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8個養娃的壞習慣正在悄悄損害寶寶的健康,快停止

母嬰育兒新知,新手媽媽的貼身育兒手冊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我們做家長的真是一絲一毫都不能鬆懈,有些時候道理都懂,但真正做起來的時候才發現不知不覺就做錯了。

小果君給大家看一下我和閨蜜的聊天截圖。

我想,不光我的閨蜜,大家可能也有共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生活中我們的一些小習慣其實是對孩子的生長髮育不利的。

一、夜間開燈

照顧寶寶時,最難避免的事情就是夜間開燈。

畢竟不管是給寶寶餵奶還是換紙尿褲,摸黑操作總不方便。

但有一點需要大家注意,那就是太亮的光線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長此以往可能會影響寶寶的生長髮育。

所以大家最好使用8W以下的或者具有調節亮度功能的小夜燈,燈光不要直接照射寶寶的臉部。

除此之外,小編還要提醒大家一下,晚上寶寶睡著後,最好不要在寶寶身邊玩手機等電子產品。

因為電子產品的螢幕,在黑暗中會產生藍光,干擾褪黑素的分泌,會導致寶寶睡得不踏實、覺輕。

二、給寶寶用不含氟的牙膏

我們都知道,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能起到有效預防蛀牙的作用。

但小寶寶還不會漱口的時候,刷牙時總會把牙膏泡沫都咽下去,家長總害怕這樣會導致寶寶氟過量,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會選擇給寶寶用無氟牙膏。

但研究表明,每千克體重每天攝入氟元素超過 5 mg 才是「可能中毒劑量」。我國牙膏含氟量標準是:成人牙膏 0.05%~0.15%,兒童牙膏 0.05%~0.11%。

也就是說,一個 20 kg 左右的 6 歲兒童,要吞下 200 g 以上的牙膏才可能出現氟中毒。

一支兒童牙膏也就 40 g,想要達到中毒的劑量,那寶寶要吞咽 5 支以上的牙膏,這是要把牙膏當飯吃的節奏啊!

事實上,含氟牙膏不僅不會導致孩子氟中毒,還應該推薦給所有小朋友使用。

因為,含氟牙膏可以有效的防止寶寶齲齒的發生,對寶寶的牙齒起到非常重要的保護作用。

如果爸爸媽媽們還是不放心,可以給寶寶使用低氟牙膏,安全性更高。(其實,正常標準的含氟牙膏的安全性已經足夠高了。)

三、給寶寶穿開襠褲

很多老人一到夏天就想給寶寶穿開襠褲。

理由是天兒那麼熱,開襠褲穿著多涼爽透風,而且還方便,不怕尿褲子。但大家千萬不要被這些表象給欺騙。

首先,穿開襠褲極其不衛生,寶寶的私處就那麼裸露著到處爬到處坐,地面、座椅、玩具,哪兒哪兒都是細菌,很容易引起泌尿感染那甚至生殖器感染。

其次,穿開襠褲還很不安全,尤其是男寶,小JJ極容易被劃傷或夾傷。

最後,穿開襠褲也不利於給孩子進行如廁訓練。

PS:如果大家給孩子穿開襠褲只是為了換紙尿褲方便,那就沒問題。

四、過早添加輔食

中國營養學會在《7~24 月齡嬰幼兒餵養指南》明確指出,嬰兒在滿 6 月齡後應儘早添加輔食。

美國兒科學會也支持此建議,但同時也指出,當孩子的挺舌反射結束的時候,就可以考慮開始添加輔食。

《兒科學》中強調的是添加輔食的時間應個體化,應主要根據孩子各個方面的發育狀況而定:

一般在孩子體重達 6.5~7 kg,能穩定地抬頭、能控制身子運動、能扶著坐、能用杓進食(也就是挺舌反射消失之時),可考慮添加輔食,此時孩子多為 4~6 月齡,也正好處於味覺和咀嚼功能發育的關鍵期。

因此,寶寶添加輔食的時間應該是個性化的,當寶寶超過了 4 個月,並且表現出來有能力吃輔食了,就可以考慮開始添加輔食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早於滿 4 月齡前,因為過早添加輔食,不僅可能會影響母乳餵養,還容易因孩子消化系統不成熟而引發胃腸不適,進而導致餵養困難或增加感染等風險。

但是,小果君還要提醒大家一句,除母乳和配方粉之外的食物都算輔食。

五、輔食做的太細

我們都知道,剛添加輔食的寶寶只能吃泥糊狀食物。但隨著寶寶逐漸長大,輔食就需要由細到粗了。

不少家長覺得,輔食做的稍微塊兒大一點,寶寶就吐出來不吃了。因此,為了讓寶寶能好好吃輔食,就把輔食做得很細,方便吞咽。

雖然短期看來能讓寶寶多吃點,但長期以往不利於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口腔肌肉得不到鍛煉,還會影響語言功能。

