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母親,是你決定了孩子以後能飛多遠

文 | 華明玥

來源 | 第1閱讀

很多媽媽認為,無微不至地關照孩子的衣食住行,用電動車馱著孩子四處去上補習班,滿足孩子的一切物質需要,就是一位“理想媽媽”。

而真正對孩子的成長起關鍵作用的媽媽到底什麽樣,這兩天刷屏的707分寒門女孩一篇文章道出了真相,她感謝的不是貧窮,而是雖貧窮卻自強的母親。

初一一個男生很過分地嘲弄我身上那件袖子長出一截的“土得掉渣”的棉襖,我哭著回家給媽媽說,她隻說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實做事就好。”

我來自一個普通但對教育與知識充滿執念的家庭。母親說過,這是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從那時起,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母親早早地教我開始背詩算數,以至於我一歲時就能夠背下很多唐詩。她讓我比別人早上一年學,並不是因為自己的攀比心理,而是她盼望著我更早地擺脫蒙昧與無知。

第一次去撒種,我也很奇怪,踩得這麽實,苗怎麽還能破土而出?可母親告訴我,土松,苗反而長不出來,破土之前遇到堅實的土壤,才能讓苗更茁壯地成長。

永遠不要低估母親對孩子成長的作用,一個偉大的母親能“富”3代。孩子到底期待什麽樣的母親?什麽樣的母親能促進孩子的成長?這6個標準媽媽可以自查。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說過:“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於把自己也從怒氣與不理智中解救出來。”

而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有媽媽面對孩子的無心之過大發雷霆的場面。一位脾氣暴躁的媽媽,有一次在孩子潑灑了牛奶之後怒衝衝地數落個沒完,她11歲的兒子鎮定地望著她,將了她一軍:“媽媽,您想一想,您的怒氣,有多少是因為我打翻了牛奶引發的?如果您工作上不順心,或者有別的煩惱,您不應該遷怒於我。”

這位媽媽如遭棒喝。後來她對我坦白:“自從經過那事,每次孩子犯下過錯,我一腦門的怒氣就要噴薄而出時,我就會停10秒,想一想,我是不是在借題發揮、遷怒孩子,以及我的怒氣除了傷害孩子外,還解決了什麽問題。”她後來發現,溫柔的態度,對引發孩子反思過錯,比大吼大叫要好很多。

“媽媽”這兩個字,在中國總是意味著奉獻,媽媽將好吃好用的都省給孩子,媽媽沒有自己的情緒出口,媽媽像鴕鳥……往往到最後,媽媽自認為為孩子犧牲很多,孩子又沒有如願以償變成牛娃,媽媽就變得怨氣衝天。

問一個10歲的孩子,你是願意有一個早上5點半就起床為你做豐盛早餐,卻一天到晚為著這份辛苦抱怨個不停的媽媽,還是有一個多睡了一小時,要帶孩子上街買現成早飯,卻一路跟孩子開玩笑的媽媽?孩子100%會認為,有後面一個媽媽更幸福。

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會覺得面前杵著一個怨婦,會讓自己輕鬆愉快。孩子的學習生活壓力已經很大,媽媽不間斷地強調自己的犧牲精神,認為自己事業上的停滯不前、社交上的極度萎縮、身體上的小病小恙都是孩子造成的,這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負荷。

青年作家艾小羊說得好:

媽媽與保姆最大的區別就是她存在的意義,絕不僅僅包括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做孩子情緒的引路者、精神的支持者。"

媽媽的快樂與幽默,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事實來說話

有的媽媽,平常也對孩子無微不至,然而,一旦到了公布成績的時候就變臉了,自覺不自覺地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看人家××,不管是學習還是競賽,從不讓父母操心,再看看你,數學一遇到附加題就歇菜,英語一拉出去競賽就不行,馬虎,粗心,接受能力差,沒記性,思維死板……一樣花了那麽多補習費,像個蒸汽時代的火車頭趕得呼哧呼哧地,還是被磁懸浮列車不曉得甩到不知哪兒去了……”

再看正在領教媽媽訓斥的孩子,真像被霜打了的青菜一樣滿臉黑線。若是他怯怯地、不服氣地辯白一句:“可是××在家從來不乾活,××媽媽還表揚我在學校黑板報上的畫兒畫得好,大掃除做得乾淨利落……”媽媽的怒氣更重了:“可考試又不考這些!這些有什麽用!學習成績好,那才是真金白銀的收獲!”

