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元朝末年,陳友諒實力最為強大,為何卻敗在了朱元璋手裡?

文/花開無田

元朝末年,天災不斷,而統治者卻不斷食民而肥,苛捐雜稅,矛盾激化之下終於導致農民起義叢出不窮。而在眾多的反元農民起義軍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莫過於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

1360年,陳友諒已經佔據江西、武昌一帶,事實上他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實力最為強大的勢力,又有兵精馬壯,似乎一統天下,指日可待,可是為何如此強大的陳友諒,卻敗給了朱元璋呢?

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出身於社會底層。只不過他雖為漁民之子,但相較於朱元璋而言,陳友諒卻實在太過幸福,少時能夠讀書,還在縣衙中擔任過小吏,而這種“學富五車,通曉吏治”顯然也是他能夠被任用的重要資本。

1351年,劉福通埋下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出土,為元王朝的滅亡,點燃了第一把火。徐壽輝、鄒普勝等人也順勢揭竿而起,並建立了天完國,徐壽輝隨即稱帝。

而在元軍的打擊之下,徐壽輝等人節節敗退,倪文俊作為天完國的一支重要力量,卻在1355年大破元朝威順王的水軍,並一舉攻克武昌、漢陽。他也藉由此被任命為天完國的丞相。但是主弱臣強,也為後來的爭端埋下了禍根。

而此時的陳友諒則與張定邊等人投奔在了倪文俊麾下。能夠識文斷字,又通曉吏治,在這群農民起義軍中,顯然陳友諒出類拔萃,他也被倪文俊委任為自己的書記官。而隨著起義軍的征伐,陳友諒也被進一步重用,成為武漢、漢口以東門戶——黃州元帥。而1357年,功勳卓著的倪文俊與徐壽輝之間為了爭奪權利,徹底鬧翻,最終倪文俊計謀敗露,逃往陳友諒駐守的黃州方向,希冀能夠借助陳友諒的力量登山再起。

作為陳友諒的伯樂,他自認為陳友諒自然會鼎力相助。卻不成想,在利益面前陳友諒卻輕而易舉的便做出了選擇,將倪文俊斬殺,而陳友諒也趁機吞並了倪文俊的勢力,還獲得了天完國皇帝徐壽輝的信任。

但是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對於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都能尚且如此,更遑論他人?凶狠,唯利是圖,也讓人們對他產生了信任危機,作為競爭者的朱元璋在郭子興處被排擠,而後只得出走滁州,獨自在滁州帶兵,而後眼見郭子興被孫德崖逐出濠州走投無路,朱元璋的做法不是如陳友諒一般的落井下石,卻是設宴款待,還將滁州讓給郭子興。而這也成為朱元璋,能夠吸納良將謀士,實力逐漸強大的重要因素。

如此高下立判的態度,最後的結局也正是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如果說倪文俊事件,乃是幫助徐壽輝鋤奸,乃是國家大於個人,那麽在面對趙普勝之時,則讓他的野心徹底暴露無遺。

在統兵佔領江西之後,他已經成為天完政權的第一大勢力,蠢蠢欲動的他意欲兼並趙普勝所部。而趙普勝手下名將雲集,傅友德、廖永忠等皆是,更為重要的是他還佔據淮西一帶。於是,他果斷利用“鴻門宴”趁其毫無戒心,將他伏殺。這樣直接導致天完國內部矛盾四起,大批將領出走,選擇投奔朱元璋。

此消彼長之下,朱元璋實力又有增長。而陳友諒犯下的最大的錯誤則是弑殺天完國皇帝徐壽輝。

1359年底,徐壽輝決定遷都龍興(南昌),而這恰恰是自己的勢力範圍陳友諒選擇“伏兵城外”,將徐壽輝左右心腹全部誅殺。此時的天完國皇帝也徹底成為了陳友諒的傀儡。

而陳友諒卻並未學習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反而是早就按訥不住,僭越之心,在討伐朱元璋拿下采石磯時,便派人將徐壽輝錘殺。

在講究“名正言順”的古代,得位不正,必受其累。離心離德之下,陳友諒雖然心滿意足的稱帝,建國號“漢”。而後志得意滿,目空一切的陳友諒,則以為可以輕鬆剿滅朱元璋。

雖然元朝末年,群雄迭起,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但與朱元璋的能容人,能用人的個人素質而言,一個肆意弑殺君王,將領的陳友諒顯然不會是好的歸宿。

而對康茂才的輕信,則更加彰顯了陳友諒目空一起的自大,一場龍灣之戰,讓漢精銳損失殆盡。而接下來的洪都之戰,舉國之兵60萬大軍圍困只有3萬兵力駐守的洪都,在張定邊的建議之下,他都固執己見,不分兵兩路。倘使他能夠聽從,分兵直取應天,那麽戰略失誤的朱元璋,又怎麽會最終勝利,但是歷史就是這樣充滿了偶然性與必然性。

在隨後的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曾經數次臨危,韓成替其而死,常遇春百步穿楊,搭弓射箭射中張定邊,而陳友諒則中箭身死。勝負之數,似有冥冥。

劉基評價他,劫持君主,脅迫威脅屬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更加之目空一切,可先圖之。朱元璋更是評價他“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一個人如果單純有果決狠厲,驕傲自大,或許能夠成一時之事。但也只有德才兼備,使人心自然歸附,這樣才能夠真正成就大業,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參考資料:《明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