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腦中風死亡率太高!中醫:找準病根,藥效提三倍!


眾所周知,腦血管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複發率的特點,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死因。在所有心腦血管病死亡中,腦卒中位居第二

腦梗阻中醫別名:中風,中風中經絡

一、腦梗阻中醫病因

本病病因較多,從臨床看,以內因引發者居多,具體如下:

1、情志鬱怒 五志過極,心火暴甚,可引動內風而發卒中。臨床以暴怒傷肝為多,因暴怒則頃刻之間肝陽暴亢,氣火俱浮,迫血上湧則其候必發。至於憂思悲恐,情緒緊張均為本病的誘因。

2、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醇酒,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鬱化熱,引動肝風,夾痰上擾,可致病發,尤以酗酒誘發最烈。

3、勞累過度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煩勞則張」,即指人身陽氣,若擾動太過,則亢奮不斂。本病也可因操持過度,形神失養,以致陰血暗耗,虛陽化風擾動為患。再則縱慾傷精,也是水虧於下,火旺於上,發病之因。

4、氣候變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與季節氣候變化有關。入冬驟然變冷,寒邪入侵,可影響血脈循行。正如《素問·調經論》說「寒獨留,則血凝位,凝則脈不通……」。其次早春驟然轉暖之時,正值厥陰風木主令,內應於肝,風陽暗動,也可導致本病發生。

二、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 腦梗塞屬中醫中風的範疇,中風根據病情輕重和病位的深淺沿用《金匱要略》的分類方法辨中經絡還是中臟腑。

腦梗塞發病過程中一般無神志改變,表現為不經昏仆而突然發生口眼喎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故屬中風中經絡。中醫辨證根據1993年衛生部制定發布《中藥新葯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中風中經絡的辨證方法,分為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等五型。在腦梗塞急性期以前三型更為常見。

1、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蹇或不語,偏身麻木,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咽乾,心煩易怒,尿赤便乾,舌質紅或紅絳,舌苔薄黃,脈弦有力。

證候分析:年老體衰、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鴟張,陽化風動,風陽煎的津液為痰,風痰阻於經絡,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蹇或不語,偏身麻木;肝腎陰虛、風陽內動,上冒巔頂,故眩暈頭痛、面紅目赤;肝陽暴亢,引動心火則心煩易怒、口苦咽乾;熱移膀胱則尿赤;熱灼津液,大腸失潤則便乾;舌質紅或紅絳,舌苔薄黃,脈弦有力,均為陰虛陽亢、風火上擾之徵。

2、風痰瘀血、痹阻脈絡: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痹阻氣血,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正氣不足,氣血虛弱,肢體肌膚失養故偏身麻木。正氣不足,氣血虧虛,腦失所養故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均為風痰瘀血、痹阻脈絡之徵。

3、痰熱腑實、風痰上擾: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乾便秘,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弦滑而大。

證候分析:嗜酒肥甘、饑飽失常致脾虛失運,聚濕生痰。或肝陽素旺,橫克脾上,脾失健運,濕停為痰,痰濁停聚,鬱而化熱,熱盛即可動風,風痰上擾,橫竄經絡,痹阻氣血故出現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痰熱夾濕阻於中焦,傳導失司,升清降濁受阻,下則腑氣不通故便乾便秘,腹脹,上則清陽不升故頭暈目眩;舌苔黃或苔膩,脈弦滑是痰熱腑實之徵。脈大為病進,偏癱側脈弦滑而大是痰濁阻絡,病有發展趨勢。

4、氣虛血瘀: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證候分析:氣為血帥,氣虛不能運血,氣不能行,血不能榮,氣血瘀滯,脈絡痹阻,則出現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氣虛則面色??白,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氣虛故心悸;脾氣虛,水濕不運,泛於肌膚則手足腫脹;中氣下陷則便溏;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自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均為氣虛血瘀之徵象。

5、陰虛風動: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 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

證候分析:肝腎虧虛,陰虛陽亢,虛風內動,脈絡瘀阻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腎陰不足,不能上交於心,虛火上擾心神,故煩躁失眠;腎精虧耗,髓海空虛,故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均為陰虛火旺、虛風內動之象。

三、中醫治療方案

1、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

治法:鎮肝熄風、滋陰潛陽。

方葯:鎮肝熄風東加減。

加減法:肝陽上亢甚者加天麻、鉤藤以增強平肝熄風之力;心煩甚者加梔子、黃芩以清熱除煩;頭痛較重者加羚羊角、石決明、夏枯草以清熄風陽;痰熱較重者,加膽星、竹瀝、川貝母以清化痰熱。

方解:本方滋陰潛陽,熄風通絡。方中懷牛膝歸肝腎之經,重用以引血下行,並有補益肝腎之效;代赭石、龍骨、牡蠣相配,降逆潛陽、鎮肝熄風;白芍、玄參、龜板、天冬滋陰柔肝熄風;茵陳、川楝子、生麥芽三味,配合牛膝清泄肝陽之有餘,條肝氣之鬱,有利於肝陽之平降潛鎮;甘草調和諸葯。