聽著是不是很耳熟?評價孩子以成績為唯一標準的媽媽真的不在少數,她們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刺激他,把他說得一無是處。這種基於虛榮心的攀比,嚴重傷毀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不自信的孩子,一是會變得破罐破摔,“說我不行,我就不行給你看”;二是會變得內向自卑,害怕與比自己更行的同學交往。這兩種狀態,都是媽媽不願看到的吧。

有一個現實不知道媽媽們注意到沒有——今天最熱門的十大職業,比如網紅、遊戲主播、自媒體達人、網絡架構師,其中的八個在10年前都不存在。

在科技發展處於加速度的時代,你完全沒法預料未來會出現怎樣的一種職業需求,一種生活方式,這就需要孩子保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保持高度的自信與終身學習的能力,否則哪怕他現在門門滿分,也很容易被時代淘汰。

未來,唯有自尊自信的孩子,才會接受陌生領域的挑戰,才會對自己的選擇有決斷、負責任。這樣的孩子,才會在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找到成功之路——這是比今天教給他任何題目都重要的事。

而保護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媽媽要尊重孩子,幫助孩子尋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與特長。不要基於虛榮,當著親友、鄰居或孩子同學的面貶損他什麽都不行,讓他自慚形穢。這比任何方式都毀孩子。

與小時候跟媽媽特別黏糊不同,一過10歲,孩子開始希望有自己的獨立太空,他們的抽屜有一兩個上了鎖,他們偷偷摸摸寫日記,他們設立了手機的開機密碼,有些小心思他們願意跟好朋友講,不願告訴父母。

有的媽媽覺得孩子有了瞞自己的事一定不是什麽好事,她覺得孩子跟好朋友煲電話粥耽誤學習,送異性同學禮物一定有“早戀”的苗頭。一方面,她是出於“指導員”那顆撲騰撲騰的責任心,另一方面,孩子有事瞞著她,她也有一點“被拋棄”的失落與傷心,於是,媽媽成為偵查狂、偷窺狂、竊聽狂。

事實來說話

而當孩子發現他夾在日記裡做記號的頭髮絲移了位,發現媽媽趁著他洗澡偷看了他的微信聊天記錄……他會作何反應?

性格比較溫和的孩子,一般會不動聲色地選擇在發朋友圈之前,屏蔽媽媽,或者注冊大號與小號,大號留著應對家長,小號才是他的私家後花園;而性格比較剛烈的孩子,就會離家出走。2016年一整年,在朋友圈中掀起巨浪的孩子出走事件,有三成是因為孩子發現母親偷窺了自己的秘密引起的。

親子之間,就這樣陷入了偵探與反偵探的怪圈,把彼此的信任消耗殆盡。其實,女孩到了10歲,男孩到了11歲左右已經進入青春前期,需要一些獨立自主的太空,需要在媽媽不干涉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小秘密,訴說自己的小煩惱。互聯網上,還有平台擔當成年人的“樹洞”,安放他們不想讓家人知道的秘密,為何孩子就不行呢?

有些媽媽會說:我偷看孩子的日記和聊天記錄,是生怕他(或她)學壞呀!親,如果孩子真的已經與你離心離德,他自有一萬種方式隱瞞你。

事實來說話

小時候特別向往學音樂卻沒有錢買鋼琴的媽媽,認為孩子也一定熱愛音樂,會逼迫孩子日夜練琴,不然就雞毛撣子伺候;小時候向往能成為四隻小天鵝的媽媽,認為孩子也一定熱愛芭蕾,一定要孩子熬著痛練習足尖舞,聲稱這才是通往優雅氣質的階梯,哪怕孩子反覆抗議她的真正興趣是下棋;小時候向往能成為下一個凡?高的媽媽,認為孩子也一定熱愛繪畫,對孩子迷戀觀察鳥類與昆蟲痛心疾首……媽媽的興趣與孩子的愛好,像拔河比賽的兩端,進行著痛苦的拉鋸與較量。

