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準搶,每個人輪流玩5分鐘”,這是偽分享

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總是會遇到想玩同一個玩具,想看同一本書等“搶東西”的情況,難免產生摩擦。家長要如何處理呢?

“孔融讓梨”式的分享,早已經被很多家長們批判,但“每個人輪流玩5min“就是好的方式嗎?

果仁媽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方式。這個處理方法中,無論是分享的小朋友還是等待的小朋友,都可以從內心真正理解“分享是什麽”

|

本文轉自萌芽研究所BUD,作者萌芽

ID:smyyjs_bud,已獲授權

作為二胎媽媽,對於“分享”這個詞,我深有感觸的。兩個人其樂融融,我分享我手頭的玩具給你,你分享你手頭的玩具給我,因為我們都知道對方也會很喜歡。

這是我們在各種教科書裡所看到的分享的好場景。如果孩子都能這麽做,當然是歲月靜好。

但實際上,最開始在共享玩具這件事情,其樂融融是不存在的,孩子們經常會發生爭吵。Joshua在忙著玩一個新玩具,Eric想盡辦法走過去想要這個玩具;Eric也知道如何保護一個玩具,讓他避免被哥哥拿走。

如果我們說,要分享、要和善,孩子們也會比我們想象中更暴躁,因為他們的感受並不愉快。

我也會有很多的糾結,內心深處還是希望可以看到孩子們主動分享的樣子,善良、慷慨、關心他人。

所以每次在看到孩子因為玩具而爭吵的時候,我內心都會有一種念頭,想要去跟孩子們說,“得分享了,得分享了”。就好像腦海裡扎根了一個想法,非常需要克制住,才能夠說服自己冷靜下來看這個過程。

讓自己平複心情的時候,我每次都會在腦海中想象“換成是我自己”,我會經歷什麽樣的狀況。玩具價值對我來說沒那麽重要,換成自己生活必備的手機總可以吧。

如果有人突然來到我身邊,要我的手機,或者直接拿走了我的手機說“讓我打個電話”,我會生氣嗎?會的,不僅生氣,而且會覺得自己被冒犯了。

如果真的開口說幫忙,我想我會樂意幫助的,但是前提是對方會先征求我的意見,並且可以等待我安排好使用手機的時間,至少那一刻是我認為暫時不需要用到,可以借給別人的時刻

所以每次這麽想,我也會反問自己一個問題:那屬於孩子的喜歡分享的時機是什麽呢?有什麽時間點,是孩子們會更容易主動分享的時間呢?

我在跟兩個孩子相處的這幾年裡,我找到了這樣子一個時間點,那便是當孩子覺得自己充分體驗完一個玩具或者東西後。這個時候是孩子最容易主動分享,並且願意輪流玩玩具的好時機。

1

分享不是“不準搶,每個人輪流5分鐘”

在玩合作類遊戲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提出時間輪流遊戲,比如設定好定時器,五分鐘是這個小朋友,之後五分鐘是另外一個小朋友。這個遊戲我也會在家裡玩,因為遊戲本身是積極正向的,所以也能幫助孩子培養分享的意識。

但實際上仔細來看,因為所有的遊戲規則都是成人制定的,它是一種合作性的遊戲,在大家心情好的時候,這麽做當然是樂意的。

實際上,如果在孩子們已經為一個玩具爭執不休的時候,如果還提出“不準搶,每個人輪流玩5分鐘”的建議,大多數情況都是失效的,因為它是一種強製建議,並且強行介入的語氣會讓孩子覺得不舒服。

相比起“不準搶,每個人輪流玩5分鐘”,更合適的建議是,“等哥哥用完了,就輪到你了/等弟弟用完了,就輪到你了”。

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麽時候用完了,可以輪流給另外一個小朋友玩。時間可能是5秒,也可能是5個小時,對於孩子的分享行為來說,時間永遠都不是最重要的。不是30秒內的分享才是分享行為,超過了30秒後再分享就沒有意義。對於孩子來說,他能夠主動邁出這一步才是最關鍵的。

讓孩子自己去定時間,這會幫助孩子變得更加積極、自信。讓他學習如何向別人說不,並且為其他孩子設定好界限。不是你想玩一個玩具,我就得立刻配合著給你。你是我的朋友,我當然樂意分享,但是我可以決定我什麽時候分享。

像現在Eric拒絕哥哥想要立刻拿他的玩具的時候,他也會把理由說的很頭頭是道,告訴Joshua自己為什麽要,以及怎麽用這個東西,並且他預計還要多長的時間才可以用完,所以,“哥哥你需要等一等我。”

