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上興趣班,孩子的天賦會不會被父母錯過?

作者:李松蔚

一個朋友的兒子跟我女兒同齡,今年從幼兒園畢業。他在朋友圈裡曬了一組照片。其中一張是老師寫給孩子的卡片。有一段臨別贈言,大意是:你是一個好孩子,每天見到老師都會問好,很棒。每次運動課的表現也很亮眼。但希望你上小學以後,性格可以更沉穩一點,專心學習,跟同學少打鬧。

結尾是:「加油!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家長自己倒覺得沒什麽。不過這條朋友圈下面有一連串討論。好幾個人表示哪裡怪怪的,有一種「糖衣炮彈」的味道。老師是在鼓勵這個孩子,但本質還是在批評,至少是在評價。評價就帶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意味。似乎孩子身上有一些特點是好的,有一些特點是不對的,老師已經替他劃分出來了。

家長幫老師解釋了幾句。說這個老師人很好,對孩子也很好,很有愛。

我其實也有同感。從老師給每個孩子手寫臨別贈言這件事,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溫暖的老師,當然不會有惡意。但正因為如此,這件事才顯得很特別:一個溫暖的,不帶半分惡意的人,卻不欣賞一個孩子在「活潑,跟同學打鬧」背後所折射出來的探索欲,好奇心,和人建立關係的願望,以及生機勃發的生命力。她也是煞費苦心,才找到一種溫柔的說法,把她的批評包裝成了祝福。

她殷切地祝福孩子失去這一部分特點。

也許在這個老師眼中,孩子是不應該太活潑的。

她的一片好心在於,或許現實層面上,那些「沉穩」的孩子是會收獲更多,他們更易於與人相處,得到更多的正面關注。她想讓孩子多具備一點這些特點,是沒有錯的。但讓人不舒服的地方在於,她看不到這只是外部環境的一個偏好,而是用一種針對孩子的、評價性的口吻說出來。就好像是在表達,每個人的內在稟賦天然可以被定義為正確或錯誤。不符合社會偏好的稟賦,最好改正一下。

當然,這是成年人的想法,也許孩子意識不到這麽多。我倒不擔心這個孩子真的會失去這些稟賦,我只是想祝福他可以更理直氣壯一些。

第二件事,是我自己經歷的。

我陪女兒參加一個興趣班的試聽課。女兒在裡面上課,我在外面等。機構的工作人員不斷推薦我買課,我說:「等上完之後,看看孩子有沒有興趣吧。」

另一個孩子的母親本來打算買課了,聽我這麽一說,也就說再等一等看。等孩子們出來了,她一把抱住了她女兒:「怎麽樣?喜歡這個老師的課嗎?」

小女孩說:「還行吧。」

「那媽媽給你報名,好不好?」懇求的眼神。

小女孩猶豫著點了點頭。

工作人員問買多少節課,那個母親打算先買幾節試試看。工作人員建議多買一些,買得越多,優惠力度越大。母親顯然有點心動,她對女兒說:「咱們先買一年的課,你要好好學,不許像上次一樣,學到一半就沒興趣了啊!」

小女孩說:「好吧。」

看到我們看她,那個母親有點不好意思,解釋了一句:「她上興趣班經常是半途而廢,浪費了好多錢。」又對女兒說:「這次要堅持住啊!」

小女孩有點不耐煩:「知道啦!」

這種對話我最近聽的很多。我想,她們討論的「興趣」,真的是興趣嗎?是孩子的興趣嗎?真正有興趣的活動,哪裡需要媽媽求著孩子堅持呢?

我對那個母親說:「她要是有興趣,自己會堅持了。」

小女孩也說:「對啊!不用你提醒!」

母親說:「你呀?你就是吃和玩兩件事不用提醒,正經事哪件堅持下來了?」

小女孩立刻不吭聲了。

母親一拍女兒的腦袋:「興趣都不在正道上……」

我們團隊在寫《壞習慣》小課時,提到了孩子上興趣班難以堅持這個痛點,問我有什麽辦法解決。我一下就想到了最近經歷的這兩件小事。

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解決?要解決什麽?

