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忙碌是長壽最好的“養生秘方”

   長壽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在古代,為了長生不老,君王煉仙丹。在現代,為了活得更長,人們選擇吃些保健品。實際上,人能否長壽主要與兩方面有關:一方面,就是基因,擁有長壽基因者,容易長壽;另一方面,與習慣有關,有良好的習慣,樂觀心態、有目標追求、並有為實現目標的規劃和行動,充實忙碌的過好每一天,身體會更健康,自然也就容易長壽了。

   我國新聞漫畫的泰鬥方成老先生享年100歲。老先生一生與漫畫結緣70余載,創作了大量漫畫和雜文。在晚年仍堅持創作,思路也非常敏捷,甚至在93歲時,每天還能夠自己用電腦打字寫傳記。很多人問他養生之道,他寫打油詩一首,配上騎自行車的自畫像。詩曰:“生活一向很平常,騎車書畫寫文章。養生就靠一個字——忙!”

   忙碌是這些百歲名人的養生訣竅!“忙”的確是全世界眾多“大師”級人物的養生訣竅,比如: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了蘇州博物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今年101歲;著名教育家徐中玉,主編並開創《大學語文》教材和課程,今年103歲;漢語拚音之父”周有光,享年112歲;作家羅洪,被錢鍾書稱為“真奇才”、“真正的小說家”,享年107歲;“國學大師”、著名學者季羨林,享年 98 歲;巴金 101 歲,馬寅初 101 歲,錢學森 98 歲,……這些“大師”級人物的長壽,讓無數人羨慕不已。

   國內外有關學者一致認為:老年人除了應該保持良好習慣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要盡可能的多動腦,多動手。因為生命在於運動,生命又首先在於腦的運動。人的機體衰老,首先是從大腦開始的。古今中外大量資料證實,終身勤於好學、善於思索的腦力勞動者多獲長壽。就其原因,是勤奮能防止腦細胞老化,推遲了大腦的萎縮,協調了全身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從而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常言道。腦怕不用。身怕不動。人的大腦是越用越靈的。日本松澤大樹教授對210個人腦細胞組織進行X光斷層攝影發現。人腦開始萎縮,空洞部分增多即智力衰退,一般在40歲以後。但經常用腦的人,腦萎縮少、空洞體積也小。英國神經生理學家斯和米勒的研究證明:人的大腦受訓練的時間越少,衰老的速度也就越快。但人腦緊張而有序的工作,開始的越早,持續時間越長,老細胞就老化的越慢。國外學者還通過實驗表明,積極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其腦細胞越發達,老化進度就越慢。

   有目標的老人更健康

   “有目標的生活的確會讓老人顯得年輕”,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萍介紹說,大量研究表明,設定生活目標可以減緩衰老。

   晚年生活缺乏目標和規劃,是導致老年人生活渾渾噩噩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管在城市還是鄉村,很多老人的日常生活就是消磨時光,他們要麽在家看電視,要麽坐在牆根下發呆,要麽和鄰居親友打麻將,要麽一天到晚忙著做飯帶孫輩,看似每天也很忙,內心卻得不到充實。生活重心方面,許多老人希望常與孩子在一起,但很多年輕人或遠在外地,或忙於事業和小家庭而忽略老人的感受,這些都會讓老人覺得人生沒有目標,繼而喪失生活熱情。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行動不太方便,整日待在家裡,更會覺得生活缺乏動力和樂趣,甚至覺得自己是家庭和社會的包袱。

   生活目標之所以對幸福晚年影響深遠,首先是因為有目標讓人變得充實,並能獲得社會支持,避免心理危機的發生。科學研究顯示,沒有生活目標、缺乏行動力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甚至自殺。而有目標的老人不會因為失落感或某一次失敗而頹廢,他們能積極尋求子女、親友、鄰居的心理支持。其次,擁有生活目標的人會給自己一些壓力,這種適度壓力讓人的心態更積極,可以促進免疫功能。有目標還會讓生活緊張而充實,減少了空虛寂寞感乘虛而入的機會,可以舒緩情緒,並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概率。最後,有目標的老人生活幸福感會提升。特別是那些設定了人生計劃的老人,當目標一一實現時,巨大的滿足感讓他們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提升生活品質。

   將目標付諸行動是關鍵

   日本一項研究發現,有目標且積極付諸實踐的人,早亡風險比其他人低50%。美國密歇根大學埃裡克?金博士發現,生活目的性更強的老年人保健意識也更強。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治?梅森點評說,有目標的人希望自己健康長壽,因而更加注重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享受有意義的生活。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則發現,生活中有很強目標的老人,患大面積腦梗塞的可能性低44%。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心理學系調查發現,近八成老人從沒想過規劃自己的晚年生活,僅有不足兩成老人打算制定晚年計劃,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僅有一成人。有些老年人信誓旦旦地規劃了人生,只是因為某些原因,或者遇到了某些困難,就懷疑自己,從而放棄。有的老年人滿腔熱情地參加了技術培訓,然而因為缺乏意志恆心或者處理不好家務與學習的關係而作罷。

   充實忙碌的過好每一天

   高壽名人是怎樣的一種生活狀態呢?貝聿銘九旬高齡時,仍舊不知疲倦地工作,設計了蘇州博物館。工作對於他來說,也是一種快樂。他笑稱自己是“勞碌命”,人到蘇州,就每天埋頭工地,有時忙碌至凌晨,呆在館裡的時間一般會超過8個小時,仔細斟酌每一個細節。

   徐中玉的徒弟都到了退休年齡,皆是文化界的領軍人物,他自己還在忙碌工作。日程這麽滿,體力是否允許?面對記者的疑問,老人透露了健康秘訣:“我習慣了7點起床,散步健身,工作健腦。堅持走路,保持工作狀態!”

   羅洪的養生法,也有一個字“忙”:每天早晨5點起床,漱洗完畢後,準時收聽6時的早新聞。上午讀報、看書,午飯後,小睡幾十分鐘,一般不超過一個小時,起床後就要構思寫作。八十年來筆耕不輟,百歲時仍然思路非常清晰。

   季羨林,凌晨 4 點左右他的書房的燈就會亮起。他說:“起來好去幹活呀!”算起來,九十多歲的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會超過 10 小時。

   有“漢語拚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說:“我 85 歲離開辦公室,回到家中一間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書房中,看報、看書、寫文章。”

   齊白石也是信奉“忙”的著名人物。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須作畫若乾,信條是:“不讓一天空閑過。”

   2019年5月14日於上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