2

找到孩子易分享的時機

我經常會留意孩子們什麽時候會自然做出分享的行為,就好像我自己問自己別人向我借手機,我什麽時候會願意給,我也會列舉幾個時間點。

有趣的是,我發現孩子們在執行過程非常“健忘”。比如Eric明明答應了哥哥自己用完了玩具就會借給他,結果哥哥都已經等待到百無聊賴快要忘記這件事情了,Eric終於感覺自己玩膩了一個玩具,結果就直接把玩具放回箱子裡,自己跑走了。

如果這個時候,Joshua跑去箱子裡拿出這個玩具,從Joshua角度來說他的確實現了玩玩具的想法,但是我們卻沒有辦法激發Eric意識到,他明明可以做好“分享”這件事情。

所以我每次都會在Eric迷迷糊糊想把玩具隨手放一邊的時候,提醒他,“哥哥正在等他分享玩具”呢。因為這個時間點對Eric來說是放鬆的時刻,所以他也會很積極地把東西拿給哥哥。

讓我覺得很棒的是,當Eric有了第一次的心甘情願交出玩具的行為之後,對於兩個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開心的時刻,而能夠體驗到對他人友善的過程,反過來也增加了Eric對於分享的喜悅感

這麽多年來,這也是我跟孩子們相處的習慣。分享的行為一定是孩子們自己發生的,我可以幫忙提醒,但我沒辦法代勞。

所以逐漸地,我也看到明明Eric跟哥哥說“我現在還很需要哦,等我用完了再給你”,但是沒過多久就主動拿給哥哥,告訴他“我想了想,先借給你玩好了”。

在家庭生活中,積極、正向的行為大多數源於正面肯定和鼓勵,找準時機在分享這件事情上,同樣是重要的。

3

幫助孩子接納等待

分享既然是雙方的行為,那麽當我們願意把決定權給到其中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必然面臨著另外一個孩子的心情。

因為等待對於2~6歲的孩子來說,同樣是困難的。等待的孩子容易沮喪、悲傷或者生氣,這點我在兩個孩子身上都遇到過。

孩子會委屈地來找我“我都沒有——為什麽就我沒有”,他甚至有時候會哭,哭著必須要拿到那個玩具,不然便是一件很天大的挫折。

但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學會控制行為,恰當地表達強烈的情感是幼兒時期的主要任務。在等待的過程中,孩子同時也在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衝動。

跟孩子明確分享的界限感,是可以幫助孩子積累更深層次的認識:所有的分享應該建立在尊重對方的物權、尊重對方的感受和邊界狀態下

最開始的時候,孩子不明白為什麽需要等待,那我就給孩子們做了一個“等待表”,確定好目標物品,簡單寫上等待孩子的名字,然後我一般也會在後面加上我自己的名字,告訴孩子,“我們現在這個玩具的等待表裡,弟弟用完了就輪到哥哥,哥哥用完了就輪到我。”

當孩子們在名單上尋找自己的名字時,他們會知道下一個該輪到誰。如果孩子追著我來問“我已經等了很久了,怎麽還沒輪到我呢?”

等待中的孩子也會暴躁,也會覺得時間過得太慢,更會覺得對方是不是只是開開玩笑,或者欺騙了自己呢?這個時候我會讓孩子告訴對方,“你可以告訴弟弟你等煩了,你可以說你已經等了一上午,這讓你很生氣。

我們要知道的是,接納等待,並不等於連自己不開心的想法也不能去表達,坦誠的溝通也是人際關係最重要的羈絆。

4

寫在最後

我一直覺得,純粹鼓勵孩子分享,或者純粹鼓勵孩子學會不分享,其實都沒有太大的實操意義。

關鍵是在生活中深入讓孩子明白,分享與否應該是孩子發自內心的選擇,他最終能明白,自己哪些東西願意和別人分享,哪些東西可以和別人一起商量互相妥協,哪些情況是他願意去分享,哪些情況是他需要坦白且堅定地說不。

這才是我心中對分享的真正的定義。只有內心想要的分享才有意義,所以我為什麽要鼓勵孩子找到分享的時機,就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原來只要我想,我一樣可以找到一個讓彼此都舒服的分享方式,而且贈人玫瑰,的確手留余香!

# 每日話題 #

關於孩子的分享行為,你怎麽看?

留言區分享下吧!

- END -

作者|文章授權轉載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兩個男孩的媽媽,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香港注冊社工,長期研究親子溝通和親密關係,創辦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研發有孩子教養課、正面管教課、情緒管理課等高質量課程

編輯| 章魚媽,一個一歲半兒子的媽媽

熱文推薦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真正的分享,應該是孩子發自內心的選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