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此劍出土後就驚豔世界,出國展覽時發生意外,此後永不外借

在古代文物之中,冷兵器是很多文博愛好者特別喜歡的一類。雖然這些兵器幾乎再也沒有實用價值,但往往能讓人遐想連篇,回到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領略當年征戰廝殺的風采。兵器之中,又以青銅劍尤為引人矚目,它誕生於商朝,在西漢時因為鐵劍的廣泛使用而退出了歷史舞台,不過春秋戰國時期,它卻書寫過一段又一段的傳奇。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湖北江陵的一座楚墓中出土了一把青銅劍,立即讓在場的專家大驚失色。因為雖然見過無數的陪葬寶劍,但這把劍一面世,毫無疑問就是王冠上的明珠,是當之無愧的國寶。時隔兩千多年,它的整體沒有一絲鏽蝕,依然寒光凜凜,銳不可當。

據說,當時有個年輕的考古工作者因為疏忽大意,還不小心劃破了手指,頓時血流如注。這段逸聞,後來也被機智的網友稱為滴血認主。然而,這把青銅劍的主人到底是誰呢?其實在劍身之上,已經銘刻著醒目的八個大字:鉞王XX,自乍用鐱。

這八個字是用春秋戰國時期盛行南方的鳥蟲篆書寫的,其中有六個字當時能夠毫無障礙地識別:“鉞王”即越王,“自乍用鐱”是許多出土青銅劍上共有的銘文,意思是自己監工製作並且親自佩戴。

不過,那兩個並不是很熟悉的字,卻是斷定寶劍主人的重要信息。因為是人名,平時出現得較少,又因為當時的人名在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因此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不過,現場知名歷史學家方壯猷斷定其是“邵滑”二字。相關資料和照片傳至北京後,以郭沫若先生為代表的專家發聲,對結果表示認同。

定為邵滑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邵滑即《戰國策》中的召滑,他奉楚懷王之名潛伏在越國,從事間諜工作,為楚國最終滅亡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把青銅寶劍,明顯是越國風格,很可能是當時楚國大勝之後,楚王將其作為戰利品賞賜給召滑,並且封他為越王。

然而,就在此劍會定名為“邵滑劍”的前夕,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唐蘭先生卻表達了不同的意見。他以淵博的知識,詳細的考據,引用了甲骨文和金文的相關材料,斷定此二字並非“邵滑”,而是“鳩淺”。 “鳩淺”在古越語的發音中與“勾踐”一致。因此,唐蘭先生斷言,這把寶劍的主人,便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勾踐。

勾踐的名氣大得多,將他牽扯進來是不是噱頭呢?完全不是!唐蘭先生的論點,經過了文物、歷史以及古文專家的認真研究,連郭沫若先生和方壯猷先生也不得不糾正了自己的觀點,同意了這個說法。

這把越王勾踐劍,通長為55.7厘米,劍柄長8.4厘米,劍身最寬處為 4.6厘米,具有濃鬱的越國風情。它的劍身之上,還用刻上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顯示出不同凡響的精致優美。經過檢測,它上面鍍有一層含鉻的金屬,這也是兩千年不鏽的秘密。

它被發掘之後,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國家一級文物。在1973年,還曾經作為門面招牌,參加在日本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不過又隔了20周年,它在參加另外一次國家交流展覽時,卻發生了意外。

當時是1993年,新加坡舉辦文物展,盛情邀請了越王勾踐劍。但是,在展覽時,由於工人的操作不當,它被有機玻璃卡住,而且形成了一道7毫米的劃痕。當時國內一度傳言已經被折損,即使是澄清了事實後,依然引起國人的反思。

對於這麽重要的文物,千里迢迢到國外參展,安全性如何保證?因此,自它歸國之後,越王勾踐劍就再也沒有踏出過國門。在2002年,它更是被列為首批永久禁止出國(出境)展覽文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