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昌伏羲女媧圖縱觀

去年,《國家寶藏》節目介紹了古代高昌的伏羲女媧圖,引發人們探知的興趣。新疆吐魯番地區高昌古國墓葬群中伏羲女媧圖的發現,始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部分重要發現已流失海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幅伏羲女媧絹畫像(圖1),縱144.3厘米,橫101.7厘米,是1928年黃文弼先生在這一地區的考察活動中所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地區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出土伏羲女媧絹畫、麻布畫超過百件,經考證其創作年代應在公元6世紀到8世紀之間。

圖1

據學者研究,伏羲女媧圖多出現在夫婦合葬墓穴中,大部分被釘在墓室的頂部,畫面朝下,也有的疊放於墓主人身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這件伏羲女媧圖(圖2),長約220厘米,寬近100厘米。畫面中心繪有一男一女,頭部軀乾為人形,腰以下作蛇尾,身形匹配相對,伸手相擁,蛇尾互相纏繞,契合伏羲女媧的神話形象。伏羲、女媧之面容、妝飾、冠服都各有不同,女媧執規,伏羲持矩,有的還帶有算籌、墨鬥,象徵伏羲女媧開啟人智,教化人倫的傳說。畫面上方有日,下方有月,日月中多有裝飾圖案,日輪中或繪金烏,或繪光芒,月輪中可有桂樹、玉兔、蟾蜍或山嶽等形,北斗星辰遍布畫面四周。

圖2

長沙馬王堆西漢初期墓葬出土的絹畫中,就有伏羲個人的人首鱗身像。伏羲女媧二像並立的圖樣最早記載於西漢武帝時期,魯恭王劉余的靈光殿中,有“伏羲鱗身,女媧蛇軀”二像並立的壁畫,語出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圖樣中伏羲之名有明確題記的,見於山東嘉祥東漢武氏祠的畫像磚,人身蛇尾相纏的圖像旁作題記曰:“伏戲(羲)倉(蒼)精,初造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漢代傳說已將伏羲女媧並提,在《淮南子·覽冥》中雲:“伏羲、女媧,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遺於後世。”後世逐漸發展成伏羲女媧結為夫婦,共育天地的神話故事。在兩漢的葬俗中,伏羲女媧圖成為墓室畫像磚中的常用題材,東漢時期尤甚,但自漢末戰亂,尤其是公元4世紀至5世紀以後,伏羲女媧圖像在中原地區的墓葬中幾乎絕跡。

為何在中原地區早已消失的文化形態在地處邊陲的高昌地區又盛行起來,這與古代高昌的特殊文化屬性有關。自西漢通西域以來,古高昌一直是漢王朝經營西域的中心地區,漢代的戊己校尉、西域長史府都設在高昌,這一地區的漢化水準較高,漢族移民較多。漢亡以後,中原、河西地區戰亂動蕩頻仍,大批漢人經由河西地區持續西遷來到高昌,原河西、敦煌等地的漢民也紛紛到此躲避戰亂,漢人數量增加,闞爽、闞伯周、張孟明、馬儒等先後在此建立漢人政權。公元499年,“麴氏高昌”王國建立,保持了140多年的穩定。

古代高昌與中原地區訊息隔絕,交通不便,漢族移民生在異域,倍加懷念故土,對兩漢民俗傳統就愈加執著。伏羲女媧圖中,寓意中國最古老的神話傳說,包括創世艱難,開天辟地,陰陽化合,生生萬物,既有生命源起的正統表述,也有神明救世的信仰寄托,以此作為隨葬品,是與祖先精神合一的理想信念,也是祝願死者來生得到神明福佑。伏羲女媧被奉為華夏民族共同祖先,以此標識墓主人的身份,也是為了在多民族混雜的環境中凸顯自身民族特色,希望靈魂能找到故國家園。

高昌雖以漢人為主,但在西域多民族雜居的大環境中,也有不同民族的居民在此生活,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也十分活躍。部分出土的伏羲女媧圖,出現了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不僅說明居民成分的複雜性,也顯示出積極的相互影響。從繪畫技法來說,大部分伏羲女媧圖都承襲了中原傳統“古畫”風格,貼近河西魏晉壁畫手法,多為工筆重彩畫。色彩多用朱、紫、藍、綠、黃等,作大塊平塗,亦有精細描繪,畫面洗練且色彩絢麗,線條轉折自然,富於神韻動感。另一部分帶胡人形象的伏羲女媧圖則體現出濃鬱的西域風情,形象冠服之外,繪畫技法也多出現了源自古印度的“凹凸暈染法”和西域畫風的輪廓線條勾勒,畫面富於立體感,與中原畫風形成鮮明對比。

公元640年唐滅高昌後,設置西州,後又建安西都護府,高昌重歸中原地區主流文化,伏羲女媧圖的葬俗也走向衰弱。唐代墓室中大多以壁畫裝點,營造出天地宇宙空間。1952年發掘的唐蘇思勗墓室中,“壁畫象徵天空,東邊用紅黃色繪太陽,西邊白色繪月亮,中間布滿星辰。”1960年發掘的唐永泰公主墓,墓室四壁與頂部都有鮮豔的彩繪。“上繪天體圖,東有山巒金鳥與西邊畫的滿月相對,東北角到西南角有一帶銀河。四周有山巒,深灰色的天空,白色的星星密布。”1971年發掘的唐懿德太子墓,規製龐大,壁畫保存完整,其後室頂部壁畫“象徵銀河系,東面畫金烏、西面畫蟾蜍,頂部畫滿天星鬥。”相對於這種更有氣勢的墓室壁畫設計,以絹畫、布畫裝扮的天地布局相形見絀。隨著唐代佛道儒的融合,單一教義的傳統神話題材逐漸被取代。高昌滅亡後的伏羲女媧圖製作相對隨意,只有對前期作品的簡單模仿,構圖粗率,造型生硬,到公元8世紀左右,墓葬中的伏羲女媧圖慢慢絕跡。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喪葬,《孟子》雲:“惟送死者以當大事”,通過厚葬、祭禮以緬懷祖先,敬事天地神明。伏羲女媧圖在高昌葬俗中流行了200余年,其圖形發展脈絡清晰,追根尋源意識明顯,保存了華夏民族最古樸的歷史傳統。它在古代高昌地區的傳播中,較好地吸取了當地文化元素,並同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相互借鑒,在藝術和審美上為中國繪畫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本文轉自2020年8月11日

《中國文物報》第7版

編輯|毛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