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省唯一盲人高級調音師:21歲我才邁出獨自出行的第一步

原標題:全省唯一盲人高級調音師:21歲我才邁出獨自出行的第一步

蔡瓊卉帶著自己的導盲犬出門。本人供圖

浙江在線10月1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李玲玲)「你知道嗎,我21歲時才實現獨自出門的願望,從學校門口到一家水果店,短短400米的路程。我激動地大聲告訴我的室友們,可卻沒敢告訴父母,因為不希望我的喜悅變成他們的擔心。」

說這話的是今年26歲的富陽姑娘蔡瓊卉,8歲時被一把灑進雙眼的石灰漿改變了命運,不幸成為行走在黑暗世界中的一員。

回憶那次邁出的第一步,瓊卉還是有點興奮,「對我們來說,能不依賴他人,盡量少麻煩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家人,卻獨自完成一些事情,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渴求,非常強烈,獲得的滿足感也很大。」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1700多萬視障人士。已經與視障人群接觸了近30年的浙江省啟明學校黃柏芳書記表示,他個人一直認為,把他們看作身邊的普通人,給予合理的便利,就是對這個人群最好的態度,也是對他們最大的「幫盲」。

總是擔心這擔心那,把自己困住了

蔡瓊卉在富陽算是個小名人,她的故事登過報,也上過電視。

的確,在省啟明學校採訪時,許多老師都感慨這是一個特別勵志的孩子。「8歲慘遭不幸,後在省盲校上學,從一年級到高中,酷愛音樂,琵琶達到演奏級水準,不想走推拿按摩路,選擇高考,考入北京聯合大學音樂專業,大學畢業後回家鄉,自己創業成立鋼琴調律工作室,目前是浙江省唯一一名盲人高級調音師。」

她並不避諱曾經的苦痛,這18年來她當然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沒關係,我們什麼都可以聊。」

長長的頭髮,特別愛笑,聲音甜美,聽起來很陽光。那天,她剛從上海回來,一個人去坐高鐵,來回也是一個人。

「這種感覺很好,不用麻煩別人,當然走的都是一些曾經走過的熟悉路線。」先從出行聊起,她回憶起了自己的第一次獨自出門。

那是五年前,蔡瓊卉到北京上學。「剛開始在學校,每次上課或者出校門,我都是與同學結伴或熱心同學幫忙,大概一個多月後,有一天我聽隔壁一個同學在『炫耀』,她自己出門買了水果,我很受刺激,她能做到的事情我為什麼不能試試?我都21歲了,能獨自出行辦事,曾是我很長時間最大的渴求。」於是,一天下午,瞞著室友,她帶著盲杖,一個人出門了。

蔡瓊卉選擇去附近的水果店,因為她之前和別人去過幾次,從學校門口到那裡,也就400多米的路程,而且比較順,瓊卉說按照她們的記憶只需拐兩次。「定向行走是我們一直訓練的,我那次也盡量不問人,就自己走,我成功了。回來後我特別激動地告訴室友,我覺得自己的世界一下子打開了,以前總是擔心這擔心那,把自己困住了。當時我沒敢告訴父母,我怕他們擔心,直到寒假回富陽,我才告訴他們。再後來,我從北京回家,也不用他們到車站接了,他們只需在家裡或公車站等我就行。」

不要提到盲人,就只想到推拿按摩

蔡瓊卉的工作室叫「杭州瓊卉盲人鋼琴調律工作室」,特意點出盲人,她說是希望自己上門服務時對方有心理準備,不用再多解釋。

現在她也接到不少單子,如果是去過的地方,她會自己去,如果是陌生的地方,她會和對方聯繫好,定好地點出來接她或者媽媽陪同去。

瓊卉說,在出行過程中,她經常偶遇一些感動的驚喜。

「有一次,我到一個小區去上門調音,小區門禁按鈕竟然有語音提示,而且電梯裡還有盲文和語音播報,當時我很驚喜,也很感動。」她說,無障礙出行更多體現在細節,對他們而言,聲音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就像她的工作,主要靠聽。

今年暑期,來自富陽富春五小的7個小朋友也帶給瓊卉一個驚喜。這7名小學生組成了一個「有愛無礙」志願小隊,調查盲人出行問題,呼籲重視無障礙建設,引起了當地的關注。

因為出行的頻繁,蔡瓊卉迫切需要被稱為視障人群「眼睛」的導盲犬。今年6月11日,在她生日之際,她收到了這盼望已久的禮物——一隻叫阿拉丁的導盲犬。這是她向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申請到的。「導盲犬很難申請到,所以我特別開心,也特別珍惜。」

據了解,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是我國大陸地區第一家導盲犬培訓機構。該基地成立12年來,共培育出154隻已經服役的導盲犬,正在訓練中的有90多隻,基地每年培養成功的導盲犬數量約20隻。對於我國視障人群來說,導盲犬的數量遠遠不夠,有人甚至要等很多年才能申請到。

對於自己和阿拉丁的生活,瓊卉在喜悅的同時也遭遇很多困擾:上公車遭拒、住酒店遭拒、出門走走有人不理解。「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對導盲犬不了解,所以產生很多誤解,我不希望我的阿拉丁遭遇誤解,所以有時都不敢讓它陪我出門。我希望能加大導盲犬的宣傳,大家能知道它不是一般的狗。」

對於她們這個群體的擇業,瓊卉有些感慨,能回到母校做一名老師本是她的一個理想,但後來了解到,自己這樣的狀況不能考教師資格證。「多少有些失望,但也理解。只是我們能做的,不僅僅是推拿按摩,在某些方面,我們其實也可以做得很好。請相信我們,也給我們機會。」

鏈接

我們該如何「幫盲」

目前我國有1700多萬視力殘疾人,相當於每80人中就有一個「黑暗中的行者」。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很少能見到這些視障人士,甚至在我國廣泛鋪設的盲道上,也幾乎很少見到有盲人行走。

「根據我多年的工作經驗,現在多數盲人不敢出門,他們整天悶在家裡。」吉林省盲人協會一位不願具名的工作人員說。

據成都市助殘社會組織自律聯盟秘書長陳剛介紹,成都有10餘萬盲人,大部分盲人都有出行的願望。但由於無法保證自身出行安全,使得絕大部分盲人只能悶在家裡,不得已要出門時,依然要求助家人、鄰居或志願者。

據了解,為了幫助盲人出行,1991年北京建成國內首條盲道。2001年8月1日城市路線和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範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城市主要路線的人行道,應當按照規劃設定盲道」。

面對1700多萬「黑暗中的行者」,如何讓他們走進「光明」的世界?

——硬體設施小提升就可以「大幫盲」。盲人眼睛看不見,但是聽覺大多靈敏,在黑暗的世界,耳朵就是他們的眼睛。盲人群體普遍認為,應該增加公共場所的語音設施。

——智能軟體多關注就可以「少傷盲」。如今,讀屏軟體的出現對於盲人來說意義非常重大,資訊獲取上的障礙,正不斷被技術的發展所跨越。除了讀屏,許多盲人希望更多的軟體設計者能將他們的需求設計進去,照顧殘障人士的使用習慣,讓軟體無障礙操作應用方面更規範。

——全社會共同努力,讓盲人有尊嚴地出行。「希望全社會能平等看待殘疾人,不僅應該努力讓盲人回歸盲道,而且應該讓更多殘疾人回歸社會。」陳剛說。

據新華社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