如果是要解決孩子的「沒興趣」,那不需要解決,因為孩子天然就有興趣。他們喜歡玩耍,喜歡跟小朋友在一起,喜歡大自然,喜歡沙子、陽光、水,積木和奔跑。唯一的問題在於,那些興趣不是成人社會認可的興趣。

也不是老師和家長支持的興趣。

那個小女孩就是典型的例子,說不定在嘗試了幾個月之後,她又放棄了這次的興趣班。那樣在她母親看來,就又多了一條證明女兒「難以堅持」的事例。但這難道不是一開始就可以看到結果的事嗎?在她懇求女兒報名,女兒勉為其難才點頭答應的時候。——那個班只是母親的興趣,而不是孩子的興趣。

所以,真正要解決的是:如何提供符合孩子興趣的教育?

要符合孩子的興趣,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興趣。我現在覺得這已經很不容易了。老師要看到孩子的興趣,家長也要看到孩子的興趣。哪有那麽簡單的事?有很多擔心的理由:競爭那麽慘烈,未來那麽不確定,隻玩泥巴怎麽行?

這樣的顧慮也沒有錯。

所以,問題還可以再進一步:如何兼顧父母的焦慮和孩子的興趣?

我在《洞悉相處之道》的開篇裡說,學會使用別人的視角,承認不同於自己的存在,是一種困難而至關重要的心理能力。那之後我們才可以與不同想法相處,既不是妥協,也不是對抗。但父母和老師有時候太殷切了,以至於看不到其它的可能。殷切本身是愛的表現,但過度的殷切會讓人沉浸於焦慮,只能選擇相信:孩子身上有些東西就是不對。不認可他的這些部分,就是為他好。

這是人人都可能有的一種局限,請不要把它當成指責。

我以前寫過一段回答,探討興趣班的問題,可以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在內心很深的地方,父母什麽道理都明白。但他們還是很難接受自己「可能犯了錯誤」的風險。絕大多數父母其實沒有很大的野心,他們並不指望孩子將來成為鋼琴大師、藝術家或者奧運冠軍。所謂的興趣班,只是為了讓孩子生活得有滋味一點,視野廣闊一點,樂趣多元一點。但是一旦面臨競爭、比較(誰誰家的孩子報了六個班)、升學壓力、銷售顧問,以及教育專家時,那些輕鬆愉悅的心態就會受到挑戰,會擔心自己是不是耽誤孩子前途的那個人。

我們又給自己貼上了「做錯事」的標簽。

其實,沒有人比父母更能了解孩子的興趣了

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也不是給父母施加額外的壓力,好像必須了解孩子的興趣才是好父母一樣。——你已經是了。沒有人比你更懂你的孩子。還記得他(她)剛學說話那時候嗎?別人都聽不懂他(她)自創的那些字句,而你是何等輕鬆自如地扮演孩子與世界之間的翻譯官啊!不需要任何天賦,沒有專門訓練,也不用看什麽理論文章,對你來說,了解孩子就是那麽自然而然。

只需要耐心和時間,去陪伴、去感受、去理解就好。

如果他把畫筆扔掉了,問問那一刻他在煩躁什麽。如果他抱怨畫畫不好玩,跟他聊聊最難受的是哪個環節。如果他感覺練習太枯燥,試試看能不能把它變成更有意思的遊戲。如果他始終更喜歡動畫片,就去觀察為什麽動畫片對他有那樣的吸引力,看到什麽地方他會開懷大笑,什麽地方又會屏息凝神。

這當然算不上什麽專業指導,連指導都算不上。

因為所有父母一直都在這樣做。

「這樣就能選到正確的興趣班嗎?」假如有人這樣問。

沒法回答,也不用回答。因為這時最不需要的,就是「我有沒有犯錯」這種想法了。一旦開始擔心自己有沒有犯錯,就會去尋求專業的指導、專家的意見,把一件快樂自然的事變得複雜而繁瑣。不但是一場徒勞無功的尋找,還把注意力從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移開。——關注理論的時候,就沒法真的去看孩子。

滿世界的興趣班,隨便報一個就好,體會它帶來的各種愉快的可能性。再去體會孩子喜不喜歡,開不開心,而不必擔心自己是否一定正確。

沒關係,不必擔心孩子的天賦被錯過。只要我們父母足夠關心,耐心等待,在他的天賦被全世界發現以前,他首先一定有辦法讓你們發現。

孩子吃飯挑,哄睡難,沒有專注力,還總是拖拉,花了大錢的興趣班總是半途而廢,壞習慣一堆,甚至還學會了撒謊。

為什麽看了那麽多育兒書,懂得了那麽多道理,還是教不好孩子?

其實並不是你做得太少,而是做了太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