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乾貨!分享中醫解說並治療多汗症知識

多汗症 是指皮膚出汗過多,發病者多為兒童或青少年,發病者臨床表現為手掌、足底、前額、局部性多汗。多汗症什麼原因,小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多汗症病因

1.在西醫看來,多汗症的病因分為功能性失調和疾病性兩種。功能性失調大多與精神因素有關,比如情緒激動、精神緊張、焦慮、憤怒、恐怖等;疾病性多與內分泌失調和激素紊亂有關,比如發熱性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垂體功能亢進、神經系統疾病、妊娠、糖尿病等。

2.在中醫看來,多汗症病因多為脾胃濕熱、蘊蒸肌膚、迫津外泄或為先天稟賦不足,陽氣偏虛、津液外溢、奏理不固。

多汗症臨床表現

多汗症者汗珠不停的滴流,汗珠呈點滴狀,情緒激動時此癥狀最為明顯。不少患者因經常出汗手足濕冷,隨著汗量的增多,掌拓皮膚變得青紫。較為嚴重患者出汗過多會影響工作,並且引發浸漬皮炎。此外,汗液分解後會產生臭味,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一)全身多汗

1.衛氣不固,陽虛自汗

主症:全身易出汗,活動及情緒激動時加劇,氣短,惡風怕冷,容易感冒,舌質淡或正常,苔薄白,脈細弱。

2.濕痰自汗

主症:全身多汗,慎重倦態,噁心納呆、舌苔黃膩、脈滑數。

(二)局限性多汗

1.肺胃濕熱型頭汗

主症:頭部多汗、飲食減少、形體消瘦、頭重惡風、大便溏稀、舌體胖嫩,舌苔黃膩,脈滑數。

2.陽明胃熱型手足及腋下汗出

主症:手掌及足底經常流冷汗,尤其在情緒緊張時,汗珠不停地滴流,腋下也易多汗,有臭味,可消谷善飢,口臭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洪大。

(三)偏身多汗,營衛不和

主症:身體一側多汗且皮膚濕度偏低,舌質正常,苔薄白,脈緩。

上文也說過了多汗症在中醫有什麼病因以及癥狀,現在來說一下多汗症在中醫上怎麼治療。

中醫治療多汗是根據病因病機採用不同的方法,如調和營衛、益氣固表、滋陰降火、回陽斂陰等。中醫稱「汗為心液」,「汗者,精氣也」,對多汗證應及時處治。

常用的止汗固澀中藥有麻黃根、龍骨、牡蠣、浮小麥、五味子、糯稻根須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烏梅、黑豆、桃乾等。

常用的食療驗方:

生黃芪20克,大棗10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頻頻下咽,用於氣虛多汗;五味子10克,大棗10克,桃乾20克,水煎服,用於陰虛盜汗;

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兩克混勻,置臍窩處,外蓋紗布,對盜汗也有一定的療效;

人蔘、黨參、沙參、黃芪等選一種燉腔骨或母雞、乳鴿,對氣虛引起的多汗有效;

黑豆100克,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烏梅、桃乾適量,白糖調好口味,吃豆喝湯。

出汗過後,特別是大汗淋漓之後,易感外邪,此時應及時擦乾汗水,更換衣被,避免受風著涼。血液的離子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偏低也會出現多汗,故多汗者口味不能太淡,點滴中也不能鹽分太少,飲食中應及時多攝入蛋白,如肉、蛋、奶等。調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薑等辛溫之物多能發汗,不宜多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