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越王勾踐劍上最關鍵的兩個字,曾被郭沫若誤認!

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的一座楚國墓葬中,考古人員挖掘出一把青銅劍,一開始考古人員不以為意,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中,以武器做陪葬的非常多。但當它的鋒芒讓一位年輕考古隊員的手指血流不止後,考古學者立即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把有著相當身份的人才使用的劍。

憑借兩千年不鏽蝕,依然寒芒如故的劍身,這把寶劍被認定為一級文物,也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 湖北省博物館藏

這樣的稀世之寶,展現了先秦時期鍛造水準的上限。然而在寶劍出土之時,各路專家對劍主人的身份卻眾說紛紜……

當時在考古發掘工地指導工作的著名歷史學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方壯猷教授,與在工地的考古工作者一起,對這件青銅劍的八字銘文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

越王勾踐劍及銘文特寫

這種古文字,史稱“鳥蟲書”,是篆書的一種藝術變體,現代人非常難以辨認。不過,其中的六個字,在以往出土的兵器中曾經出現過,解讀下來就是“鉞王XX,自乍用鐱”。其中“鉞”通“越”,“鐱”通“劍”,專家們於是認為,這是一位春秋戰國時期的越王擁有的寶劍。

方壯猷先生查閱多方資料,認為難以辨認的兩個字是“邵滑”。邵滑又叫召滑,是戰國時楚國人,他奉楚懷王命入越,在越國從事間諜活動,最終趁越國內亂之時,將其一舉覆滅,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後來接替昭陽擔任大司馬,是楚國抗秦派的代表人物。

歷史學家方壯猷先生

如果這兩個字是“邵滑”,那就是他所佩戴的寶劍。但這把劍明顯帶有越國風格,因此有人解釋說,吳越多寶劍,很可能是因為邵滑立下滅越的大功後,楚王將繳獲的越國寶劍作為戰利品獎賞給他,並封他做越王。

由於這一問題事關墓主身份和墓葬年代的確定,至關重要。於是,方先生讓工作人員立即將這八字銘文進行臨摹、拓片、拍照,於1965年底,將這些資料及自己的觀點,分別寄給郭沫若、夏鼎、唐蘭、陳夢家等十幾位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廣泛征求意見。

摹寫的劍身銘文和劍身拓片

郭沫若很快就寄來回信,在信中,他肯定了方壯猷的研究意見,認同那不能確定的兩個字就是“邵滑”。

越王勾踐劍銘文

然而,在1966年1月5日,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唐蘭回復的信件裡,卻提出了另一種非常有震撼力的意見:寶劍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春秋戰國歷史中最著名的那位越王——勾踐!

唐蘭認為這兩個字是“鳩淺”,在古越語中,“鳩淺”和“勾踐”的發音一致,是通假字。

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的唐蘭先生

臥薪嘗膽的勾踐,承受住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屈辱,以復國家、滅仇讎的決心書寫了“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傳奇史詩,他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這個結論很快在專家組內引起了轟動。作為文字學家、金石學家、歷史學家的唐蘭先生,精通甲骨文和金文,為自己的觀點寫下了充足的論據,引用了相當豐富的材料,令人信服地陳述了自己的看法。

顯然,唐蘭先生這一令人激動的的論點無懈可擊,連郭沫若先生和方壯猷先生也不得不糾正自己此前的觀點,同意唐蘭的結論是正確的。至此,寶劍的主人塵埃落定,這把寶劍被正式定名為“越王勾踐劍”,成為了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直至今日。

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