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年收入增長61倍,滬江CCtalk如何完成BAT做不到的事

近日,京東旗下的教育板塊內容整合完成,作為完整平台的京東教育正式上線,成為2018年繼今日頭條後第二家進軍互聯網教育市場的巨頭企業。

今年是互聯網教育企業的收割年:7月上旬,滬江、新東方在線先後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iTutorGroup也於今年4月傳出境外上市的消息。三家企業背後的股東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將成為幕後贏家。

獲得巨額投資回報的反面,卻是巨頭自身在互聯網教育領域的缺位。2018年,國內互聯網教育平台蒸蒸日上,滬江CCtalk、網易有道精品課成為平台產品中的佼佼者:CCtalk全站交易淨額年增速突破61倍、有道獲首輪融資即晉身獨角獸陣營。

反觀BAT雖然很早都在教育平台布局,但與其龐大的流量、資源形成鮮明對比,百度傳課、淘寶教育、騰訊課堂等產品均未如預想中完成對教育市場的攪動。

搞不好在線教育,似乎已成為互聯網巨頭們的魔咒。京東和今日頭條正試圖打破這一宿命,用教育的故事挽救即將觸及天花板的電商、資訊流業務,實現曲線救國。

未可知,魔咒向來不是玄學,而是積澱在巨頭內部的基因使然。

對內競爭與all in戰略

大眾觀念中,大企業的規模、資源、流量優勢能有效幫助產品立足、成長,曾經著名的VC天問“BAT抄你怎麽辦”便基於此。被忽略的一點在於,企業不論規模多大,拳頭產品是有限的,企業的業務線則幾乎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產品推廣無限的項目,本身即是邏輯悖論。

內部資源競爭、現金牛業務強勢話語權,幾乎是所有大廠的潛規則。“有時候,我們(騰訊項目)在騰訊內部打廣告,價錢要比外面的貴,對外可能收取20萬,對內就要50萬元”,時代周報對騰訊離職員工的採訪曾揭開巨頭殘酷內部競爭的冰山一角。

同時,大企業要承擔更大的資本壓力,開拓新市場成本巨大且冒險。教育平台作為一個短期無法盈利的項目,很難得到巨頭的長期資源傾斜,淘寶教育至今無獨立APP及明顯淘寶入口、百度傳課終止運維、騰訊課堂僅在QQ上具備一級入口,地位遠不及合作夥伴京東。

京東和頭條也將重蹈覆轍。京東APP的圖書音像分類中,一直隱藏著教育培訓入口,只有進入圖書影像版塊,才能看到並點擊。而圖書音像在分類feed中排在正數第32、倒數第9位——從產品角度,用戶至少需要上劃4下以上,才能觸及到該類目,入口價值遠遜於自營超市,甚至不及唯品會。頭條相對完善的教育產品目前只有主打K12英語教學的gogokid,頭條APP內雖有教育、精品課版塊,但隱藏深度更甚於京東,需要手動添加才能進入目錄欄。二者在企業資源的爭奪中,明顯處於劣勢地位。

相比較巨頭瞻前顧後、如履薄冰,教育企業卻不乏all in的決心。滬江在2015-2017的教育產品研發投入逐年提高,投入佔比依次達到48.6%、48.6%、41.5%;從自營走向開放,上線CCtalk平台;組建HILL人工智能實驗室、滬江雲,利用科技賦能平台。有道也於2016年起,逐步投入5億人民幣吸引優秀教師、孵化教育工作室。

18世紀末,拿破侖面對實力遠超自己的反法同盟時,依然將其擊敗,憑借的是約米尼內線戰略:避免兵力分散,團隊集結於一點。該法則同樣適用於商業社會,傾企業之力深耕垂直領域,投入資源甚至比巨頭更大。也是源於此,巨頭在新興領域鮮有建樹,多是靠投資、收購維持維持競爭力。

流量錯覺與精準積累

百度起家於搜索、阿里成名於電商、騰訊依托於社交,如今的龐大帝國,依然是靠創業屬性進行串聯。搜索、電商、社交,究其本質都是流量生意,教育與傳統流量思維重合度較低,對教育平台而言大而全的流量並非好的選擇。“大流量公司看到比較容易變現的業務都會想要進來,但教育本身和流量還是有差別的”,俞敏洪也認為流量難與教育強關聯。

同樣歸屬於百度旗下,百度文庫、百度知道等類知識產品憑借搜索引的導流而有聲有色,教育平台百度傳課卻因營收無力被迫關停轉型。二者資源基本相同、傳課甚至更優,結局大相徑庭,核心原因是教育平台對流量精準程度要求極高。