2、風痰瘀血、痹阻脈絡:

治法:祛風、養血、活血、化痰通絡。

方葯:大秦艽東加減。

加減法:如嘔逆痰盛、苔膩脈滑甚者,去地黃,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蠍等祛風痰,通經絡。無內熱者可去石膏、黃芩。

方解:本方以祛風通絡為主,兼用血葯氣葯以調裡,使風邪外解,氣血調和,則手足健運、舌本柔和。方中以秦艽祛風通絡,羌活、獨活、防風等辛溫之品祛風散邪;當歸、白芍、熟地、川芎養血活血,起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作用。白朮、茯苓益氣健脾、氣能生血,以助生化之源。黃芩、石膏、生地涼血清熱,以防風邪化熱。如年老體衰者,加黃芪以益氣扶正。

3、痰熱腑實、風痰上擾:

治法:化痰通腑。

方葯:方選《驗方》星蔞承氣東加減。

方解:藥用膽南星、全瓜蔞、生大黃、芒硝四味。方中膽南星、全瓜蔞清化痰熱;生大黃、芒硝通腑導滯。如葯後大便通暢,則腑氣通,痰熱減,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轉。本方使用硝黃劑量應視病情及體質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g左右,以大便通瀉、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可過量,以免傷正。腑氣通後應予清化痰熱、活血通絡藥用膽南星、全瓜蔞、丹參、赤芍、雞血藤。

4、氣虛血瘀:

治法:益氣活血。

方葯:補陽還五東加減。

加減法:半身不遂較重者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葯加重潔血通絡、祛瘀生新;言語不利甚者加菖蒲、遠志化痰開竅;手足腫脹明顯者加茯苓、澤瀉、薏仁、防已等淡滲利濕;如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朮、山藥以健脾。

方解:本方以補氣為主兼以活血通絡。方中重用生黃芪取其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當歸尾活血,有祛瘀而不傷好血之妙;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助歸尾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

5、陰虛風動:

治法:滋陰熄風。

方葯:大定風珠加減。

加減法:偏癱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龍、蜈蚣、桑枝等通經活絡之品;如舌質暗紅、脈澀等有血瘀證時加丹參、雞血藤、桃仁、地鱉等以活血祛瘀;語言不利甚加菖蒲、鬱金、遠志開音利竅。

方解:本方用味厚滋補的藥物為主以滋陰養液,填補欲竭之真陰,平熄內動之虛風。方中雞子黃、阿膠滋陰養液以熄內風;地黃、麥冬、白芍滋陰柔肝;龜板、鱉甲滋陰潛陽;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化陰,以加強滋陰熄風之功

四、中醫中藥

1、大活絡丹,1丸,每日2次,用於風寒濕痹引起的中風偏癱,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牛黃清心丸,1丸,每日2次,用於氣血不足,痰熱上擾引起中風不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華佗再造丸, 8g,每日2次,用於瘀血或痰濕閉阻經絡之中風癱瘓、口眼歪斜、言語不清。人蔘再造丸,1丸,每日2次,用於風痰瘀血痹阻經絡引起的中風偏癱、語言不利、口眼歪斜。川芎嗪注射液, 8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10~15次,為一療程。

2、蓖麻子(去殼)30g或加冰片1g,研膏敷於患側面部,冬天加乾薑、附子各3g。用於口眼喎斜。

3、鱔魚血入麝香少許外塗息側,單純鱔魚外塗亦可。用於口眼喎斜。

五、 針灸

1、半身不遂:調和經脈、疏通氣血。以大腸、胃經俞穴為主,輔以膀胱、膽經穴位。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關、合谷,可輪換取肩髎、肩貞、臂臑、陽池等穴。下肢取環跳、陽陵泉、足三裡、崑崙,可輪換取風市、絕骨、腰陽關等穴。對於初病半身不遂,屬中風中經者,可用手足十二針,即取雙側曲池、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裡、三陰交共十二穴。對於中風後遺症的半身不遂,可用手足十二透穴,即取手足十二穴,用2~3寸長針透穴強刺。這十二穴是:肩髃透臂臑,腋縫透胛縫,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陽池透大陵,合谷透勞宮,環跳透風市,陽關透曲泉,陽陵泉透陰陵泉,絕骨透三陰交,崑崙透太溪,太沖透湧泉。

2、中風不語:祛風豁痰,宣通竅絡。取穴:金津、玉液放血、針內關、通裡、廉泉、三陰交等。

推拿按摩

推拿適用於中風急性期或恢復期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半身不遂的重證。其手法:推、滾、按、撚、搓、拿、擦。取穴有風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裡、合谷、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以上穴位以患側為重點。推拿治療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患肢功能的恢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