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初這是他唯一的出路,如今成了他一個人的堅持

打鐵丨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盛行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農村。這種工藝,雖然原始,但很實用;雖然看似簡單,但並不易學。

今天我們的主人公是73歲的胡岩獻老師,許是常年打鐵的緣故,讓他頗有些武俠小說式的豪氣。打鐵時孔武有力、說話時中氣十足,一點不像我們印象裡70多歲的模樣。

一方天地,盡是歲月的痕跡

胡岩獻的打鐵鋪是間十多平米的低矮小屋,有門有窗卻依然顯得有些暗淡,因此常年開著一盞昏黃的燈。

牆面被常年燃燒的爐火熏得黢黑斑駁,室內因為堆滿了各式的打鐵工具和材料而顯得有些局促,從室外剛進門的瞬間,眼前就像是加了一層灰黑色的濾鏡,不過看上去意外的和諧。

採訪是在老師的鋪子裡進行的。機器設備放進去已經有些勉強,待老師坐定,團隊人員陸續進到裡面就位、開拍,燈光映著爐火,使得原本就局促的小屋一下子升了溫、讓人禁不住沁出汗來。

說起自己的工作,胡老師頭頭是道。在傳統的生活、生產中,鐵匠被稱為“百匠之首”,上至兵器下至農具,各行各業都離不開鐵器。而他作為在打鐵比賽中獲得過第一名的“榮譽選手”,心裡的小驕傲全都映在了臉上。

年少多舛的命運,終究苦盡甘來

整個採訪過程,胡老師可以說是十分認真+配合,除了時不時、不自覺、情不自禁轉頭去看一眼坐在門前擇菜的妻子。看著這對攜手風雨幾十年的老夫妻,分開這麽一小會兒都要互相惦記,也是令人真心羨慕。

說起當初學藝的緣由,那段年少時家中因失火而遭逢巨變、之後父母又相繼離世,孤苦無依的境地之下只能選擇投奔堂哥學打鐵的回憶,讓胡老師的臉上不自主地便染上一分悲傷。

少年胡岩獻經歷了學徒和下鄉,花了四年的時間才真正出師。出來後,輾轉到過寧波余姚、江西的資溪,直到成家以後才有了第一間屬於自己的鐵匠鋪。

也是在那間鐵匠鋪裡,老胡教會了妻子打鐵。原本只是想在需要輔助的時候能有人搭把手,沒想到妻子頗有天賦,掄起大錘來虎虎生風。只是幾年的光景,老胡鐵鋪就成了一家遠近聞名的夫妻店。

改革開放後,胡岩獻帶著妻兒回到離開多年的家鄉,在菜市場的尾巷開了如今的這個鐵匠鋪。迎面是作坊小鋪,道旁偶有流動的小攤,整條街上都充滿了市井的自在。

而鋪子裡的他們,不斷舉起、掄下手中的大錘,對著燒紅的鐵塊敲打、塑形,爾後拉出長長的火花,日複一日,與所有的喧鬧隔絕,從來沒說過要放手不乾的那些“胡話”

徒弟們志不在此,老司機樂此不疲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大批的鐵匠都選擇了轉業,胡岩獻的徒弟們也不例外。說得慘烈點兒,就是老胡曾經手把手教大的十幾個徒弟,到現在一個從事打鐵的都沒有……但他本人對這事倒是看得蠻開的,說起來依舊樂呵呵。

不過作為師父,胡岩獻卻捨不得放下手中的活兒,即便自己已經年逾古稀,即使只剩自己“孤軍奮戰”。現在,他每天都要去鋪子裡打上幾個小時,他擔心一旦放下了錘子,就再也掄不動了。

幸運的是,一路上都有妻子陪伴,她始終夫唱婦隨,心甘情願跟著老胡“奮鬥在一線”。

命運與手藝近60年的勾連,讓火紅的爐膛、飛濺的火花,成了胡岩獻一生中最熟悉的景象。而現在,他只希望,可以多打一天,再多打一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