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達利集團被重罰3673萬元背後:公益信息披露透明度缺失

每經記者:夏冰 每經編輯:成錦鴻

作為國內食品飲料行業的龍頭企業,達利集團的產品品質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的背後,此次被爆出“假公益騙消費者”一事,讓人不得不把關注點注意到達利集團社會履責方面的透明情況。

來自國內知名谘詢機構商道縱橫的高級經理張洪福對記者分析稱,“達利集團該事件,很容易讓人想起‘善因行銷’這個概念。善因行銷是將企業與非營利機構,特別是公益慈善組織相結合,將產品銷售與社會問題或公益事業相結合,在為相關事業進行捐贈、資助其發展的同時,達到提高產品銷售額、實現企業利潤、改善企業社會形象的目的。”

張洪福指出,“本來是一項多贏的活動,為何達利集團在該事件中反而被網友稱為‘騙子’和‘詐捐’?我們講所謂‘騙子’,不管是主動還是‘被’騙子,其核心還是以虛假信息披露為基礎。拋除所謂的供應商責任,我覺得達利應在本次善因行銷活動結束後,即盡快至少要主動披露兩個方面信息,來證明該次善因行銷活動確實是善始善終,自己沒有‘詐騙’:一是公布真實的公益行銷活動期間即2017年12月8日至2018年7月31日期間,所有參與該項活動的產品實際銷售數——賣了多少盒/罐可比克薯片,營業額多少,多少消費者兌獎、實際兌獎/兌紅包多少錢,多少消費者助捐、公司根據活動規則實際助/配捐多少錢。二是如實公布上述助/配捐至實際合作的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账號下的時間和金額,及該基金會出具的收到證明類文件。”

“第二,如實公布上述助/配捐至實際合作的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账號下的時間和金額,及該基金會出具的收到證明類文件。”張洪福指出,即使現在如實披露上述信息也不晚,比達利集團7月1日在其官網發布的《聲明》,也要有力和有利的多。

(圖片來源:達利食品集團官方微博)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一家擁有合理商業模式的企業,在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也早已不再局限於簡單的捐款、捐物等公益行為,不斷創新升級,以更適合的方式來承擔社會責任,已成大勢所趨。

來看達利集團的企業社會責任踐行情況,據其官網介紹,達利食品集團創立二十餘年,在不斷發展企業的同時,集團時刻銘記履行社會責任,無論是拉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方面,還是支持慈善事業、捐助社會公益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官網介紹說,至今,達利累計捐贈超過人民幣5億元,先後兩次被國家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

(圖片來源:達利集團官網截圖)

在達利園官網,記者注意到,達利集團儘管披露了其在愛心敬老、重教興學、抗震救災等領域的慈善行徑,但作為全國食品飲料行業踐行社會責任的標杆和典範企業,達利集團並不能像其他諸如蒙牛集團、伊利集團、雙匯集團等企業一樣有公布完整的CSR路徑和披露專業的CSR報告。

與此同時,當下,中國資本市場正越來越國際化,越來越重視非傳統風險(即企業社會責任或ESG風險)對投資可持續性的影響,因此監管機構和上市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證監會發布了新版《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指引》進入征求意見階段,MSCI也計劃今年推出A股ESG領導者指數。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大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中缺少對關鍵定量信息的披露、定量信息披露隨意性強、披露標準不規範的問題較為普遍,這影響了社會公眾和投資者對該公司認知的透明度。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