有時,看上去是媽媽一時贏了,孩子在朝“正確又高雅”的方向走,但學了好幾年,孩子天賦上的短腿日益顯露,孩子越是沒興趣,就越是學得敷衍;越是學得心不在焉,就越是狀態低迷,毫無長進。媽媽認為這都是孩子不用心導致的,認為孩子是在故意氣自己。其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必須承認,孩子是另外一個生命,他的興趣點可能與媽媽完全不同。

北京的一家研究機構,調研了500名2007年的大學本科畢業生十年之後都在幹什麽,發現有54%的學生乾著與本專業毫無關聯的專業,而這些學生中,有接近三分之二的人承認,當年的專業是媽媽嘴裡的“金飯碗”,是媽媽自小苦心積慮為他們培養的“興趣”,然而,最終,媽媽的興趣始終沒法成為孩子的最愛。

在孩子終於獨立之後,他走了巨大的彎路也要回到自己的軌道上來,他花費了大量時間去重新學習、擇業,最後乾著與媽媽的意願背道而馳的工作。

這些孩子的經歷,是喜劇,也是悲劇。

說是喜劇,就是興趣的種子的生命力是多麽旺盛,被媽媽強製休眠了那麽多年,依舊發芽開花;

說是悲劇,就是當年媽媽不顧孩子思維方式的特點,把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不但助長了孩子在情感上與媽媽的叛逆與疏離,更讓孩子浪費了本可以發展他特長的時間,讓他的童年期充滿挫敗感。

事實來說話

當孩子從學校歸來時臉色不好,媽媽會怎樣開始自己的詢問?有的媽媽一聽說孩子與同伴發生衝突,或者被老師批評,被紀律委員扣罰了日常行為規範的分數,就會打斷孩子的辯解與訴說,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孩子:“就你專門闖禍!一點兒不省心!”加上媽媽輕蔑的口氣與焦慮的表情,會讓本來就感到委屈、沮喪的孩子,更是感到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理解他,更加痛苦萬分。

其實,一個有高情商、有同理心的媽媽不會這麽做,她會用開放式的問句讓對話可以持續,讓孩子感受到親子之間是平等的,他是受尊重的,這樣孩子才會打開胸懷,整理思緒,把他的遭遇與故事完整地說出來。這是媽媽避免對孩子過早地下負面結論的一個方式。當媽媽可以進入孩子的心靈深處,探究他為什麽會這樣做,嘗試理解他的思維方式,媽媽可能就會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解藥,同時讓親子關係更為親密。

哈佛大學哈佛學院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在他的學生中做過調研,詢問他們13歲以前的幸福感由何而來。有78%的學生意識到媽媽的同理心給予了他們愉悅、美妙的童年。

媽媽有了同理心,將不會處處挑剔孩子,抱怨、責怪、嘲笑、譏諷便也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讚賞、鼓勵、諒解、扶持。這樣一來,親子之間的信任感與親密關係才得以牢固建立,並且得到不斷深化——媽媽對孩子越真誠,越善於傾聽、體諒、尊重或寬容孩子,孩子也越容易向媽媽敞開胸懷。如此形成的良性循環將一直持續到孩子25歲以後。而如果孩子也從媽媽身上學到了這種同理心,便有機會在生活中創造更好的人際關係,感受到更多的從容與幸福。

在與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的交流中,專家發現過一個非常奇特的規律:特別強勢和說一不二的媽媽,將培養出特別懦弱、永遠唯唯諾諾、沒有想法的孩子;媽媽喜歡幫孩子做主,孩子就越發腦袋空空、沒有任何主見。

所以高明的媽媽會適當示弱,把選擇權還給孩子。通過痛苦的反思,我們這些做媽媽的不得不承認:孩子是另一個生命,他有他自己的軌跡與去向;我們把他養大不是為了讓他來還債的,他對我們沒有任何虧欠。孩子在我們身邊暫留,陪伴我們度過美好時光,卻並不完全屬於我們。

紀伯倫在他的名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中說: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用力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請理解我們與孩子是弓與箭的關係吧,作為一把弓,我們的義務是把箭送到它想去的地方。因此,把自由與準確的方向還給那把年輕的箭吧。這是媽媽能給孩子的最棒的禮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