6 個月左右是大多數寶寶開始添加輔食的時期,應提供細膩的泥糊狀食物,顆粒的性狀會加大吞咽的難度以及消化的難度並不適合初期添加。

8~9 個月經歷了 2 個月左右的輔食添加,寶寶的吞咽能力已經成熟很多,這時候可以從添加輔食初期的泥糊狀,慢慢過渡到小顆粒的蓉狀食物,例如帶顆粒的南瓜泥、蕃薯泥、土豆泥,冬瓜蓉、肉蓉。

同時,這個階段可以試著引入手指食物,嘗試讓寶寶自己用手抓握,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可以先從小顆粒、可溶、軟爛、便於吞咽的食材開始,比如南瓜塊、土豆塊、熟香蕉塊等。

10~12 個月寶寶咀嚼和協調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食物的形狀需要從小顆粒的蓉狀慢慢過渡大顆粒的碎末狀,手指食物的添加也可以進階為稍有嚼勁、方便手指抓握的顆粒、塊狀形式。

例如煮爛的胡蘿蔔、雞蛋塊、雞蛋餅、小溶豆、意麵、小餛飩等等。

1 歲後寶寶能吃的東西已經很豐富了,飲食模式也慢慢接近成人。豐富食物種類和形式,是 1 歲後咀嚼訓練的關鍵。

可以直接試試肉丁、肉絲、小肉塊的形式,讓食材的處理更接近成人的烹調性狀,慢慢融入家庭飲食,豐富寶寶們味蕾的體驗。

這個時期應讓寶寶多試著自己進食,給寶寶小圍兜,獨立的餐具,讓他自由選擇食物自主進食。

六、頻繁使用消毒劑

最近這幾年,消毒劑充斥了我們的生活。

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育兒知識的豐富,知道很多常見的疾病都是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各種消毒產品的大肆宣傳。

這就導致我們潛意識裡認為只要把病原體全消滅,就能讓寶寶少生病。

所以像用消毒濕巾擦手、用衣物消毒劑洗衣服,用消毒劑擦地、擦桌子、擦玩具等等行為也就屢見不鮮了。

但事實上,頻繁使用消毒劑並沒有預想的那麼好,一來消毒劑中的添加劑等成分會被寶寶吃到肚子裡,

二來消毒劑會把對人體有益的「好細菌」也消滅掉,久而久之就會破壞寶寶腸道菌群的平衡,對健康不利。

七、掏耳朵挖鼻孔

大家總覺得把這些「髒東西」掏出來就好,事實上並非如此。

鼻涕對鼻粘膜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頻繁挖鼻孔,一來會刺激鼻粘膜腫脹引起鼻塞,二來還可能損傷寶寶脆弱的鼻粘膜,繼而引發感染。

鼻涕多的時候可以用海鹽水鼻噴劑清潔一下,讓寶寶通過打噴嚏來排出。

再來說耳屎。用掏耳杓、棉花棒等較硬的物體掏耳朵很可能把耳屎捅的更深,嚴重的話可能損傷耳道,甚至影響聽力。

耳道有自排自潔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屎可以自行排出,咀嚼的動作也會促進耳屎外排。反覆掏耳朵會破壞耳道皮膚的自然屏障,甚至會引起耳道濕疹。

此外,對於兒童來說,更不建議掏耳朵,他們的耳道比成人窄,皮膚免疫力也更脆弱,不當的掏耳甚至會引起外耳道炎。

總之,沒有癥狀的耳屎是不用掏的,真有了明顯的瘙癢、疼痛、聽覺下降等癥狀,應儘快到耳鼻喉專科醫生處看看。

八、長時間看電子產品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幾乎每個家庭都有電腦、手機、平板電腦這樣的電子產品,孩子們對著電子看板的時間也越來越多了,看動畫、玩遊戲、做作業,iPad 之類也成為安撫孩子,解放父母們的神器。

但是長時間對著電子看板可能導致孩子眼疲勞,出現乾眼、紅眼、視力模糊、光敏感等癥狀。

此外因為很多電腦台都是設計給大人用的,孩子用起來更彆扭,長時間固定一個不正確的姿勢也容易出現頭疼脖子痛等問題,所以有研究認為,電子看板對孩子的風險比成人還大。

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父母們應該:

一、確認家裡的電腦桌適合孩子。

二、看電子看板時應調暗房間光線。

三、鼓勵孩子端正坐姿,要離大螢幕至少 20 英寸 (約 50 cm)。

四、提醒孩子每隔 20 分鐘要讓眼睛休息一下。

五、睡前避免用電子看板,螢幕光線可以影響孩子入睡。

六、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父母們讓孩子看螢幕每天不要超過 2 小時。儘可能不要 2 歲以下的孩子看電子看板。

最後,家長們應該關注孩子的眼健康,健康體檢的時候也應該常規檢查一下眼睛,有些問題早發現早治療的效果會更好。


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贊、轉發和收藏
有什麼想說、想問的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小果君將及時為您回復解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