通過3C產品,京東積累了大量白領用戶;頭條則是日活量穩定國內前三,流量之廣甚至超過百度,堪稱拚多多之前最成功的“農村包圍城市”產品。但產品限制二者發展的,很可能正是這些流量。

特勞特在《定位》理論中說,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不會輕易改變。今日頭條的調性眾所皆知,因此頭條的教育產品gogokid盡量去頭條化——於是便形成一個邏輯死局:不去頭條化,用戶難以信任;去頭條化,頭條流量無用武之地。京東的客戶群體相對更信任京東,奈何流量屬性過於單一。對於強調多元化的教育平台來說,京東用戶難以撐起龐大的教育內容,打造垂直教育產品才是更適合京東走的路。

所以,教育平台用戶不能靠篩流量,只能長期培養、積累。在這一點上,滬江CCtalk和有道有著非常相似的歷史。滬江脫身於學習社區,2001年建站之初便匯集了一批對知識有渴望的年輕人;之後的17年間滬江產品從學習社區、自營的滬江網校、小D詞典等系列工具再到開放的教育平台,收割了大量為學習而來的精準用戶。有道亦然,雖屬於網易旗下,但依靠詞典等工具,已初步擺脫了對網易無效流量的依賴。

用戶積累到一定量級後,其每一次的點擊、使用、留存、反饋,都會成為重要的學習行為數據。教育平台完全能夠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並完成對授課內容、課程推薦的優化,以此實現千人千面。目前,基於HILL人工智能平台的研發成果,CCtalk已搭載部分AI技術,對用戶進行針對性推薦;有道也著手借助網易的人工智能技術展開布局。

思維慣性與教育基因

互聯網巨頭在教育領域踩到的坑,大多源於過往成功先例,最終使互聯網思維、唯產品論淪為慣性,忽略了在教育平台中“人”的重要價值。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大都熱衷於快速、高效,與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屬性堪稱雲壤。不同屬性、文化的碰撞,最終使矛盾轉嫁到平台教師與用戶上。

如互聯網企業產品層面的僵化與標準,令網師授課的靈活性屢屢受限,最終導致學習效果和用戶體驗不佳。CCtalk平台的名師“拖鞋哥”表示:“騰訊課堂的產品,也許是因為並非教育領域出身,和我們教育者的契合度並不是特別高,例如課程大綱定下來之後就不能更改,但實際教學過程中是需要有彈性的,需要酌情加減課程,最終導致和學生的溝通成本巨大。”

再如互聯網企業的平台中心化思維,防止獨立網師或機構導流而設定藩籬,網師與平台本從共生變為博弈;迷信“不造輪子”傳統,教育平台外的工具全部採用企業已有軟體且不做整合、改進,教師需要跨多應用辦公,不顧社交、電商等與教育場景的衝突……此類問題屢見不鮮。

互聯網巨頭遭遇的困局,也就成為教育企業的機會。

滬江扎根教育行業17年,不論對教學習慣、亦或是課堂場景都有著深刻的認知。CCtalk的雙向音影片、雙向白板、課件播放、舉手提問、桌面分享、互動答題等等教學工具,高度還原了教師的上課流程,並最大幅度得提高互動性;交易、排課、教學等系統全部從零開發,課上指導、課後批改、收費變現、課程行銷等流程都可以在CCtalk上完成,大大節約了教師跨應用辦公的時間、人力成本。

“當我們選擇平台的時候,更多的是看一個平台是不是符合我們對功能的基本要求”,拖鞋哥認為“就目前為止,CCtalk是我們用到的相對比較實用的一個平台,滬江做了那麽多年的教育,在產品功能設計上面更貼近教育者、學生的使用習慣,所以我認為CCtalk是一款更適合做教育的平台工具。”

因產品貼合教育屬性,截至2018年5月31日,CCtalk已積累了2,914家商戶及54,392名網師,掛網課程達到85,095門,覆蓋語言、職業技能、文化與科學、K12四大品類。其中,部分教師或機構的年營收達到千萬量級,獲得外部融資的機構也不在少數。根據招股書,CCtalk平台的全站交易淨額、平均月活躍用戶、付費用戶的年增速分別達到61、1.1、11.2倍,實現了平台與網師的共同成長。

俞敏洪曾在某次公開演講中談到,互聯網顛覆不了教育。這句話對錯參半:教育行業以人為本,在AI技術高度成熟之前,不論互聯網以何種手段介入,最終的落點依然是人——核心內容都沒有變,談何顛覆?錯的一半在於,互聯網一定會融入教育中,改良傳統教育的互動手段,大幅提高效率。

顛覆,或許適合由外闖入的鯰魚;改良,卻隻屬於堅守多年的工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