說是被徹底打怕了。

而至於那些替司馬懿洗白的人,稱其堅守不出並非打不過,而是在“養寇自重”,自然是選擇性忽略了司馬懿在第四伐中與諸葛亮對決時的拙劣表演。況且,司馬懿的用兵風格,從“擒孟達”、“平遼東”、“破王凌”,哪一次不是侵略如火、兵貴神速,為何偏偏到了諸葛亮面前便成了縮頭烏龜,這難道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因此,從諸葛亮VS司馬懿(曹真、郭淮等也差不多)的分析中就能看出,雖然北伐的最終戰果不盡如人意,但其過程卻是很有“質量”的。無論是玩謀略還是拚野戰,諸葛亮領導下的蜀漢軍隊都要比曹魏軍隊更勝一籌。

而這樣的北伐,誰能說它“不行”呢?

尾聲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北伐三部曲,總結起來就是“可以打”、“必須打”並且“打得過”。作為一個割據一方的小國,這種充滿希望的奮鬥姿態,難道不是“明知可為而為之”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