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赤字激增!美財政部發債規模又將創新高?

美國財政部近日公布了最新的月度預算報告,美國預算赤字再次無懸念擴大。

由於支出大幅增加但收入幾乎不變,美國政府2019財年第一季度(去年10~12月)的預算赤字擴大至近3190億美元。

截至上周,美國公共債務總額已經衝破22兆美元。僅在2019財年第一季度,美國國債的淨利息支出就增長了19%,達到996億美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計,2020年財政赤字將繼續增長並超過1兆美元。

儘管赤字數據已開始引發投資者對美國不斷增長的債務的擔憂,而且不少批評者表示這會危及美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和信貸品質,但為了填補不斷擴大的預算赤字漏洞,美財政部仍計劃大肆對外發債。一些市場策略師預測,今年一季度美國國債的拍賣會上,3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國債拍賣規模將高達840億美元,比上季度高出10億美元。

發債規模激增

報告顯示,美國政府2019財年第一季度,美國財政赤字同比增長了42%,但收入僅增長0.2%至7712億美元,其中來自公司和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別下降了17.3%和3.5%,同時支出大增9.6%至1.09兆美元。

美國財政赤字近期激增的部分原因是川普推行的1.5兆美元減稅計劃和政府支出的增加。同時,福利項目以及相關的服務支出不斷增加,令美國政府背負的債務負擔愈發沉重。加上美聯儲持續推進縮表,不斷拋出美債回收流動性,這也迫使美國財長姆努欽希望能夠對外發債,融得更多資金。

2018財年,美國財政赤字達到7800億美元,創下近六年高點。為了彌補巨額的財政赤字缺口,美國政府只能不斷發債融資。僅僅是2018年,美國財政部的新發行國債總額為1.34兆美元,是2017年5500億美元的兩倍有余。

德意志銀行預測,2019年美財政部新發國債將達到1.4兆美元,其中1.11兆美元來自長期國債,剩下的部分來自中期國債。而且未來4年每年新發國債總額將從1.25兆~1.4兆美元不等。

在去年美國政府的名義債務大增後,不少交易商猜測,未來幾個月內美國財政部可能會提高通貨膨脹保值債券(TIPS)的拍賣規模,而發債方向出現改變可能會讓今年的TIPS額外多發行260億美元。

金融服務公司Cantor Fitzgerald的利率交易主管埃德蒙茲(Brian Edmonds)就表示:“目前美國政府的赤字在不斷地爆炸性增長,未來的赤字缺口會越來越大。美國財政部將會更傾向於發行某些期限的付息債券,像3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的國債在未來三個月內的發行量都會增加10億以上。”

對美國的債務問題投資者並沒有那麽樂觀,雙線資本的CEO、新債王岡拉克1月初就警告稱,美國的經濟將受巨額債務的拖累出現下滑。全球貿易局勢變得不確定,美國經濟增速下滑以及債務水準上升都是一個危險信號。

美聯儲縮表不逢時?

儘管美國國債發行規模不斷刷新紀錄,但美債收益率並沒有出現飆升,目前美國國債仍被視為全球最安全的債券,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的需求並未出現放緩。五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自2017年以來上漲約0.4%,目前徘徊在2.49%的水準,比去年的峰值3.10%已大幅下降。

BMO資本全球固定收益主管克林斯(Margaret Kerins)認為:“由於美國政府的預期赤字不斷上升,以及美聯儲縮表進程不斷推進,美國財政部的融資需求還會不斷攀升。在全球經濟放緩以及英國脫歐的背景下,投資者對於安全、高流動性和高品質的投資品的需求在不斷上升——美國國債就是這樣的一類投資品,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麽現在的美國國債收益率沒有大幅飆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財政部急需融資的時候,卻受到了美聯儲的考驗。美聯儲近幾年來連續加息,而且不斷縮表也引發了國債需求下滑。摩根大通的數據顯示,2018年美聯儲減持了近23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而2017年僅減持了180億美元美國國債,預計今年還要減持2710億美元。

美聯儲早前采取的量化緊縮政策正對經濟基本面產生不利影響,這反而刺了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的避險需求。荷蘭合作銀行分析師理查德(Richard McGuire)認為,儘管美聯儲大力縮表導致部分資產價格下滑,但美國國債價格仍可能出現反彈。

理查德說:“美聯儲當年為應付2008年金融危機時實行的量化寬鬆(QE)滋生了大量‘僵屍企業’。”這些“僵屍企業”佔用了銀行貸款資金卻沒有很好的產出。而當美聯儲停止QE轉為加息時,大量“僵屍企業”會因上升的利率而還不上貸款,進而破產、退市,經濟下行的風險因此增大。在理查德看來,另一方面,非生產性企業的融資越來越難,資本與實際需求的錯位,部分解釋了為什麽近年來投資需求無法進一步上升。這也意味著當經濟增速可能進一步放緩,對美國國債的需求就會再次受到提振。

荷蘭合作銀行的分析師團隊預計,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在2019年底降至2.30%,有望創下2017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